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出席我院“名誉博士”、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文库揭幕仪式
5月19日 原哲学社会科学部办公室主任侯薪,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30日,侯薪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彭真、姚依林、刘澜涛、邓力群、聂荣臻、杨易辰、张友渔等领导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商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送了花圈。胡乔木、郑天翔、吕正操等领导及侯薪生前友好5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5月22日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颁奖会在国际俱乐部举行,院秘书长梅益主持颁奖会。胡乔木、张劲夫、钱昌照等领导和获奖作者及有关方面的代表200余人参加颁奖会。副院长刘国光代表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基金委员会和评奖委员会讲话。
5月23日~6月6日 应我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邀请,以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科学艺术院院长约尔丹诺夫院士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科学艺术院代表团一行6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来华主要是同我院和中国科学院检查1982~198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科学艺术院委员会科学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并就以后三年的合作问题进行会谈。24日,双方代表团举行会谈,对原协议进行了一些修改,并签署了《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委员会代表团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会谈纪要》。
5月25日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院顾问钱俊瑞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7岁。6月3日上午,钱俊瑞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邓颖超、宋任穷、胡乔木、姚依林、陈慕华、谷牧、彭冲、朱学范、张劲夫、宋平、康克清、钱昌照等。院领导梅益、马洪、夏鼐、刘国光等以及我院干部、群众和钱俊瑞的生前友好共49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钱俊瑞,190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27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文委委员,“左翼文化总同盟”宣传委员。1938年后历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文委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1946年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赴延安,任《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社论委员会主任。1947年后任华北大学教务长。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时,任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顾问,国务院经济中心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著作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中国经济问题讲话》、《现今中国土地问题》、《中国地租的本质》、《汪精卫卖国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战争》、《怎样研究中国经济》、《中国的货币制度往哪里去》、《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探索》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概论》(上、下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等。
8月15日,遵照逝者遗愿,其夫人何文将他珍藏的一套1916年涵芬楼印本“二十四史”捐献给文献情报中心。
★院颁布《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试行基金制的暂行规定(草案)》。
6月3~7日 由我院台湾研究所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共同主办的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63位海外台湾学者和30余位内地学者与会。两岸学者就大陆与台湾的现状和展望、和平统一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邓颖超、习仲勋、杨尚昆等会见了海内外学者。
夏鼐铜像
6月19日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一级研究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我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夏鼐,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6岁。6月29日,夏鼐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彭真、万里、习仲勋、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200多个单位和个人送了花圈;习仲勋、方毅、杨尚昆、宋任穷、胡乔木、邓力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绳、梅益、赵复三等院领导,张友渔、费孝通、许涤新、吕叔湘等知名学者以及首都各界人士1000余人出席了告别仪式。
夏鼐,1910年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治中国近代史。1935年去伦敦大学留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兼考古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夏鼐是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由于他在考古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是我国学术界赢得外国国家最高学术机构授予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之一。
《夏鼐文集》
主要著作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考订》、《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考古学研究》、《汉代的玉器和丝绸》、《真腊风土记校注》、《考古学论文集》、《夏鼐文集》等。主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等。
6月23日 中共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做出调整:任命胡乔木为名誉院长,胡绳为院长,赵复三、钱钟书、刘国光、李慎之、汝信为副院长;任命梅益、于光远、浦寿昌为顾问;任命胡绳为党组书记,吴介民、刘国光为党组成员。原任党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成员和院长、副院长、顾问职务同时免除。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任院长时间:1985.6.23~1998.2.28)
6月28日 文化部批准新闻研究所和中国新闻学会联合创办《新闻学刊》双月刊,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载理论性专论、专题讨论、外国新闻研究与介绍、国内新闻学术观点介绍、新闻界动态等文章。
6月29日 党组书记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以院长名义任命吴介民为秘书长,丁伟志、李寿祺为副秘书长;请梅益以顾问身份列席党组会议。
6月 由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组稿的大型资料丛书《近代稗海》开始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分批分辑出版。丛书由荣孟源、章伯锋任主编。
7月6日 政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政治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政治、政治行为、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研究政治与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社会等的相互关系;研究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中提出的各种政治学理论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
★文化部批准中国史学会创办《史学情报》季刊,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摘登有一定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章;反映国内史学研究的重要动态和新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介绍史学界对重大史学问题的讨论情况和国外史学界的动态等。
7月8日 胡绳院长主持召开部分老专家座谈会,他在会上介绍了中共中央决定调整的院的新领导班子的组成并讲话。他说,学术领导不能靠发号施令,不能靠行政命令。学术领导还要通过学术来进行。
在谈到学术老化的问题时,胡绳说,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在前人文化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才给以新的发展。学术要有新的东西,但是,新的东西的创造要在过去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他强调说,讲学术领导,要涉及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方法,还要涉及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就是学风问题。到底应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学风?我想,表现在许多有成就的老学者身上的那种学风,应该是我们一种好的学风。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说来说去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要能够联系实际,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能靠空谈、不能靠空话。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反过来,马克思主义学风总是要求踏踏实实、切切实实、认认真真地积累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像许多在座的有成就的老学者一样,真正做踏踏实实、切切实实的工作,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够很好地吸收以往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才能够很好地分析研究现在改革开放时从西方过来的各种思潮,也才能够按照中国实际需要,按照学术研究发展的规律提出一些新的东西。
7月10日 吴介民主持召开秘书长办公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实行院长负责制以后全院科研、党务、政务工作体制的变化,以及为适应这种变化所应确立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会议同时决定每星期三上午召开秘书长办公会议例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扩大会议。
7月11日 我院向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报送《关于建立全国社科情报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总体设想;(2)重点工程任务;(3)经费估算和主要措施。
