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月 著名历史学家、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翁独健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79万字。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该书的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学者发表评论,给予很高评价。1992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3月10日 我院首批参加基层锻炼的人员离京赴陕西商洛。曲维镇、刘启林等院领导及有关各所负责人到车站送行。
同年10月30日,赴商洛锻炼人员返回北京,受到江流等院领导的迎接。11月8日,锻炼人员汇报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曲维镇主持汇报会,郁文、汝信、杨克等院领导及院直各部门、各研究所有关领导、全体赴商洛锻炼人员出席。15名锻炼人员代表汇报了他们在商洛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心得体会,以及扶贫工作的初步成果。郁文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次锻炼所取得的成绩,并要求大家今后不光要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科研工作中坚定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他强调指出,这是广大知识分子前进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承担起历史使命的正确道路。
3月17日 社会学研究所举行建所10周年纪念会。邓力群、江流、丁伟志、李慎之、郑必坚、刘启林等领导人出席,胡绳、费孝通、雷洁琼先后讲话,就社会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纪念会上对该所21项优秀科研成果和5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获荣誉奖。胡绳院长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邓力群、胡绳、费孝通、雷洁琼(从左至右)出席社会学研究所建所10周年大会
4月10日 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希腊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罗念生逝世,享年86岁。19日,胡绳、郁文、丁伟志、汝信、刘启林等院领导参加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罗念生遗体告别仪式。
罗念生,原名懋德,1904年7月出生,四川威远人。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9年赴美留学。在美国,他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和古希腊文学。在此期间,他翻译出版了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这是其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1933年,他转赴希腊雅典,专攻古希腊文化。1934年秋学成归国。1935~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辗转于峨眉、乐山、成都等地,一面教学,一面坚持创作和翻译,先后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和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女》等译作。1946~1947年,他先后在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返回北平,就教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53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10月该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56年评为三级研究员。1964年他进入新建的外国文学研究所(1977年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里,他专心于古希腊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直至逝世。
罗念生一生辛勤笔耕,硕果累累,译著和论著共计50余种,1000余万字,辑有《罗念生全集》(10卷)。其中包括他翻译的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完整传世的全部悲剧共7部、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完整传世的全部作品共7部、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作品5部、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的作品6部、古希腊哲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等;主编的《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编著的《古希腊罗马戏剧理论》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他的论文集《论古希腊戏剧》。他的翻译作品《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被搬上了我国戏剧舞台,其中《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曾应邀赴希腊分别参加了第二届和第四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他作为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团长和文学顾问受到了高度赞誉。为表彰他的卓越成就,希腊雅典科学院1987年授予他“最高文学艺术奖”,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学大学1988年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4月12日~5月5日 院党组连续召开民主生活扩大会议,胡绳等7位成员根据中央关于干部考察工作的要求进行学习和总结。与会同志本着“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原则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4月30日 胡绳院长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以坚定的立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的文章。文章说,“列宁去世已经将近70年。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中的胜利和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失利和错误,比列宁所设想的还要多得多。当然不能要求前人事先知道后来发生的具体事情。应该说,正如列宁所预见的,全世界历史上新的事业,决不是平坦笔直的大道,是不可能没有复杂的变化和曲折的。”文章认为,“近期来国际间发生的风波更充分证明,开辟历史新时代的确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曲折和挫折。对此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张皇失措,悲观绝望;另一种是认真研究这些曲折和挫折的经验,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后一种态度是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的品质,也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立场”。“我们应当有这样坚定的立场,那么,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我们还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不管国际国内的敌人如何企图改变我们的航向,我们都能够坚持原则,保持机体的活力和灵活性,把我们的事业进行到最后胜利”。
5月6~22日 应胡绳院长、刘国光副院长的邀请,以台湾中山大学教授魏萼为团长的台湾教授团一行9人来访。5月7日,访问团与我院经济所、数技经所、财贸所、工经所、农发所、法学所、亚太所科研人员座谈,刘国光副院长主持。双方就如何密切两岸经贸关系,共同振兴民族经济等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5月11日 根据共青团中央的有关要求,我院团委召开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动员会。院党组副书记曲维镇到会并讲话,要求全院共青团员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和国庆40周年的讲话,努力解决好基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问题;通过这次团员评议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进行一次整顿。他还要求我院各级党组织把这项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指定一名主要领导成员抓这件事,对该项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
5月12日 郁文副院长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社团整顿工作。会上通报了挂靠我院的学术团体情况,研究并明确了我院在全国社团整顿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会议决定,在社团整顿工作期间,不再受理成立新的社团的申请。
6月4日 《人民日报》发表胡绳院长6月3日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题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胡绳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有那么一小撮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说,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企图破坏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违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他们中有些已经彻底暴露出背叛祖国,甘心投靠国外反动势力的原形。我们正在通过改革,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完善,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那些对我们有用的文明成果,我们要以‘一国两制’来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大统一,即按照具体情况在个别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我们决不容许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倒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能够救中国。现在,如果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那就只会使中国重新沦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在中国大地上招回封建主义的亡灵,再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各种灾难。这是一切爱国的中国人坚决反对的。”
