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评论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组织-生态机制——对徐家良论文的评论
在线阅读 收藏

徐家良教授撰写的《组织战略与资源依赖的双重演进——以北京密云国际小母牛项目为例》一文,以国际小母牛组织在北京密云所实施的扶贫项目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非营利组织战略与外部资源变动之间存在相互调适和互动演进的关系或机制,这对转型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结论。

相对于内部生发型的民间组织,类似国际小母牛组织在我国所从事的公益实践,属于外部输入型的第三部门要素,其可持续性的运作机制及战略管理实践值得我们深入观察和研究。国际小母牛组织从创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全世界130个国家设有下属机构。其通过向农户提供畜禽、技术培训及相关服务,来消除饥饿和贫困并改善环境。从总体情况看,国际小母牛组织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成功地完成了很多项目,卓有成效地履行了组织自身的使命。对此,我们从徐教授这篇论文所描述的该组织的行动模式中似乎也能找到答案。具体来说,一是采用“礼品传递”的救济模式,以此激活受助人互助和自力救助的意愿与能力;二是存在动态调整的决策机制和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规避机制,以适应变动着的资源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是以农村社区为操作单元,用互助组的形式把村民组织起来,实现内源发展与外部干预的有机结合。

对任何类型的组织而言,战略问题所关涉的都是组织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实质就是二者的互动协变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论文所概括出的非营利组织战略的落实对多向度的资源均有依赖性的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所说的资源除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等组织的常规资源外,还包括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影响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案例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坚持原有宗旨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通过共生战略及时调整组织行为,可以实现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从较高的层次上概括了第三部门发展的组织-生态机制。通读全文,感觉该文能够给人如下启发。

第一,坚持非营利组织战略的本原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非营利组织的战略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应该是“我们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本着这一核心要义,组织才能界定清楚谁是组织的客户,客户究竟需要什么,组织如何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就本案例研究而言,国际小母牛项目传递的礼品虽然有变化,从羊、鸡,再到蜜蜂,但其宗旨却始终如一,即扶贫发展和传递关爱。国际小母牛组织就是本着战略的本原性准则而进行组织的环境共生战略选择的,即开始是与地理环境共生,中间是与政策环境共生,最后仍回复到与地理环境共生,其结果是富有成效地达成了组织的宗旨和使命。

第二,处理好组织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关键。从组织-生态的视角看,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的,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这个变量。在非营利组织与环境的有机互动中,组织维持对环境的独立性是有意义的,而这种独立性的维持机制则是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与环境之间进行不间断的人员、信息和物质等资源的交换。从论文所做的细致描述与具体分析来看,北京密云的国际小母牛项目体现了国际小母牛组织作为开放系统的本质特征。既然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那么其战略管理所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环境究竟是组织的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从论文的主旨来看,组织行为与环境变量是互动缠绕的双重演进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互变关系,故而环境变量应被当作内生变量处理。但从实际分析来看,文章似乎更侧重环境条件的给定性以及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这似乎又是将环境看成单一向度的外生变量。研究中的这一矛盾实际上反映了转型期我国第三部门环境的复杂性、变动性及其组织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从这一方面来看,论文其实是给学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实证研究课题。

第三,公共价值增值是衡量非营利组织战略实施绩效的根本判据。无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其项目的投入、项目的生产过程(组织转换过程)和项目的产出所构成的有机联系,就是组织的价值链。对营利组织来说,如果这一链条在合理的成本投入下没有创造出应有的市场价值,那就意味着组织已面临破产的危险。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其价值链的应有功能就是在合理成本或结果的背景下创造公共价值。针对论文所描述的案例,国际小母牛项目对人力、财力、物资、信息等常规资源和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背景资源的整合、统筹、动态匹配及战略选择,无不是以项目实施对社区及村民公共价值的增值效应作为评判的依据。研究至此,论文给人的启示价值得以彰显。毕竟,有了这一判据,转型期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就不容易迷失方向和丢失灵魂。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