7月1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南海会见应我院美国研究所邀请来访的美国南达克他州立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翟文柏及其女儿翟梅莉。宾主就祖国统一问题进行了交谈。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杨斯德,我院副院长赵复三、李慎之等会见时在座。
7月13日 院办下发《关于院领导实行分片负责联系工作制度的通知》。具体分工如下:
经济学科片,由刘国光负责。
哲学学科片并文献情报中心,由汝信负责。
史学学科片并文改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由胡绳负责,丁伟志协助。
文学语言学科片,由钱钟书、吴介民负责。
国际关系学科片,由李慎之负责。
政法、社会学科片,由赵复三负责。
此外,赵复三负责联系研究生院;吴介民负责联系郭沫若著作编委会;丁伟志负责联系地方志指导小组和杂志社、出版社。
院领导分管院职能部门的分工是:
吴介民主持党务及人事工作,主管院人事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并负责联系院纪委、机关党委。
丁伟志主持科研组织规划管理工作,主管科研局。
李寿祺主持外事工作和对台工作,主管外事局。
7月17日 文化部批准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史研究动态》月刊、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史研究动态》月刊由国内发行改为公开发行;29日,批准语言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语文通讯》更名为《中国语文天地》双月刊,公开发行;30日,批准社会学研究所创办《社会学研究》双月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季刊,二刊均为公开发行。
8月5日 我院向胡乔木、邓力群呈送《关于申请〈当代中国〉丛书和〈中国概况〉编辑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报告》。《当代中国》丛书计划约200卷,每卷40万字左右,请求增加编辑人员和拨给专项经费。9月25日,财政部复函我院,为支持《当代中国》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科学丛书的编写和出版,同意于“七五”计划期间在国家预算中安排227万元的专款,以保证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8月5~10日 胡绳院长听取历史学科片各所工作汇报,并就加强学术交流和成果评价,树立良好学风问题,办所要有重点等问题发表了讲话。
胡绳说,社科院集中了一批专家,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现在各专一门,彼此间很少联系。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要树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好学风,使研究所成为一个整体;二是要加强对学术发展的评价,通过评价区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低水平的成果,引导出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社科院不仅要出成果、出人才,还必须出好学风。只有学风好,社科院对学术界才能产生影响,具有吸引力。一个研究所不可能在这一学科领域全部都有优势,不应在这一学科的每一方面平均分配研究力量,研究所的建设要有重点。确定办所重点,一是根据客观需要,二是根据主观力量。编书工作要减少。编写学术著作要有方针,有自己的特色。写书要物色好人选,有优势、有基础的学科,不能出一本书就算了,应分专题继续深入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写书,就有更大价值。
副秘书长丁伟志陪同胡绳院长听取汇报。
8月6~10日 台湾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台湾之将来”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福建厦门召开,15位台湾海外学者和15位内地学者与会。副院长赵复三、台湾研究所所长阚念倚等出席会议。会后,部分台湾海外学者继续在大陆考察访问。22日,院长胡绳在院部会见了参加会议的台湾海外学者郭焕圭等9人,就祖国和平统一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8月8~12日 胡绳院长听取经济学科片各所工作汇报,并就办所方针问题、学风问题等发表了意见。
副院长刘国光陪同胡绳院长听取汇报。
8月14日 胡绳院长听取文学研究所的汇报并发表了讲话。胡绳说,我觉得文学研究最终是要提高文学评论的水平。文学评论一是要帮助作家,一是要帮助读者。文学评论需要补充新的知识,因为文学评论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历史、哲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因此文学基本理论要增加对一些新的理论的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就是文学评论,文学批评就是文学的应用研究。文学评论的发展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他还强调年轻的研究人员要搞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搞系统研究。没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搞大部头的东西,很难前进,很难有突破。
8月14~20日 我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和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辽宁商业学会在辽宁兴城联合召开第三产业理论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第三产业的科学定义、范围、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15日 全院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历史研究所小礼堂召开。吴介民主持会议并作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做好我院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的讲话。人事局局长米成顺作了《关于我院工资制度改革的方法步骤和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报告;院工资改革办公室作了关于工资测算的说明。各所局领导及有关人员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8月15~23日 我院与联合国技术合作部、国务院劳动人事部在北京联合召开文官制度改革国际学术讨论会。副院长赵复三被选为中方主席。国内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联合国技术合作部的官员参加了讨论会。
8月19~21日 我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近代史研究所报告厅举行。卢华代表上届党委作了题为《面向科研,面向改革,把全院党的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成效》的工作报告。20日,大会分组讨论了工作报告并酝酿了新一届党委委员候选人,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49名党委委员。21日,院党组书记、院长胡绳出席大会闭幕式并就我院的办院方针、科研工作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于学术自由问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发表重要讲话。
8月22日,第三届党委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选举产生了本届党委常务委员、书记、副书记。刘启林当选为书记;孙景超、秦式为副书记;王立邦、王焕宇等9位同志为常委。
8月23日 以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刘大年为团长,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椿年为秘书长的中国史学家代表团一行18人启程前往联邦德国,参加在斯图加特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史学大会。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以国际史学会正式成员身份参加大会。
8月27~30日 我院经济研究所和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国际学术讨论会。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吉恩·蒂德里克主持会议。副院长刘国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词。本次讨论会是经济研究所和世界银行在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20个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召开的。来自美国、英国和匈牙利的9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应邀参加了会议。国务委员张劲夫28日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
8月28日~9月1日 我院和军事科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在京联合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讨论会。院长胡绳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
8月30日 历史研究所前党委书记马建民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4岁。9月13日,马建民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聂荣臻、胡乔木、邓力群、刘澜涛、吕正操等领导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单位送了花圈;胡乔木、乔石、胡绳等领导以及各界人士6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8月31日 院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在近代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行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座谈会。秘书长吴介民和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赵烽主持会议。96位老干部参加了会议。院长胡绳、副院长赵复三出席座谈会。
9月2~7日 由我院和体制改革研究会、世界银行联合召开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国际讨论会在由重庆开往武汉的“巴山”号轮船上举行。来自美、英、法、匈牙利等国家的11位著名经济学家和我院5位学者参加会议。副院长刘国光出席了会议。会前,8月31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中南海会见了与会的外国专家并讲话。
9月5日 著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毓棠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17日,孙毓棠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发来唁电,院长胡绳等人送了花圈。副院长赵复三等以及各界人士300多人出席告别仪式。