6月7日 汝信副院长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全会上当选为该院外籍院士。同年8月14日,民主德国驻华使馆代办许尔茨代表该国政府和科学院在北京向汝信颁发了院士证书、证章和部长会议主席德梅齐埃的批准书。
6月12日 郭沫若纪念馆举办纪录片《路,在开拓》(中文版)首映式招待会,纪念郭沫若逝世12周年。该片反映了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科学代表团”1955年访问日本的盛况。胡绳、郁文等院领导和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等出席招待会。胡绳院长还在招待会上代表我院,向专程来京参加首映式并向纪念馆赠送郭沫若手迹等物品的日本九州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柏木正一回赠了礼物。
6月18日 郁文到国际学科片苏联东欧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考察调研,并与四所的党政领导座谈。与会同志联系清查、干部考察和党员登记工作情况,就我院的领导体制、科研方针、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发表了意见。郁文在讲话中强调,清查工作要做到善始善终,科研工作要发展繁荣,体制问题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行政工作要为科研工作服务,全院要多关心科研人员的生活问题,尤其要关心单身职工。6月29日,郁文又到经济学科片与经济所、财贸所和工经所领导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在讲话中指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关键,是建立起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就是所党政领导各司其职:所长主要抓科研工作,党委书记主要抓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副所长主要为科研、工作、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同年11月30日,郁文和曲维镇召开院直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就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听取意见。与会者就院内一度存在的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松散、软弱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许多加强和改进这方面工作的建议。郁文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讲了话。
6月23日 胡绳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审议并通过了由我院制定的《社会科学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此件后由国家保密局转发全国实施。这次会议还批准颁布实施我院《关于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出境的管理规定及其工作细则的暂行规定》。
6月24日 由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数量经济学及其在中国90年代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应用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宋健、胡绳、马洪、刘国光、高尚全、马宾等领导同志会见了与会代表。
6月26日 院召开外事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我院对外学术交流管理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当前加强外事交流管理工作的暂行管理办法》、《关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办理因私出境申请的暂行规定》、《因私出境暂行管理办法中有关人事和住房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及《我院贯彻实施国保(1990)28、62号文件的暂行规定》等5个文件。
6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成立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所主要任务是研究、编撰、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政治上由中共党史领导小组指导,行政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撤销赵复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职务。
赵复三1989年5月17日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131届会议,随后出走未归。1990年1月,国务院免去赵复三担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职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罢免赵复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7月14日 刘国光副院长被推选为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工程论证汇报会;数技经所所长李京文被指定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
7月24~25日 根据院党组的统一部署,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召开全院组织处理工作会议。院党组副书记、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组长曲维镇在24日的会议上讲话,就“深入进行政策、法纪教育,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统一行动”;“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肃而又慎重地做好对人的处理工作”;“切实贯彻二十字方针,高质量地完成组织处理工作”;“在集中力量做好组织处理工作的同时,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等问题做了具体阐述和安排。院党组书记郁文在25日的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指出,经过前阶段的清查清理工作,结论是我们社科院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对卷入风波中的人,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面前缺乏独立分析、判明是非的能力,有的是上当受骗,有的是出于个人私心杂念一时糊涂,被卷了进去,有的长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毒害迷失了政治方向。对这些同志,我们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都要热心地帮助他们,绝不能冷落、疏远、嫌弃他们。总之对有改正错误愿望的同志,我们都要以最大的耐心和高度的热情去团结他们。
8月1日 考古研究所为庆祝建所40周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40年研究成果展”,展品600余件,反映了该所40年来在史前史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院领导江流、丁伟志、汝信、刘启林等,考古学、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苏秉琦、贾兰坡、刘大年、张政烺、宿白、周一良等,以及来自我国台湾和美国、日本的学者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8月3日 胡绳主持院党组扩大会议,听取中央驻院干部考察组的工作通报。考察组副组长陆钦仪,考察组负责人、我院党组书记郁文分别就考察组一年多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以及考察组成员的思想收获和体会作了介绍。他们一致认为,考察组坚持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出以教育为主的工作方针对全院清查、干部考察、党员重新登记工作给予指导和协助,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与会的院领导胡绳、江流、吴介民等对考察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感谢。会后,考察组撤离我院。
8月4日 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卞之琳学术讨论会”,祝贺卞先生80寿辰和从事著译活动60周年。汝信副院长出席并表示祝贺。
8月14日 根据1989年9月29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要求各国纪念《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的决议,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等4个单位在京联合举办“《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纪念会”。历史研究所所长陈高华在会上介绍了《蒙古秘史》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我院领导人丁伟志、刘启林和国家民委、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出席纪念会。丁伟志在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范文澜铜像
