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研究中,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副教授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以下简称“杨著”,凡引此书只注页码),通过儒学地域化来解释近代湖湘、岭南、江浙三大区域知识群体的形成、互动及其与近代三大社会变革——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的确在选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借用西方话语分析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的尝试,也使得史学研究别开生面。这部杨念群先生的成名之作,也确实显示了作者的史学理论天赋和对学科前沿理论问题执著探索的可贵精神。但是,任何史学理论和观点,都得靠坚实的史料来支撑。遗憾的是,作者似乎还缺少完成该课题的一些基本条件——史料积累欠缺,专业知识比较生疏,学术史背景不那么熟识,技术操作也缺乏严格的训练。结果,本书在重大的、基本的、常识性的史料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谬误。本人据有限的资料和学识对杨著的部分内容进行核实和分析,已发现该书大小纰缪至少有200处之多。其中,仅日月颠倒、空间错位、统计计算失误三项,就有近百处;对专业术语误解、曲解的有十几处;比较重要的观点与史实不符甚至完全相反的不下10处;全书仅有的5张表格,几乎是无错不成表;作者自己推翻自己的论点乃至结论的考证,也并不鲜见……
本文从史料和常识的角度对杨著提出商榷和批评,并就这篇问题成堆的博士论文,及其出版后所获得的众口一词的好评和青睐所折射的世纪之交的学风问题,坦率地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若有不当甚至错误,也请杨念群博士及方家提出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