孙毓棠,1911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30年8月肄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后转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8月赴日本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讲师、副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孙毓棠回到北平,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不久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聘,赴英出任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客座研究员。两年之后去美国,先后担任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社经理事会专门助理、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1948年8月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1952年8月调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担任《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并负责《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的编辑工作。1959年1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参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标点工作,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文化大革命”后,他积极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和中外关系史学会,任该会第一届理事长。1980年开始,他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史卷的全面规划工作,并任“秦汉分卷”主编。1981~1982年,先后应聘兼任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的客籍研究员。他的论文《开阔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引起史学界、经济学界的重视。此外,在他的具体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史组编成《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一书,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检索工具书。他的个人著述有论文集《抗戈集》、《孙毓棠学术论文集》等。
9月8日~10月4日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日中学术交流恳谈会会长、京都府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井上清偕夫人来华访问。井上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次是他第8次访华。28日,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会见了井上清夫妇,院长胡绳参加了会见。
9月10日 副院长汝信主持召开《中国概况》撰稿单位及撰稿人会议。《中国概况》计划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合作用英文出版,向全球发行。这一计划是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董事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提出,并得到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支持。副院长汝信、副秘书长丁伟志分别担任正副主编。
《契丹小字研究》
9月14日 我院和法国对外关系部在我院联合召开“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中法经济学家双边讨论会。副院长赵复三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会议期间,国务委员陈慕华会见了法方代表。
9月 我院民族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共同编著的《契丹小字研究》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契丹文字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的解读是世界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对契丹文字的创制、行用、废止进行了研究,并用新方法进行解读,规范出378个原字字形和4000多个文字字形。这项成果被日本学者评价为“划时代的新研究”。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3日 应我院邀请,以著名经济学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都留重人为团长的日本经济学家代表团一行7人抵京访问。4日,院长胡绳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10月8~21日 应我院邀请,以副秘书长库尔恰尔·卡尔曼院士为团长的匈牙利科学代表团一行6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科学某些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状况。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北京、成都、拉萨、西安等地。21日,院长胡绳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10月8~22日 应我院邀请,以副院长卡尔·维特院士为团长的民主德国科学院代表团一行5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的目的是与我院商谈双方学术交流有关事宜并确定具体的合作领域和项目,了解我院的组织结构及某些学科的研究体制和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与前景等。9日,院长胡绳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10月15~29日 应日本公明党和日中友好学术交流协议会的邀请,中日友好学者(第七次)访日代表团一行11人在团长、副院长汝信的率领下,赴日访问。代表团先后访问了东京、大阪、广岛等地并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和平和裁军问题学术讨论会。
10月19~28日 应我院邀请,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经济新闻社顾问圆城寺次郎为团长的日本产业界代表团一行8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来访的目的是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所取得的成果。团长圆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次是他第24次访华。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会见了圆城一行。
10月26日 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经委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技术协作讲习班在京开幕。副院长刘国光到会并致开幕词。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人员共250多人参加了讲习班。
10月29日 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姜君辰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11月5日,姜君辰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副总理姚依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绳、梅益等院领导以及商业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100多个单位和个人献了花圈。姚依林、邓力群、程子华及我院领导和各界人士3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姜君辰,1904年出生,江苏江阴人。192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因多次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学校当局除名。1926年,他奔赴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回到上海进入上海法科大学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1933年离开中研院,与陈翰笙、钱俊瑞、薛暮桥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以大量实际调查资料论证当时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此后,先后任《中华日报》、《文化战线》主编,《中国农村》战时特刊主编,《解放三日刊》副主编,延安大学财经系副主任,东北财经干部学校副校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东北财经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商业合作处处长,东北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主要著作有《战争乎?和平乎?》、《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入门》、《商品流通问题的调查研究》等。
11月2日 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3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召开。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主席佛克玛教授等外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70名代表出席大会。大会收到论文100多篇。与会代表审议通过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章程》并选举产生31人组成的理事会。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季羡林和杨周翰分别当选为名誉会长和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所顾问叶水夫当选为副会长。
11月5日 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关于我院、所领导干部出国活动的几项规定》及《关于各所领导干部离京外出的规定》。
11月5~13日 我院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瑞公共管理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院长胡绳出席开幕式,副院长刘国光致开幕词。斯德哥尔摩大学以政治学荣誉教授、前驻日本和印度大使厄恩尔·黑克彻尔为首的9人代表团赴会。双方学者就社会福利制度、公共管理、经济发展及国家和国有化企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6日,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会见了瑞方全体与会代表。
11月7~13日 由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学会等单位发起组织的“拉丁美洲对外开放政策”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南通市举行。与会70多位专家学者就拉美国家如何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以及拉美国家开设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经验教训、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1月11日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荣孟源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荣孟源,1913年出生,山东宁津人。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和史料学家。其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整理近代历史档案推动近代史的研究”。他先后承担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书的编纂,并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他主编的《近代史资料》共出版60期,约2000万字,是近代史研究出版数量最多的一批史料。
荣孟源的主要著作有《蒋家王朝》、《国贼蒋介石》、《历史资料与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笔记》、《史料与历史科学》、《中国历史纪年》等。
★国家出版局批准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的《拉丁美洲丛刊》更名为《拉丁美洲研究》。
11月22日 国家出版局批准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内部刊物《国外政治学参考资料》改为《国外政治学》,国内发行。
12月3日 经院务会议讨论,决定由院长胡绳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孙耕夫、徐敏、宋养琰为副院长。