8月17日 范文澜铜像揭幕仪式及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举行,胡绳出席并和刘大年一起为范文澜铜像揭幕。院领导丁伟志、汝信、刘启林,著名史学家金冲及、蔡美彪、陈高华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8月25日 院党组扩大会议,听取研究生院工作汇报,并就研究生院的领导体制、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办学规模等进行了讨论。胡绳在发言中表示,研究生院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办下去;要坚持已经确定的紧缩规模、提高质量的方针;办学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政治课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著的学习。会议原则同意研究生院在近两年招生规模基础上适度考虑增加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名额。
8月31日~9月3日 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举办“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院领导胡绳、丁伟志、刘启林等出席会议,并于9月3日会见了与会的中外学者。
胡绳在会上发表题为《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的讲话,着重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把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5~1/4的大国,变成了一个贫穷衰弱的半殖民地国家,在远东造成了一个国际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从而为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辟了宽广道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争取民族的独立,恢复国家的主权,才能发展自己的经济,并且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正常的,即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他在讲话的最后部分说:“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内部安定的、经济逐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固然对于企图侵略中国、独霸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来说,是一个失败,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则是一个贡献。中国不再是列强侵略和争夺的对象,这才能够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才成为促进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安定,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定的一个因素。把中国1949年以后的历史和这以前100年的历史相对照,我以为人们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9月1日 根据胡绳院长的提议,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江流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胡绳不再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9月8日 院党组召开全院所局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胡绳院长在会上发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变》的讲话,主要包括三个问题:(1)关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2)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深入批评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有联系的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如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就涉及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到底某种思想观点是否同资产阶级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应该认真研究,可以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对于被认为错误的东西的批评,要进行分析,要讲得有道理,有分寸。也可能有的人说得不适当,有的人说理不够,那么大家可以来讨论。虽然你在批评资产阶级自由化,但你的批评不大完善,怎样说才恰如其分,这是可以商量和讨论的。不能说我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谁对我说三道四,谁就是反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的学术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发展。”
★著名妇女活动家、全国政协委员、院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赵烽逝世,享年72岁。9月18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赵烽遗体告别仪式。邓颖超、徐向前、薄一波、胡乔木、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我院等单位送了花圈。邓力群和我院领导胡绳、郁文、刘国光、曲维镇、江流、丁伟志、李慎之、汝信、郑必坚、刘启林等以及院属各单位领导、群众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赵烽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第一届和第四届执行委员。
9月10日 由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科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作为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组成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览——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在京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我院院长胡绳出席开幕式,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伟长共同为艺术节剪彩。
9月19日 文学研究所吴晓铃教授荣获印度国际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印度驻华大使任嘉德代表国际大学向吴晓铃颁发了证书。
吴晓铃1942~1946年曾在印度国际大学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戏曲与小说研究,同时也研究印度问题和梵文,曾翻译过两部梵文戏曲作品。
9月21日 院召开研究员座谈会,来自全院各单位的20位研究员与会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发表了意见。胡绳、郁文、刘国光、曲维镇、郑必坚等院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座谈会。胡绳在讲话中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更好地阐明社会科学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郁文在讲话中强调,学术研究中也存在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但要严格区分政治行为和学术行为的界线,不能一讲斗争就否定一切。学术工作一定要有民主讨论,对待不同意见绝不能简单粗暴。
10月1日 胡绳院长在是日出版的《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上发表《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一文(写于当年7月)。文章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历程的科学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都证明,能够领导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克服各种偏离和破坏社会主义倾向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实际经验证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不是虚构出来的,也不只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信心是由科学地分析、研究和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而树立起来和增强起来的。”
10月2日 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如逝世,享年87岁。根据王先生遗愿,不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
王静如,1903年6月生,河北深泽人。1923年考入民国大学语文系,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赵元任、陈寅恪,攻读语言学,兼修历史与考古。1929年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被委派以海外研究员名义赴法、英、德等国进行语言学、中亚史语学、印欧比较语言学、古代欧洲社会经济史等研究。1936年回国,先后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担任研究员、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工作,1958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王静如长期从事语言学、古音韵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著述丰硕,建树颇多。其中尤其以西夏研究成果著称于世。他1932~1933年陆续出版的《西夏研究》1~3辑享誉海内外。赵元任、陈寅恪赞其为使西夏研究走上科学道路的首创者;法国科学院授予他东方“茹莲”奖金。他晚年精心写作的《西夏研究》第4辑和编就的《西夏文字典》,在其逝世后不久出版发行。
王静如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享有声望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当选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等。
