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评论1 市场和等级制为什么会同时失败?——对王水雄论文的评论
在线阅读 收藏

一说起“市场”,人们想当然地会认为,这是经济学的自留地,其他学科不能也无法“越俎代庖”,去研究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经济学专利的核心领地。但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市场”,更多的是一个充满理想国色彩的“纯粹市场”(the market)。这个“市场”是一个超有机体,按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发准则,用类似于上帝般的“无形之手”,神秘地调节稀缺资源,只要不加以人为干涉,就会自动达致帕累托最优均衡。几百年来,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和揭示的,就是这个乌托邦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难发现,经济学家的工作普遍带有这样一个潜在预设,即首先有一个先验的理想市场模型,以此为标准,来寻找经验世界中是否有与之匹配的样本;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因为“市场”模型本身有缺陷,而是那些前提约束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噪声和干扰太多,以至于偏离了最优均衡。换句话说,经济学的大多数研究工作,背后都带有上述鲜明的价值判断和前提假设。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几乎从来没有向我们展示,他们眼中这个带有强烈理想类型色彩的“市场”究竟是什么样子1399199,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这个“市场”究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entity),还是可能仅仅是一个概念构造(conceptual configuration)?1399200

面对这个问题,社会学家的思路和出发点有很大的不同。

同样是研究市场,社会学家看到的,是一个个实际存在、看得见摸得着,且有具体时空边界的“有形市场”(marketplaces),更接近我们有直接生活经验的“市集”。此外,与经济学家不同的是,社会学家抛开理想状态的前提预设,转而去关注这些“有形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并致力于发现一些不怎么符合经济学理想“市场”模型的标准和效率机制,却实际左右甚至主导市场交易活动的社会(学)机制,例如合法性机制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逻辑。

在这个思路和视角下,市场社会学的研究,就像它的研究对象市集一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1399201在这种意义上,王水雄的《有效的信誉机制为何建立不起来?》(以下简称《信誉》)一文研究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属于典型的“有形市场”,可被归入市场社会学的研究脉络。

具体而言,《信誉》研究的是“有形市场”的交易秩序及其生成机制。在文中,这一交易秩序具体是指一种明显带有欺诈性质但却持续存在了十几年的“转型交易”。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信誉》的研究问题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什么是骗子一条街”?并且具体聚焦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什么会出现转型交易”这个事实形成机制的问题。它背后的理论问题是:有效的信誉机制为何建立不起来?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且深刻的逻辑和机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