12月5~18日 以米勒·格勒林董事为团长的联邦德国诺曼基金会代表团一行8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主要是来参加“中国和西欧在80年代及90年代的发展趋势”双边学术讨论会(6~10日举行)。这次讨论会是我院与诺曼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之一。会后代表团访问了上海、广州、深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在京会见了代表团。
12月10日 为纪念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诞辰90周年和逝世一周年,由我院哲学研究所、民盟中央学习委员会、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召开的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会在政协礼堂举行。胡愈之、钱昌照、周培源、楚图南等500多人出席。名誉院长胡乔木给讨论会题词:“金岳霖先生对中国逻辑学和哲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终身不倦的追求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的思想发展的必然归宿。”院长胡绳、副院长汝信到会并讲话。
12月14日 院党组扩大会议决定撤销院务委员会,由现任院长、副院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院顾问梅益组成院务会议,行使本院行政领导职权。
12月18日 胡绳在全院所局级干部关于制订“七五”规划会上就制订我院“七五”规划的若干问题发表讲话。他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制订“七五”规划,二是制订什么样的规划,三是与规划有关的几个问题。
');" class="a2">收藏1月7日 我院成立台湾研究所。
1月7~28日 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和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共同发起组织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高级讲习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人参加了学习。
1月16~18日 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直辖市社会科学院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院长马洪主持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全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及“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问题。副秘书长孙尚清对《关于改革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作了说明并介绍了我院准备改革的情况。秘书长梅益在闭幕式上讲了话。各省、区、市社科院负责人60多人出席会议。
1月17日 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单位联合创办的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成立并开始招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雷洁琼出任名誉校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袁方教授和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建章任校长。
1月18日 院复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意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参加三峡区域社会经济开发规划对口研究工作,并由院副秘书长孙尚清担任课题顾问。
1月24日 文化部函复我院,同意经济研究所创办《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公开发行。
1月25日 由人口研究中心发起和筹备的《中国人口年鉴》编辑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成立大会由人口研究中心主任田雪原主持。副院长刘国光、副秘书长孙尚清在会上讲了话。许涤新、刘复之、刘国光、孙尚清、季宗权、许刚为《年鉴》顾问,李成瑞为名誉主编,田雪原为主编。《年鉴》每年一卷,每卷约100万字。
1月29~31日 由我院外事局主持召开的上海、广东、四川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副院长汝信主持会议。院长马洪、秘书长梅益等院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秘书长赵复三作了题为《加强协作,提高质量,做好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的报告。院顾问宦乡就国际形势及我国对外政策等问题作了报告。与会人员就改革体制,试行地方社会科学院接待我院外宾费用承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月 由院顾问钱俊瑞主编的《论改革》一书出版。该书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改革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团中央读书指导委员会将该书列入了1985年向全国青年推荐的优秀书目。
2月4~27日 应我院邀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校长沃克等一行5人来华访问。此次访华目的在于交换在该校召开“从历史的观点看中国前途”讨论会的意见,并探询我方对两岸关系的新政策。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国务委员方毅在京分别会见了沃克一行。
2月10日 我院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将原由我院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双重领导的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改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计委和我院三个单位共同领导,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领导为主。
2月13日 文化部复函同意我院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月16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聘请我院汝信、任继愈、刘国光等23位专家为学科评议组第二届成员。
2月21日 著名历史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刘思慕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刘思慕,原名刘燧元,1904年1月出生,广东新会人。1923年入广东岭南大学读书。1926年11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1932年后先后在德国、奥地利留学。1933年秋回国开始从事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香港《华商报》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上海《新闻日报》总编辑。194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新闻日报》社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顾问等职。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思慕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日本的财阀、军部与政党》、《中国边疆问题讲话》、《战争途中的日本》、《弱小民族解放史读本》、《欧战纵横谈》、《战后日本问题》、《战前与战后的日本》、《美国重新武装日本问题讲话》、《美帝军事狂想的破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刻记住资本主义包围的存在》等;与郑森禹等合编《战时日本全貌》,与羊枣等撰著《战争中的世界》以及译著《歌德自传》等。
3月1日 为研究报纸布局和机构的合理性,由我院新闻研究所发起,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单位参与的全国报纸基本情况调查正式开始。调查内容包括办报宗旨等29项。调查报告于1986年1月在《新闻学刊》第一期发表。1988年7月,出版了《当代中国报纸大全》,共计100万字。
3月1~6日 我院主管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年会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古代的城市遗址”。会议由我院副院长、考古学会理事长夏鼐主持,院长马洪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多位代表与会。
3月2日 院党组在近代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召开各所分党组成员、院直机关正副局长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院长马洪主持会议并代表院党组作了《关于贯彻省长会议精神所采取的几项措施》的讲话。4日上午,院又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召开全院干部大会,传达了省长会议精神。
3月5日 应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长梁湘邀请,副院长刘国光率经济片10名科研人员赴深圳,与深圳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深圳特区发展战略调研组”,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个综合报告《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报告》和八个分报告。这项研究成果,受到省、市委等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对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年12月结集成《深圳特区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出版。
3月10~15日 中国政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副院长汝信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学会工作报告,讨论并修改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我院顾问张友渔当选为会长。会议还围绕“一国两制”、我国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3月13日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顾问、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韩幽桐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26日,韩幽桐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彭真、邓颖超、黄华等领导以及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送了花圈;胡乔木、邓力群、彭冲、黄华、杨静仁、康克清等领导和韩幽桐生前友好5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韩幽桐,原名桂琴,1908年出生,女,回族,黑龙江宁安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妇女之友》编辑部副主任。1927年考入国立京师大学法学院(次年改称北平大学法学院),攻读政治学和法学。1932年北平大学商学院(北平大学法学院改称)毕业,赴日本,先在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当研究生。1937年回国,参加华北救国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38年后任西北联大教授,救国会常务委员。1946年以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松江省教育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副司长,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庭副庭长,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法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顾问,中国政法学会书记,中国法学会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她的主要著作有《关于研究宪法》、《宪法与宪政》、《宪法论》和译著《和平时期的国际法》等。