10月10~11日 郁文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党组成员分工调整及有关工作程序问题。会议决定,对院党组成员的分工作如下调整:曲维镇负责院党组及院常务工作,分管办公厅、机关党委、人事教育局、机关事务管理局、老干部局、专业职务评聘工作以及人文公司;刘国光分管经济所、工业经济所、农村发展所、财贸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人口所;江流分管科研局、研究生院、考古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历史所、法学所、政治学所、民族所、社会学所以及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汝信分管外事局、哲学所、世界宗教所、文学所、少数民族文学所、外国文学所、语言所、文献情报中心以及郭沫若著作编委会;郑必坚分管马列所、新闻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美国所、苏联东欧所、日本所、西欧所、西亚非所、拉美所、亚太所(含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刘启林协助院长、副院长处理院内日常行政事务,协助郑必坚联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俞平伯全集》
10月15日 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俞平伯逝世,享年91岁。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190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德清。1915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部,师从黄侃等教授。1919年,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年底毕业。1922年,俞平伯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在上海出版;1924年他的第二部新诗集《西还》出版。1924年到北京燕京大学任教,1928年转入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系任教。1930~1936年,他在教学的同时,先后创作和出版了五部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此后,他转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救亡运动。抗战期间,他没有随清华南迁,而是留在北京,但“削迹城阴”,“宾从罕过”,除在中国大学国语系任教外,基本搁笔。抗战胜利,他欣喜异常,提笔写出五言长诗《遥夜闺思引》。1945年底,经许德珩介绍加入九三学社。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该所并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77年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俞平伯一直任研究员。
俞平伯是享誉海内外的“红学家”。他自幼对《红楼梦》感兴趣,1921年正式研究《红楼梦》,1923年其《红楼梦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顾颉刚为之作序。1952年9月,《红楼梦辨》的修订本《红楼梦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同年,他开始着手整理校勘八十回本《红楼梦》的工作。1954年,他受到批判,但仍继续八十回本《红楼梦》的校勘工作,1958年完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红楼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8年出版了《俞平伯全集》,全书共10卷,460余万字。
俞平伯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
10月27日 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冯至奖”是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专家冯至先生把他从西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获得的奖金1万马克捐赠出来于1987年夏设立的,旨在奖励在德语文学研究上作出卓越成绩的中青年学者。它也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第一个专门为研究工作设立的奖金。
11月18~21日 日本经济同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杉浦一行10人应我院邀请来院进行工作访问。19日上午,刘国光副院长向该团介绍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其展望;下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会见了杉浦一行。当晚,胡绳院长设宴款待访问团全体成员。
12月4日 胡绳院长和刘启林秘书长前往北京医院向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我院哲学所兼职研究员冯友兰先生遗体告别。
12月5~14日 院举办第一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这是根据中央关于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以《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为基本线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的指示而举办的,共分两期(第二期学习班于1991年1月下旬举行)。
在12月5日举行的学习班动员会上,院党组书记郁文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概括去总结。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本分,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研究我们的实际,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这是我们的责任”。胡绳院长就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总结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报告。胡绳指出:“近几年,世界上兴起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我觉得其思想方法,基本上是一种狭隘的经验主义,是片面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强调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方面决不能以教条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庸俗的狭隘的经验主义。当前,国际国内的反社会主义思潮看来是以庸俗、狭隘的经验主义和肤浅的形而上学为其特征的。”至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学派呢?胡绳说:“各个学科中有种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和马克思主义不在同一层次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个学派,那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学派。在我们这儿,它是整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现在,有不少人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教条主义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受经验主义的影响,以为只要抓住一点事实材料就可以发出中肯的议论。所以我们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既克服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对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部署和要求,院党组成立了中心学习组,由胡绳、郁文亲自负责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委托江流和郑必坚参与所局级干部的学习组织领导工作,院机关党委统一组织实施。
12月6日 郁文主持召开院党组会议与院长办公会议,审议了由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及我院草拟的关于在“八五”期间开展以“现状和发展”为主题的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请示稿;审议通过了院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名单;批准了本年度院长基金资助的科研、出版、古籍修补、科研手段现代化设备及特殊困难补助等7个申请项目,资助总额40余万元。
');" class="a2">收藏1月11日 院党组书记郁文首次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院长胡绳介绍中央调郁文、曲维镇、江流三人到我院任职的有关情况,宣布根据中央决定,我院今后实行党组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郁文在发言中指出,党组的工作要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民主决定问题,而不是书记一个人说了算,党组成员之间遇事要主动商量,彻底扭转赵紫阳所倡导的党的工作业余化、淡化党的领导、淡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造成的不良状况。曲维镇、江流也在会上发了言。
1月17日 郁文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会议就我院的办院方针和任务等重要问题,包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缩短战线与提高质量,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对整个社会科学战线的领导和协调,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和政治风波中暴露出的问题所应总结的经验教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后备力量,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的工作成绩等,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由党组成员、副院长丁伟志、汝信等负责组织力量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报告。
