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
在线阅读 收藏

从五四到2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当中,北京处于一个极端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它既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场所,也为众多新文化人的学习、生活、成长提供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空间。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进步的期刊和报纸大量创办,各种出版新文化、新思潮的出版社和书局也在在显示着新文化运动的成绩。在这之中,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现代传播载体在整个20年代的北京文化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新文学作家提供发表作品、言论的空间,更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和思想革新,不管是报纸背后的主办方,还是副刊的直接编辑人,都在这中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报纸副刊成为20年代北京文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由于它与新闻的紧密联系、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响应、有限的出版周期和阅读时限等特质而成为我们一窥那个年代的极佳切入点。

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与上层建筑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既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显示出文化的复杂面目。在文化空间中活动的新文化人彼此之间既有权力争夺的紧张关系,又时常处于聚合分化的变动状态,从直接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一代功勋,到在五四运动中受到启蒙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再到在新思潮、新教育培养下正在崛起的普通民众,他们之间也是极尽复杂纠缠之能事。他们共同构成了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的主体,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开启下一个十年的重要生力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