★文化部批准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内部刊物《外国文学动态》月刊更名为《外国文学信息》半月刊,公开发行。
3月15日 《第欧根尼》中文版选题讨论会召开。《第欧根尼》是由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办,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一个专业性强、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主要刊登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的论文。为反映各国学术研究成果,情报研究所征得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同意,决定出版该杂志的中文版,计划每半年出一期。在选题讨论会上,副院长汝信、副秘书长赵复三等5人被推选为中文版编委。
3月20~22日 由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编制产业部门长远规划方法学术讨论会”在我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副秘书长孙尚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3月22~24日 由我院研究生院团委、学生会和经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都研究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院顾问于光远出席开幕式,院长马洪参加大会并讲话。来自北京高校以及部分外地高校的100多名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
3月22~28日 我院主管的孙中山研究学会在河北省琢县召开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学者及国内的30多位学者与会。会议就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孙中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述评,并为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做准备。胡绳、刘大年出席会议,秘书长梅益28日晚宴请了与会学者。
3月25~30日 由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外资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中国为例”讨论会在杭州举行。会议的内容是:评价世界各国吸收和运用外资方面的经验,探讨这些经验如何运用于中国,介绍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并听取外宾的意见。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学者共20人应邀与会。院长马洪、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西格尔分别在开幕和闭幕式上致辞。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和常务副省长沈祖伦出席了开幕式,沈祖伦讲了话。
研讨会后,西格尔院长等继续对我进行考察访问。4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在京会见了西格尔等人。
3月28日~4月3日 应我院院长马洪邀请,荷兰教育科学大臣迪特曼一行6人访问我国,与我院就学术交流和合作事宜进一步交换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在京会见了迪特曼一行。
3月29~31日 我院日本研究所和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贸易研究所、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联合发起的中日经济技术合作问题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日中经济协会的武田邦靖等3位日本学者参加了讨论会。我院副秘书长孙耕夫出席了开幕式。
4月1~5日 根据1983年1月中意两国关于在威尼斯举办中国古代文明展览的议定书,威尼斯市政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以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志敏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7人出席了会议。
4月6日 我院与中国科学院领导人举行首次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如何从组织上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流问题。院领导梅益、马洪、汝信、孙尚清等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严东生、副院长孙鸿烈、副秘书长胡永畅等参加了会议。
4月11~27日 应我院邀请,以副院长费特斯教授为首的奥地利科学院代表团一行5人来华访问。该团此次访华目的在于与我院商谈合作的领域并与有关单位建立学术交流关系。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济南、上海等地,与各地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
4月12日 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巫白慧被印度国际大学授予印度最高荣誉学位——最高名誉教授。在该校校庆大会上,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主持了授勋仪式。
4月13日 第一届院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院科研大楼召开,院长马洪主持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审议关于1985年各研究所承担的“六五”国家重点项目和所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审议1985年院的预算分配情况及1984年预算执行情况;传达1985年3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郑州会议精神及我院贯彻会议精神、清理整顿新的不正之风的意见。20位院务委员出席会议,各所、局负责人40多人列席会议。
4月17日 由17个全国性学会联合召开的首届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院长马洪出席会议并讲话。
★副院长夏鼐赴美国出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会并接受外籍院士证书。
4月19日 经院务会议讨论,中央组织部批准,任命郦家驹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
4月24日 文化部批准我院所属经济管理出版社创办《少年经济学家》月刊,公开发行。该刊编辑方针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政策,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人物,培养少年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工作的志趣和信心。
5月2日 经济研究所为纪念《经济研究》创刊30周年,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国务委员陈慕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副院长刘国光致开幕词。来自全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400多人出席会议。
5月4日 苏联东欧研究所召开庆祝建所20周年大会。伍修权、宦乡等领导及有关人士200余人出席庆祝会。
5月5日 由我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和重庆社会科学研究所、四川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讨论会在重庆开幕。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作为流通中心的作用及计划体制改革等问题。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主持会议,有关研究单位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5月6~20日 应我院邀请,英国牛津大学伊丽莎白女皇学院研究员、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纳维尔·马克斯韦尔来华访问。马克斯韦尔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多次访华,受到过周恩来、邓小平的会见。
5月9~13日 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召开的中国城市家庭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厦门举行。这是该所为完成哲学社会科学“六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城市家庭及其发展趋势”而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主持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5月9~29日 应我院邀请,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委员会委员、波兰经济学会会长托马什·阿费尔托维奇为首的波兰经济协会代表团一行5人来华访问。双方签署了《波兰经济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纪要》。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和上海、广州等地。29日,国务委员宋平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经协商,我院和波兰经济学会建立起互换学术刊物和最新经济著作关系。
5月16日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我院决定授予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博士学位。89岁高龄的有泽广巳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现任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会长、日本学术院院长、日本原子能产业会议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有泽先生对我国友好,热心中日两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事业,对两国的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支持中国的日本研究,有泽广巳将他毕生珍藏的全部图书资料约两万册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为此,日本研究所设立了“有泽广巳”文库,并于1987年5月22日举行文库揭幕仪式。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王震、院长胡绳、副院长赵复三及前院长马洪、顾问宦乡、许涤新等出席揭幕仪式。胡绳在讲话中对有泽广巳取得的学术成就、坚持中日友好和文化学术交流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王震出席我院“名誉博士”、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文库揭幕仪式
5月19日 原哲学社会科学部办公室主任侯薪,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30日,侯薪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彭真、姚依林、刘澜涛、邓力群、聂荣臻、杨易辰、张友渔等领导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商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送了花圈。胡乔木、郑天翔、吕正操等领导及侯薪生前友好5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5月22日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颁奖会在国际俱乐部举行,院秘书长梅益主持颁奖会。胡乔木、张劲夫、钱昌照等领导和获奖作者及有关方面的代表200余人参加颁奖会。副院长刘国光代表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基金委员会和评奖委员会讲话。