2月10日 郁文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并通过了院干部考察和党员登记工作的方案,决定由党组副书记曲维镇任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组长。我院党员登记工作在院党组的领导下,统一由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进行布置,由院机关党委负责组织实施。
2月26~27日 院监察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介绍了全国监察工作会议情况,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会上的讲话精神。杨润时副秘书长作了题为《建设清正廉明的工作环境,保证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讨论了《关于监察办案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意见》、《兼职监察员的职责》等文件。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曲维镇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2月28日 曲维镇主持召开各所局干部考察领导小组负责人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做好解脱大多数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和进一步清查深层次的问题。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成员杨克和机关党委书记孙景超分别对解脱工作和我院发生在政治风波期间的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做了说明。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成员吴介民和中央驻我院干部考察组的同志出席了会议。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月 著名历史学家、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翁独健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79万字。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该书的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学者发表评论,给予很高评价。1992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3月10日 我院首批参加基层锻炼的人员离京赴陕西商洛。曲维镇、刘启林等院领导及有关各所负责人到车站送行。
同年10月30日,赴商洛锻炼人员返回北京,受到江流等院领导的迎接。11月8日,锻炼人员汇报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曲维镇主持汇报会,郁文、汝信、杨克等院领导及院直各部门、各研究所有关领导、全体赴商洛锻炼人员出席。15名锻炼人员代表汇报了他们在商洛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心得体会,以及扶贫工作的初步成果。郁文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次锻炼所取得的成绩,并要求大家今后不光要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科研工作中坚定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他强调指出,这是广大知识分子前进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承担起历史使命的正确道路。
3月17日 社会学研究所举行建所10周年纪念会。邓力群、江流、丁伟志、李慎之、郑必坚、刘启林等领导人出席,胡绳、费孝通、雷洁琼先后讲话,就社会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纪念会上对该所21项优秀科研成果和5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获荣誉奖。胡绳院长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邓力群、胡绳、费孝通、雷洁琼(从左至右)出席社会学研究所建所10周年大会
4月10日 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希腊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罗念生逝世,享年86岁。19日,胡绳、郁文、丁伟志、汝信、刘启林等院领导参加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罗念生遗体告别仪式。
罗念生,原名懋德,1904年7月出生,四川威远人。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9年赴美留学。在美国,他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和古希腊文学。在此期间,他翻译出版了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这是其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1933年,他转赴希腊雅典,专攻古希腊文化。1934年秋学成归国。1935~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辗转于峨眉、乐山、成都等地,一面教学,一面坚持创作和翻译,先后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和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女》等译作。1946~1947年,他先后在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返回北平,就教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53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10月该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56年评为三级研究员。1964年他进入新建的外国文学研究所(1977年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里,他专心于古希腊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直至逝世。
罗念生一生辛勤笔耕,硕果累累,译著和论著共计50余种,1000余万字,辑有《罗念生全集》(10卷)。其中包括他翻译的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完整传世的全部悲剧共7部、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完整传世的全部作品共7部、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作品5部、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的作品6部、古希腊哲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等;主编的《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编著的《古希腊罗马戏剧理论》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他的论文集《论古希腊戏剧》。他的翻译作品《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被搬上了我国戏剧舞台,其中《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曾应邀赴希腊分别参加了第二届和第四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他作为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团长和文学顾问受到了高度赞誉。为表彰他的卓越成就,希腊雅典科学院1987年授予他“最高文学艺术奖”,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学大学1988年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4月12日~5月5日 院党组连续召开民主生活扩大会议,胡绳等7位成员根据中央关于干部考察工作的要求进行学习和总结。与会同志本着“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原则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4月30日 胡绳院长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以坚定的立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的文章。文章说,“列宁去世已经将近70年。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中的胜利和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失利和错误,比列宁所设想的还要多得多。当然不能要求前人事先知道后来发生的具体事情。应该说,正如列宁所预见的,全世界历史上新的事业,决不是平坦笔直的大道,是不可能没有复杂的变化和曲折的。”文章认为,“近期来国际间发生的风波更充分证明,开辟历史新时代的确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曲折和挫折。对此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张皇失措,悲观绝望;另一种是认真研究这些曲折和挫折的经验,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后一种态度是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的品质,也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立场”。“我们应当有这样坚定的立场,那么,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我们还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不管国际国内的敌人如何企图改变我们的航向,我们都能够坚持原则,保持机体的活力和灵活性,把我们的事业进行到最后胜利”。
5月6~22日 应胡绳院长、刘国光副院长的邀请,以台湾中山大学教授魏萼为团长的台湾教授团一行9人来访。5月7日,访问团与我院经济所、数技经所、财贸所、工经所、农发所、法学所、亚太所科研人员座谈,刘国光副院长主持。双方就如何密切两岸经贸关系,共同振兴民族经济等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5月11日 根据共青团中央的有关要求,我院团委召开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动员会。院党组副书记曲维镇到会并讲话,要求全院共青团员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和国庆40周年的讲话,努力解决好基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问题;通过这次团员评议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进行一次整顿。他还要求我院各级党组织把这项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指定一名主要领导成员抓这件事,对该项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
