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美、日、欧等股市纷纷下跌,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性信用紧缩。传统货币政策在基准利率接近“零下限”时陷入“流动性陷阱”,利率调节市场的能力几乎丧失,因此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人为提高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在零利率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货币扩张,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以此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其中美联储主导进行的三次量化宽松政策最具影响力。 衡量并评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影响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开始实施到产生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刚刚退出不久,日本和欧洲的量化宽松政策仍在升级,因此在时间上政策的长期影响还未显现;另一方面,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对全球宏观经济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较为复杂,很难全面评价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要发达经济实现常态发展,对全球经济就有好处。同时,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差别很大,很难对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效果评价达成一致。 从信贷渠道的角度来看,可将货币政策简单地分为两种类型:通过资产负债表影响货币流动性、通过银行借贷影响流动性及经济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日本、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采用的是通过银行借贷来调控宏观经济发展,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一般利率水平,影响银行对外借贷的情况及货币的流动性,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间接影响。而量化宽松政策则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方法,通过调节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资产负债表的水平或其构成,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希望通过降低利率水平走出危机后的阴霾,但当利率水平极低时有可能引发凯恩斯流动陷阱,此时以银行借贷为代表的常规货币政策将会失效。因而,量化宽松政策应运而生,中央银行通过非常规的货币扩张政策来促进商业借贷,提升各种作为抵押品存在的资产的价格,刺激经济回暖。以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为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美联储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其他私人机构的金融资产(有一部分属于不良资产),将流动性注入市场,促进相关资产价格的回升,遏制衰退局面,拉动经济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