5月23日~6月6日 应我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邀请,以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科学艺术院院长约尔丹诺夫院士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科学艺术院代表团一行6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来华主要是同我院和中国科学院检查1982~198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科学艺术院委员会科学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并就以后三年的合作问题进行会谈。24日,双方代表团举行会谈,对原协议进行了一些修改,并签署了《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委员会代表团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会谈纪要》。
5月25日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院顾问钱俊瑞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7岁。6月3日上午,钱俊瑞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邓颖超、宋任穷、胡乔木、姚依林、陈慕华、谷牧、彭冲、朱学范、张劲夫、宋平、康克清、钱昌照等。院领导梅益、马洪、夏鼐、刘国光等以及我院干部、群众和钱俊瑞的生前友好共49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钱俊瑞,190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27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文委委员,“左翼文化总同盟”宣传委员。1938年后历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文委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1946年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赴延安,任《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社论委员会主任。1947年后任华北大学教务长。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时,任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顾问,国务院经济中心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著作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中国经济问题讲话》、《现今中国土地问题》、《中国地租的本质》、《汪精卫卖国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战争》、《怎样研究中国经济》、《中国的货币制度往哪里去》、《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探索》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概论》(上、下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等。
8月15日,遵照逝者遗愿,其夫人何文将他珍藏的一套1916年涵芬楼印本“二十四史”捐献给文献情报中心。
★院颁布《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试行基金制的暂行规定(草案)》。
6月3~7日 由我院台湾研究所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共同主办的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63位海外台湾学者和30余位内地学者与会。两岸学者就大陆与台湾的现状和展望、和平统一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邓颖超、习仲勋、杨尚昆等会见了海内外学者。
夏鼐铜像
6月19日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一级研究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我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夏鼐,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6岁。6月29日,夏鼐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彭真、万里、习仲勋、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200多个单位和个人送了花圈;习仲勋、方毅、杨尚昆、宋任穷、胡乔木、邓力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绳、梅益、赵复三等院领导,张友渔、费孝通、许涤新、吕叔湘等知名学者以及首都各界人士1000余人出席了告别仪式。
夏鼐,1910年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治中国近代史。1935年去伦敦大学留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兼考古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夏鼐是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由于他在考古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是我国学术界赢得外国国家最高学术机构授予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之一。
《夏鼐文集》
主要著作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考订》、《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考古学研究》、《汉代的玉器和丝绸》、《真腊风土记校注》、《考古学论文集》、《夏鼐文集》等。主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等。
6月23日 中共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做出调整:任命胡乔木为名誉院长,胡绳为院长,赵复三、钱钟书、刘国光、李慎之、汝信为副院长;任命梅益、于光远、浦寿昌为顾问;任命胡绳为党组书记,吴介民、刘国光为党组成员。原任党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成员和院长、副院长、顾问职务同时免除。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任院长时间:1985.6.23~1998.2.28)
6月28日 文化部批准新闻研究所和中国新闻学会联合创办《新闻学刊》双月刊,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载理论性专论、专题讨论、外国新闻研究与介绍、国内新闻学术观点介绍、新闻界动态等文章。
6月29日 党组书记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以院长名义任命吴介民为秘书长,丁伟志、李寿祺为副秘书长;请梅益以顾问身份列席党组会议。
6月 由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组稿的大型资料丛书《近代稗海》开始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分批分辑出版。丛书由荣孟源、章伯锋任主编。
7月6日 政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政治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政治、政治行为、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研究政治与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社会等的相互关系;研究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中提出的各种政治学理论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
★文化部批准中国史学会创办《史学情报》季刊,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摘登有一定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章;反映国内史学研究的重要动态和新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介绍史学界对重大史学问题的讨论情况和国外史学界的动态等。
7月8日 胡绳院长主持召开部分老专家座谈会,他在会上介绍了中共中央决定调整的院的新领导班子的组成并讲话。他说,学术领导不能靠发号施令,不能靠行政命令。学术领导还要通过学术来进行。
在谈到学术老化的问题时,胡绳说,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在前人文化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才给以新的发展。学术要有新的东西,但是,新的东西的创造要在过去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他强调说,讲学术领导,要涉及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方法,还要涉及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就是学风问题。到底应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学风?我想,表现在许多有成就的老学者身上的那种学风,应该是我们一种好的学风。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说来说去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要能够联系实际,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能靠空谈、不能靠空话。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反过来,马克思主义学风总是要求踏踏实实、切切实实、认认真真地积累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像许多在座的有成就的老学者一样,真正做踏踏实实、切切实实的工作,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够很好地吸收以往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才能够很好地分析研究现在改革开放时从西方过来的各种思潮,也才能够按照中国实际需要,按照学术研究发展的规律提出一些新的东西。
7月10日 吴介民主持召开秘书长办公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实行院长负责制以后全院科研、党务、政务工作体制的变化,以及为适应这种变化所应确立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会议同时决定每星期三上午召开秘书长办公会议例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扩大会议。
7月11日 我院向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报送《关于建立全国社科情报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总体设想;(2)重点工程任务;(3)经费估算和主要措施。
7月1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南海会见应我院美国研究所邀请来访的美国南达克他州立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翟文柏及其女儿翟梅莉。宾主就祖国统一问题进行了交谈。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杨斯德,我院副院长赵复三、李慎之等会见时在座。
7月13日 院办下发《关于院领导实行分片负责联系工作制度的通知》。具体分工如下:
经济学科片,由刘国光负责。
哲学学科片并文献情报中心,由汝信负责。
史学学科片并文改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由胡绳负责,丁伟志协助。
文学语言学科片,由钱钟书、吴介民负责。
国际关系学科片,由李慎之负责。
政法、社会学科片,由赵复三负责。
此外,赵复三负责联系研究生院;吴介民负责联系郭沫若著作编委会;丁伟志负责联系地方志指导小组和杂志社、出版社。
院领导分管院职能部门的分工是:
吴介民主持党务及人事工作,主管院人事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并负责联系院纪委、机关党委。
丁伟志主持科研组织规划管理工作,主管科研局。
李寿祺主持外事工作和对台工作,主管外事局。
7月17日 文化部批准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史研究动态》月刊、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史研究动态》月刊由国内发行改为公开发行;29日,批准语言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语文通讯》更名为《中国语文天地》双月刊,公开发行;30日,批准社会学研究所创办《社会学研究》双月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季刊,二刊均为公开发行。
