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筹资策略模型
在线阅读

图0-1 筹资策略模型

');" class="a2">收藏

中国公益组织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到来!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增长,越来越多的财富将转向公益领域。同时,公益组织与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信息化时代为公益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促使公益组织向专业化运营转变。中国公益组织的筹资正迎来规范和繁荣的时期。

公益组织的存在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向社会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时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虽然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最好供给者1367595,但政府总是满足多数人的需求,提供均等化的公共物品,对于慈善、环保等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常常是低效率供给甚至供给不足,由此导致“政府失灵”。同时,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人人都可以免费使用,提供公共物品可能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这样一来,讲求效率和回报的市场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也就产生了“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光靠政府和市场不能满足或者至少是不能有效率地满足所有社会需求。因此,公益组织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益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新兴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公益组织的研究热潮是在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下兴起的。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Weisbrod)于1974年提出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局限性,难以满足整个社会对公共物品的多元需求。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极其必要,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三者存在相互替代性。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Herry B. Hansmann)于1980年提出的契约失灵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他认为,在有些领域消费者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的质量,当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时就会发生合约失灵,结果是消费者不能与企业达成最优的合约,即使达成也很难履行,致使消费者的利益蒙受损失。汉斯曼认为正是“不得分配赢利约束”使得非营利组织在提供服务时,不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接受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是消费者在“契约失灵”条件下的一种较好选择。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Salamon) 分别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三个角度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进而指出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有其必然性。1367596在美国“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其于1981年提出第三方管理(third-party government)理论,认为美国政府主要扮演资金提供者而不是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公益组织在扮演服务提供者角色时志愿失灵,此时需要政府弥补、补充,不是替代(经济波动时,需要政府强制收税)。

公益组织需要筹资,并且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筹资绩效以维持组织运营,实现组织使命。公益组织不能像企业那样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激发资本的自动流入,它也不能像政府那样可通过强制手段获得税收,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赠,然而,大部分捐赠人通常不会到处寻找公益组织以捐赠,相反,公益组织需要主动寻找捐赠人,让捐赠人知道、了解该公益组织甚至参与公益组织的活动。同时,随着各类社会需求及社会问题的出现,公益组织对社会事务干预的作用逐渐加大,新的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公益组织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组织需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适应这一趋势。随着政府放开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制度,公益组织的数量将会激增。个人、企业捐赠越来越理性;政府虽在增加各类支持,如政府购买,但以“择优”为原则来选择公益组织。这意味着公益组织未来的筹资市场竞争会愈加激烈。筹资不只是公益组织内部筹资人员的事,也是整个机构的事,包括理事会和执行层(如项目部、传播部、筹资部等)都需对筹资有全面的了解,将筹资与机构战略、机构具体工作融为一体。当然,这不局限于筹资的技巧。

人们普遍认为,筹资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至少不是大多数人所擅长的。但是,如果你开始筹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总结,你会发现筹资并不难。

《公益组织筹资策略——创造非凡的价值》提出了全新的筹资思维和筹资方法与工具。更好地理解筹资、掌握筹资方法并有效地管理筹资,这是公益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筹资市场的前提是公益组织保持持久的筹资生命力的关键。《公益组织筹资策略——创造非凡的价值》能够帮助公益组织中的决策层,如理事会成员理解筹资,并将筹资策略融入机构战略;帮助公益组织中的执行层,尤其是专门负责筹资的人员更好地理解筹资、掌握筹资和管理筹资。

公益组织筹资策略模型是《公益组织筹资策略——创造非凡的价值》贯穿始终的主线,它将筹资各个方面有效地融为一体。模型包括三个维度:理解筹资、掌握筹资、管理筹资。

首先,理解筹资。这是筹资策略的第一维,它帮助公益组织对筹资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认识,帮助公益组织建立全新的筹资思维,从而拓展筹资的“广度”,这是公益组织获得筹资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掌握筹资。这是筹资策略的第二维,它帮助公益组织把握筹资的核心方法和工具,帮助公益组织建立全新的筹资策略,从而延伸筹资的“深度”。这一步涵盖筹资的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定价方法、渠道建立、推广、关系维护以及外部因素利用等多个方面。这是公益组织获得筹资成功的第二步。

最后,管理筹资。这是筹资策略的第三维,它帮助公益组织有效管理筹资思维和筹资策略,帮助公益组织不断优化和升级筹资思维和筹资策略,从而提高筹资的“高度”。这是公益组织获得筹资成功的第三步。

这三维缺一不可,组合在一起,构成公益组织的筹资空间。公益组织自身的筹资空间将随着三维的变动而变动,它将决定公益组织的筹资水平、筹资位置、筹资实力和筹资效果。筹资策略模型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扩大筹资空间的整套思维、工具与方法(效果图见图0-1)。需要说明的是,对公益组织而言筹资不是终极目的,筹资是公益组织实现其使命的关键,它与各个方面都密切关联。

图0-1 筹资策略模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