5月12日 郁文副院长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社团整顿工作。会上通报了挂靠我院的学术团体情况,研究并明确了我院在全国社团整顿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会议决定,在社团整顿工作期间,不再受理成立新的社团的申请。
6月4日 《人民日报》发表胡绳院长6月3日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题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胡绳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有那么一小撮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说,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企图破坏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违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他们中有些已经彻底暴露出背叛祖国,甘心投靠国外反动势力的原形。我们正在通过改革,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完善,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那些对我们有用的文明成果,我们要以‘一国两制’来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大统一,即按照具体情况在个别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我们决不容许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倒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能够救中国。现在,如果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那就只会使中国重新沦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在中国大地上招回封建主义的亡灵,再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各种灾难。这是一切爱国的中国人坚决反对的。”
6月7日 汝信副院长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全会上当选为该院外籍院士。同年8月14日,民主德国驻华使馆代办许尔茨代表该国政府和科学院在北京向汝信颁发了院士证书、证章和部长会议主席德梅齐埃的批准书。
6月12日 郭沫若纪念馆举办纪录片《路,在开拓》(中文版)首映式招待会,纪念郭沫若逝世12周年。该片反映了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科学代表团”1955年访问日本的盛况。胡绳、郁文等院领导和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等出席招待会。胡绳院长还在招待会上代表我院,向专程来京参加首映式并向纪念馆赠送郭沫若手迹等物品的日本九州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柏木正一回赠了礼物。
6月18日 郁文到国际学科片苏联东欧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考察调研,并与四所的党政领导座谈。与会同志联系清查、干部考察和党员登记工作情况,就我院的领导体制、科研方针、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发表了意见。郁文在讲话中强调,清查工作要做到善始善终,科研工作要发展繁荣,体制问题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行政工作要为科研工作服务,全院要多关心科研人员的生活问题,尤其要关心单身职工。6月29日,郁文又到经济学科片与经济所、财贸所和工经所领导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在讲话中指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关键,是建立起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就是所党政领导各司其职:所长主要抓科研工作,党委书记主要抓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副所长主要为科研、工作、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同年11月30日,郁文和曲维镇召开院直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就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听取意见。与会者就院内一度存在的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松散、软弱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许多加强和改进这方面工作的建议。郁文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讲了话。
6月23日 胡绳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审议并通过了由我院制定的《社会科学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此件后由国家保密局转发全国实施。这次会议还批准颁布实施我院《关于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出境的管理规定及其工作细则的暂行规定》。
6月24日 由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数量经济学及其在中国90年代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应用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宋健、胡绳、马洪、刘国光、高尚全、马宾等领导同志会见了与会代表。
6月26日 院召开外事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我院对外学术交流管理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当前加强外事交流管理工作的暂行管理办法》、《关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办理因私出境申请的暂行规定》、《因私出境暂行管理办法中有关人事和住房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及《我院贯彻实施国保(1990)28、62号文件的暂行规定》等5个文件。
6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成立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所主要任务是研究、编撰、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政治上由中共党史领导小组指导,行政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撤销赵复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职务。
赵复三1989年5月17日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131届会议,随后出走未归。1990年1月,国务院免去赵复三担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职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罢免赵复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7月14日 刘国光副院长被推选为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工程论证汇报会;数技经所所长李京文被指定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
7月24~25日 根据院党组的统一部署,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召开全院组织处理工作会议。院党组副书记、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组长曲维镇在24日的会议上讲话,就“深入进行政策、法纪教育,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统一行动”;“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肃而又慎重地做好对人的处理工作”;“切实贯彻二十字方针,高质量地完成组织处理工作”;“在集中力量做好组织处理工作的同时,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等问题做了具体阐述和安排。院党组书记郁文在25日的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指出,经过前阶段的清查清理工作,结论是我们社科院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对卷入风波中的人,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面前缺乏独立分析、判明是非的能力,有的是上当受骗,有的是出于个人私心杂念一时糊涂,被卷了进去,有的长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毒害迷失了政治方向。对这些同志,我们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都要热心地帮助他们,绝不能冷落、疏远、嫌弃他们。总之对有改正错误愿望的同志,我们都要以最大的耐心和高度的热情去团结他们。
8月1日 考古研究所为庆祝建所40周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40年研究成果展”,展品600余件,反映了该所40年来在史前史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院领导江流、丁伟志、汝信、刘启林等,考古学、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苏秉琦、贾兰坡、刘大年、张政烺、宿白、周一良等,以及来自我国台湾和美国、日本的学者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8月3日 胡绳主持院党组扩大会议,听取中央驻院干部考察组的工作通报。考察组副组长陆钦仪,考察组负责人、我院党组书记郁文分别就考察组一年多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以及考察组成员的思想收获和体会作了介绍。他们一致认为,考察组坚持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出以教育为主的工作方针对全院清查、干部考察、党员重新登记工作给予指导和协助,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与会的院领导胡绳、江流、吴介民等对考察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感谢。会后,考察组撤离我院。