8月5日 我院向胡乔木、邓力群呈送《关于申请〈当代中国〉丛书和〈中国概况〉编辑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报告》。《当代中国》丛书计划约200卷,每卷40万字左右,请求增加编辑人员和拨给专项经费。9月25日,财政部复函我院,为支持《当代中国》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科学丛书的编写和出版,同意于“七五”计划期间在国家预算中安排227万元的专款,以保证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8月5~10日 胡绳院长听取历史学科片各所工作汇报,并就加强学术交流和成果评价,树立良好学风问题,办所要有重点等问题发表了讲话。
胡绳说,社科院集中了一批专家,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现在各专一门,彼此间很少联系。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要树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好学风,使研究所成为一个整体;二是要加强对学术发展的评价,通过评价区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低水平的成果,引导出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社科院不仅要出成果、出人才,还必须出好学风。只有学风好,社科院对学术界才能产生影响,具有吸引力。一个研究所不可能在这一学科领域全部都有优势,不应在这一学科的每一方面平均分配研究力量,研究所的建设要有重点。确定办所重点,一是根据客观需要,二是根据主观力量。编书工作要减少。编写学术著作要有方针,有自己的特色。写书要物色好人选,有优势、有基础的学科,不能出一本书就算了,应分专题继续深入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写书,就有更大价值。
副秘书长丁伟志陪同胡绳院长听取汇报。
8月6~10日 台湾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台湾之将来”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福建厦门召开,15位台湾海外学者和15位内地学者与会。副院长赵复三、台湾研究所所长阚念倚等出席会议。会后,部分台湾海外学者继续在大陆考察访问。22日,院长胡绳在院部会见了参加会议的台湾海外学者郭焕圭等9人,就祖国和平统一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8月8~12日 胡绳院长听取经济学科片各所工作汇报,并就办所方针问题、学风问题等发表了意见。
副院长刘国光陪同胡绳院长听取汇报。
8月14日 胡绳院长听取文学研究所的汇报并发表了讲话。胡绳说,我觉得文学研究最终是要提高文学评论的水平。文学评论一是要帮助作家,一是要帮助读者。文学评论需要补充新的知识,因为文学评论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历史、哲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因此文学基本理论要增加对一些新的理论的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就是文学评论,文学批评就是文学的应用研究。文学评论的发展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他还强调年轻的研究人员要搞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搞系统研究。没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搞大部头的东西,很难前进,很难有突破。
8月14~20日 我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和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辽宁商业学会在辽宁兴城联合召开第三产业理论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第三产业的科学定义、范围、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15日 全院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历史研究所小礼堂召开。吴介民主持会议并作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做好我院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的讲话。人事局局长米成顺作了《关于我院工资制度改革的方法步骤和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报告;院工资改革办公室作了关于工资测算的说明。各所局领导及有关人员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8月15~23日 我院与联合国技术合作部、国务院劳动人事部在北京联合召开文官制度改革国际学术讨论会。副院长赵复三被选为中方主席。国内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联合国技术合作部的官员参加了讨论会。
8月19~21日 我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近代史研究所报告厅举行。卢华代表上届党委作了题为《面向科研,面向改革,把全院党的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成效》的工作报告。20日,大会分组讨论了工作报告并酝酿了新一届党委委员候选人,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49名党委委员。21日,院党组书记、院长胡绳出席大会闭幕式并就我院的办院方针、科研工作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于学术自由问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发表重要讲话。
8月22日,第三届党委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选举产生了本届党委常务委员、书记、副书记。刘启林当选为书记;孙景超、秦式为副书记;王立邦、王焕宇等9位同志为常委。
8月23日 以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刘大年为团长,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椿年为秘书长的中国史学家代表团一行18人启程前往联邦德国,参加在斯图加特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史学大会。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以国际史学会正式成员身份参加大会。
8月27~30日 我院经济研究所和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国际学术讨论会。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吉恩·蒂德里克主持会议。副院长刘国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词。本次讨论会是经济研究所和世界银行在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20个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召开的。来自美国、英国和匈牙利的9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应邀参加了会议。国务委员张劲夫28日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
8月28日~9月1日 我院和军事科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在京联合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讨论会。院长胡绳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
8月30日 历史研究所前党委书记马建民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4岁。9月13日,马建民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聂荣臻、胡乔木、邓力群、刘澜涛、吕正操等领导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单位送了花圈;胡乔木、乔石、胡绳等领导以及各界人士6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8月31日 院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在近代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行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座谈会。秘书长吴介民和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赵烽主持会议。96位老干部参加了会议。院长胡绳、副院长赵复三出席座谈会。
9月2~7日 由我院和体制改革研究会、世界银行联合召开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国际讨论会在由重庆开往武汉的“巴山”号轮船上举行。来自美、英、法、匈牙利等国家的11位著名经济学家和我院5位学者参加会议。副院长刘国光出席了会议。会前,8月31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中南海会见了与会的外国专家并讲话。
9月5日 著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毓棠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17日,孙毓棠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发来唁电,院长胡绳等人送了花圈。副院长赵复三等以及各界人士300多人出席告别仪式。
孙毓棠,1911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30年8月肄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后转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8月赴日本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讲师、副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孙毓棠回到北平,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不久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聘,赴英出任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客座研究员。两年之后去美国,先后担任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社经理事会专门助理、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1948年8月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1952年8月调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担任《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并负责《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的编辑工作。1959年1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参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标点工作,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文化大革命”后,他积极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和中外关系史学会,任该会第一届理事长。1980年开始,他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史卷的全面规划工作,并任“秦汉分卷”主编。1981~1982年,先后应聘兼任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的客籍研究员。他的论文《开阔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引起史学界、经济学界的重视。此外,在他的具体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史组编成《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一书,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检索工具书。他的个人著述有论文集《抗戈集》、《孙毓棠学术论文集》等。
