主席,各位前辈,各位先生,同志们!
我很高兴有机会出席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白寿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我们今天纪念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新中国60年的历史学,白寿彝先生作为新中国史学奠基人之一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白先生曾经担任过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是中国史学会早期领导人之一。作为晚辈,我在这里代表中国史学会衷心祝贺大会的举办,并且向中国史学会早期领导人白寿彝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为新中国的史学奠基,也就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吴晗、陈垣、稽文甫等前辈卓著功绩,白寿彝先生也与有荣焉。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些前辈学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筚路蓝缕、殚精竭虑,是值得我们后辈景仰和发扬的。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是促成了中国史学会的建立。中国史学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就开始筹备的。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等前辈在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吴晗、陈垣、稽文甫、白寿彝等50人是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的发起人。1949年7月1日,发起人出席了在北京饭店举行的筹备会。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作为学术社团推举包括白寿彝在内的多名代表出席了新政协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出了一臂之力。
1951年7月中国史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白寿彝先生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80年1月15日,白寿彝先生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重建中国史学会座谈会。1980年4月在中国史学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白先生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此后,还当选中国史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史学会是全国史学工作者的学术团体。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团结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史学工作者,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推动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和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白寿彝先生作为中国史学会早期的理事、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在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面功不可没。
第二,在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事业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白先生在1949年前已经读过了毛泽东的著作,1949年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贯在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1999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庆祝中国史学会成立50周年座谈会上,白寿彝先生发表了书面讲话。他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50年前同范文澜同志、郭沫若同志、翦伯赞同志、侯外庐同志等一起筹建新中国史学会的情况。他指出,50年来,除了“文革”期间以外,中国史学会基本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指引下开展工作,史学队伍不断在壮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作用。在这次会议上,白寿彝先生还对中国史学界发表了期望,他希望中国史学界:“第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方向,多研究些与当代有关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第二,要坚持认真读书,读历史书,读当代人写的书,读马列主义的书。第三,要加强学会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协作,培育新人,壮大我们的史学队伍,使我们中国史学会真正能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动力。”这个书面讲话,是白先生辞世以前留给中国史学界的赠言,也是留给中国史学会的遗言,他谆谆告诫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要加强团结协作,壮大史学队伍。白先生的这次讲话,值得我们留作座右铭,时加温习。
第三,白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历史学领域,他终生勤奋,贡献极大。他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史和回族史学者,在开创回族史研究方面居功甚伟。1950年代初,他作为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总编辑委员会成员,主持编辑了丛刊第4种《回民起义》,这套书是回族史学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史料集。他的伊斯兰史、回族史著作,对于国家正确处理民族事务,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他参加了“二十四史”的点校,为祖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作出了贡献。
白寿彝先生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学研究相结合方面用力甚勤,他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他在历史研究中,注重研究和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张按照社会性质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他提出了历史的二重性和历史认识的辩证发展的观点,注重中国历史研究要贯通起来的观点。他关于中国历史是中国境内多民族的历史的观点,以及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的思考,都体现出高超的史学智慧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学术上的努力,推动了回族史学科和史学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1999年,在白先生90岁高龄之际,出版了由他担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这套《中国通史》不仅是他一生史学研究的集大成,也是中国历史学特别是中国通史撰述的集大成,是他团结史学界共同奋斗的结果。江泽民总书记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以上三点,是我作为晚辈对白先生一生学术事业的概括,可能不免浅薄。白先生一代前辈历史学家,在他们的时代条件下,完成了他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他们在开拓、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学研究上,付出了心血,筚路蓝缕、殚精竭虑,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中国年轻一代史学工作者,要继承前辈史学家的学风和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发展和繁荣中国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我的发言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指教。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