8月4日 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卞之琳学术讨论会”,祝贺卞先生80寿辰和从事著译活动60周年。汝信副院长出席并表示祝贺。
8月14日 根据1989年9月29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要求各国纪念《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的决议,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等4个单位在京联合举办“《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纪念会”。历史研究所所长陈高华在会上介绍了《蒙古秘史》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我院领导人丁伟志、刘启林和国家民委、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出席纪念会。丁伟志在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范文澜铜像
8月17日 范文澜铜像揭幕仪式及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举行,胡绳出席并和刘大年一起为范文澜铜像揭幕。院领导丁伟志、汝信、刘启林,著名史学家金冲及、蔡美彪、陈高华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8月25日 院党组扩大会议,听取研究生院工作汇报,并就研究生院的领导体制、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办学规模等进行了讨论。胡绳在发言中表示,研究生院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办下去;要坚持已经确定的紧缩规模、提高质量的方针;办学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政治课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著的学习。会议原则同意研究生院在近两年招生规模基础上适度考虑增加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名额。
8月31日~9月3日 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举办“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院领导胡绳、丁伟志、刘启林等出席会议,并于9月3日会见了与会的中外学者。
胡绳在会上发表题为《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的讲话,着重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把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5~1/4的大国,变成了一个贫穷衰弱的半殖民地国家,在远东造成了一个国际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从而为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辟了宽广道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争取民族的独立,恢复国家的主权,才能发展自己的经济,并且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正常的,即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他在讲话的最后部分说:“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内部安定的、经济逐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固然对于企图侵略中国、独霸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来说,是一个失败,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则是一个贡献。中国不再是列强侵略和争夺的对象,这才能够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才成为促进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安定,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定的一个因素。把中国1949年以后的历史和这以前100年的历史相对照,我以为人们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9月1日 根据胡绳院长的提议,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江流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胡绳不再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9月8日 院党组召开全院所局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胡绳院长在会上发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变》的讲话,主要包括三个问题:(1)关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2)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深入批评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有联系的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如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就涉及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到底某种思想观点是否同资产阶级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应该认真研究,可以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对于被认为错误的东西的批评,要进行分析,要讲得有道理,有分寸。也可能有的人说得不适当,有的人说理不够,那么大家可以来讨论。虽然你在批评资产阶级自由化,但你的批评不大完善,怎样说才恰如其分,这是可以商量和讨论的。不能说我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谁对我说三道四,谁就是反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的学术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发展。”
★著名妇女活动家、全国政协委员、院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赵烽逝世,享年72岁。9月18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赵烽遗体告别仪式。邓颖超、徐向前、薄一波、胡乔木、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我院等单位送了花圈。邓力群和我院领导胡绳、郁文、刘国光、曲维镇、江流、丁伟志、李慎之、汝信、郑必坚、刘启林等以及院属各单位领导、群众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赵烽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第一届和第四届执行委员。
9月10日 由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科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作为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组成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览——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在京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我院院长胡绳出席开幕式,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伟长共同为艺术节剪彩。
9月19日 文学研究所吴晓铃教授荣获印度国际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印度驻华大使任嘉德代表国际大学向吴晓铃颁发了证书。
吴晓铃1942~1946年曾在印度国际大学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戏曲与小说研究,同时也研究印度问题和梵文,曾翻译过两部梵文戏曲作品。
9月21日 院召开研究员座谈会,来自全院各单位的20位研究员与会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发表了意见。胡绳、郁文、刘国光、曲维镇、郑必坚等院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座谈会。胡绳在讲话中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更好地阐明社会科学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郁文在讲话中强调,学术研究中也存在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但要严格区分政治行为和学术行为的界线,不能一讲斗争就否定一切。学术工作一定要有民主讨论,对待不同意见绝不能简单粗暴。
10月1日 胡绳院长在是日出版的《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上发表《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一文(写于当年7月)。文章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历程的科学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都证明,能够领导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克服各种偏离和破坏社会主义倾向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实际经验证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不是虚构出来的,也不只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信心是由科学地分析、研究和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而树立起来和增强起来的。”