9月8日~10月4日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日中学术交流恳谈会会长、京都府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井上清偕夫人来华访问。井上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次是他第8次访华。28日,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会见了井上清夫妇,院长胡绳参加了会见。
9月10日 副院长汝信主持召开《中国概况》撰稿单位及撰稿人会议。《中国概况》计划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合作用英文出版,向全球发行。这一计划是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董事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提出,并得到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支持。副院长汝信、副秘书长丁伟志分别担任正副主编。
《契丹小字研究》
9月14日 我院和法国对外关系部在我院联合召开“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中法经济学家双边讨论会。副院长赵复三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会议期间,国务委员陈慕华会见了法方代表。
9月 我院民族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共同编著的《契丹小字研究》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契丹文字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的解读是世界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对契丹文字的创制、行用、废止进行了研究,并用新方法进行解读,规范出378个原字字形和4000多个文字字形。这项成果被日本学者评价为“划时代的新研究”。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3日 应我院邀请,以著名经济学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都留重人为团长的日本经济学家代表团一行7人抵京访问。4日,院长胡绳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10月8~21日 应我院邀请,以副秘书长库尔恰尔·卡尔曼院士为团长的匈牙利科学代表团一行6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科学某些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状况。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北京、成都、拉萨、西安等地。21日,院长胡绳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10月8~22日 应我院邀请,以副院长卡尔·维特院士为团长的民主德国科学院代表团一行5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的目的是与我院商谈双方学术交流有关事宜并确定具体的合作领域和项目,了解我院的组织结构及某些学科的研究体制和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与前景等。9日,院长胡绳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10月15~29日 应日本公明党和日中友好学术交流协议会的邀请,中日友好学者(第七次)访日代表团一行11人在团长、副院长汝信的率领下,赴日访问。代表团先后访问了东京、大阪、广岛等地并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和平和裁军问题学术讨论会。
10月19~28日 应我院邀请,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经济新闻社顾问圆城寺次郎为团长的日本产业界代表团一行8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来访的目的是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所取得的成果。团长圆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次是他第24次访华。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会见了圆城一行。
10月26日 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经委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技术协作讲习班在京开幕。副院长刘国光到会并致开幕词。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人员共250多人参加了讲习班。
10月29日 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姜君辰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11月5日,姜君辰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副总理姚依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绳、梅益等院领导以及商业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100多个单位和个人献了花圈。姚依林、邓力群、程子华及我院领导和各界人士3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姜君辰,1904年出生,江苏江阴人。192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因多次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学校当局除名。1926年,他奔赴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回到上海进入上海法科大学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1933年离开中研院,与陈翰笙、钱俊瑞、薛暮桥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以大量实际调查资料论证当时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此后,先后任《中华日报》、《文化战线》主编,《中国农村》战时特刊主编,《解放三日刊》副主编,延安大学财经系副主任,东北财经干部学校副校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东北财经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商业合作处处长,东北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主要著作有《战争乎?和平乎?》、《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入门》、《商品流通问题的调查研究》等。
11月2日 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3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召开。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主席佛克玛教授等外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70名代表出席大会。大会收到论文100多篇。与会代表审议通过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章程》并选举产生31人组成的理事会。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季羡林和杨周翰分别当选为名誉会长和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所顾问叶水夫当选为副会长。
11月5日 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关于我院、所领导干部出国活动的几项规定》及《关于各所领导干部离京外出的规定》。
11月5~13日 我院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瑞公共管理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院长胡绳出席开幕式,副院长刘国光致开幕词。斯德哥尔摩大学以政治学荣誉教授、前驻日本和印度大使厄恩尔·黑克彻尔为首的9人代表团赴会。双方学者就社会福利制度、公共管理、经济发展及国家和国有化企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6日,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会见了瑞方全体与会代表。
11月7~13日 由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学会等单位发起组织的“拉丁美洲对外开放政策”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南通市举行。与会70多位专家学者就拉美国家如何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以及拉美国家开设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经验教训、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1月11日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荣孟源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荣孟源,1913年出生,山东宁津人。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和史料学家。其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整理近代历史档案推动近代史的研究”。他先后承担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书的编纂,并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他主编的《近代史资料》共出版60期,约2000万字,是近代史研究出版数量最多的一批史料。
荣孟源的主要著作有《蒋家王朝》、《国贼蒋介石》、《历史资料与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笔记》、《史料与历史科学》、《中国历史纪年》等。
★国家出版局批准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的《拉丁美洲丛刊》更名为《拉丁美洲研究》。
11月22日 国家出版局批准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内部刊物《国外政治学参考资料》改为《国外政治学》,国内发行。
12月3日 经院务会议讨论,决定由院长胡绳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孙耕夫、徐敏、宋养琰为副院长。
12月5~18日 以米勒·格勒林董事为团长的联邦德国诺曼基金会代表团一行8人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主要是来参加“中国和西欧在80年代及90年代的发展趋势”双边学术讨论会(6~10日举行)。这次讨论会是我院与诺曼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之一。会后代表团访问了上海、广州、深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在京会见了代表团。
12月10日 为纪念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诞辰90周年和逝世一周年,由我院哲学研究所、民盟中央学习委员会、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召开的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会在政协礼堂举行。胡愈之、钱昌照、周培源、楚图南等500多人出席。名誉院长胡乔木给讨论会题词:“金岳霖先生对中国逻辑学和哲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终身不倦的追求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的思想发展的必然归宿。”院长胡绳、副院长汝信到会并讲话。
12月14日 院党组扩大会议决定撤销院务委员会,由现任院长、副院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院顾问梅益组成院务会议,行使本院行政领导职权。
12月18日 胡绳在全院所局级干部关于制订“七五”规划会上就制订我院“七五”规划的若干问题发表讲话。他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制订“七五”规划,二是制订什么样的规划,三是与规划有关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