10月2日 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如逝世,享年87岁。根据王先生遗愿,不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
王静如,1903年6月生,河北深泽人。1923年考入民国大学语文系,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赵元任、陈寅恪,攻读语言学,兼修历史与考古。1929年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被委派以海外研究员名义赴法、英、德等国进行语言学、中亚史语学、印欧比较语言学、古代欧洲社会经济史等研究。1936年回国,先后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担任研究员、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工作,1958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王静如长期从事语言学、古音韵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著述丰硕,建树颇多。其中尤其以西夏研究成果著称于世。他1932~1933年陆续出版的《西夏研究》1~3辑享誉海内外。赵元任、陈寅恪赞其为使西夏研究走上科学道路的首创者;法国科学院授予他东方“茹莲”奖金。他晚年精心写作的《西夏研究》第4辑和编就的《西夏文字典》,在其逝世后不久出版发行。
王静如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享有声望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当选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等。
10月10~11日 郁文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党组成员分工调整及有关工作程序问题。会议决定,对院党组成员的分工作如下调整:曲维镇负责院党组及院常务工作,分管办公厅、机关党委、人事教育局、机关事务管理局、老干部局、专业职务评聘工作以及人文公司;刘国光分管经济所、工业经济所、农村发展所、财贸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人口所;江流分管科研局、研究生院、考古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历史所、法学所、政治学所、民族所、社会学所以及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汝信分管外事局、哲学所、世界宗教所、文学所、少数民族文学所、外国文学所、语言所、文献情报中心以及郭沫若著作编委会;郑必坚分管马列所、新闻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美国所、苏联东欧所、日本所、西欧所、西亚非所、拉美所、亚太所(含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刘启林协助院长、副院长处理院内日常行政事务,协助郑必坚联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俞平伯全集》
10月15日 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俞平伯逝世,享年91岁。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190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德清。1915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部,师从黄侃等教授。1919年,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年底毕业。1922年,俞平伯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在上海出版;1924年他的第二部新诗集《西还》出版。1924年到北京燕京大学任教,1928年转入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系任教。1930~1936年,他在教学的同时,先后创作和出版了五部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此后,他转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救亡运动。抗战期间,他没有随清华南迁,而是留在北京,但“削迹城阴”,“宾从罕过”,除在中国大学国语系任教外,基本搁笔。抗战胜利,他欣喜异常,提笔写出五言长诗《遥夜闺思引》。1945年底,经许德珩介绍加入九三学社。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该所并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77年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俞平伯一直任研究员。
俞平伯是享誉海内外的“红学家”。他自幼对《红楼梦》感兴趣,1921年正式研究《红楼梦》,1923年其《红楼梦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顾颉刚为之作序。1952年9月,《红楼梦辨》的修订本《红楼梦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同年,他开始着手整理校勘八十回本《红楼梦》的工作。1954年,他受到批判,但仍继续八十回本《红楼梦》的校勘工作,1958年完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红楼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8年出版了《俞平伯全集》,全书共10卷,460余万字。
俞平伯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
10月27日 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冯至奖”是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专家冯至先生把他从西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获得的奖金1万马克捐赠出来于1987年夏设立的,旨在奖励在德语文学研究上作出卓越成绩的中青年学者。它也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第一个专门为研究工作设立的奖金。
11月18~21日 日本经济同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杉浦一行10人应我院邀请来院进行工作访问。19日上午,刘国光副院长向该团介绍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其展望;下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会见了杉浦一行。当晚,胡绳院长设宴款待访问团全体成员。
12月4日 胡绳院长和刘启林秘书长前往北京医院向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我院哲学所兼职研究员冯友兰先生遗体告别。
12月5~14日 院举办第一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这是根据中央关于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以《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为基本线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的指示而举办的,共分两期(第二期学习班于1991年1月下旬举行)。
在12月5日举行的学习班动员会上,院党组书记郁文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概括去总结。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本分,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研究我们的实际,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这是我们的责任”。胡绳院长就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总结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报告。胡绳指出:“近几年,世界上兴起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我觉得其思想方法,基本上是一种狭隘的经验主义,是片面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强调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方面决不能以教条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庸俗的狭隘的经验主义。当前,国际国内的反社会主义思潮看来是以庸俗、狭隘的经验主义和肤浅的形而上学为其特征的。”至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学派呢?胡绳说:“各个学科中有种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和马克思主义不在同一层次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个学派,那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学派。在我们这儿,它是整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现在,有不少人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教条主义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受经验主义的影响,以为只要抓住一点事实材料就可以发出中肯的议论。所以我们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既克服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对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部署和要求,院党组成立了中心学习组,由胡绳、郁文亲自负责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委托江流和郑必坚参与所局级干部的学习组织领导工作,院机关党委统一组织实施。
12月6日 郁文主持召开院党组会议与院长办公会议,审议了由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及我院草拟的关于在“八五”期间开展以“现状和发展”为主题的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请示稿;审议通过了院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名单;批准了本年度院长基金资助的科研、出版、古籍修补、科研手段现代化设备及特殊困难补助等7个申请项目,资助总额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