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历史转型与1980年代真实观的嬗变
在线阅读 收藏

文学真实观作为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由来已久。对文学的“真实性”的概念、内涵等方面的界定,向来是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讨论最持久、争执最激烈的部分,也因为此,真实观发展到今天,已具备了深厚的理论根源与研究基础。

西方文论界对艺术真实观的理论探究从古希腊时期就已开始。我们所熟知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模仿说”。盛行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它主张艺术的源泉是自然与生活,因此艺术应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是这一观念的主要代表。二是“镜子说”。这一理论主张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在17、18世纪的文学艺术界占据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许多大作家、艺术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达·芬奇等,都倡导该理论。“镜子说”强调应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揭示事物的本质与真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家要与时代和生活保持密切关联。三是“再现说”。流行于18~19世纪,主将是俄国民主主义理论家,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他们倡导主客统一的思想,艺术不仅要表现生活现象,还要揭示本质规律;这些理论家还非常重视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作家应同时代、社会、人民时刻联系在一起。这一艺术真实观后来对中国的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后,战争的迅速蔓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使传统真实观逐渐走向瓦解。现代主义理论认为艺术是“异在”的存在,真实不在于艺术与现实契合与否,而在于作家的内心。进入后现代时期,真实进一步变成了“仿真”。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明确指出,商品经济创造出了一种没有现实摹本的“超真实”,它在无形中消解了真实,真实被幻觉所取代1450875。这是一种异常悲观的看法。至此,西方文论界对真实观的理论探索由真实到异在最终走向了消解。

中国关于真实观的阐释自古以来就有,也出现得非常早。如古代的思想家、文论家们就对真与善、形似与神似、事理真实与情感真实等关系问题做过透彻精要的论述。只不过中国的真实理论关注的更多的是作者主体的思想、情感,较少从外部进行分析。近代以降,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传入中国。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接受的更多的是无产阶级的文艺观、世界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提出和新中国的成立,直接促成1953年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终极文艺准则的出台。文学的“真实性”与政治倾向性、典型性、理想性等观念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整体。极“左”思潮、“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则将文学与“真实性”践踏得气息奄奄、几近毁灭。20世纪80年代前期,对真实观的理论探讨再次成为学界一大焦点。这一时期,研究范围增大、覆盖面更广、时间持续更久,而且出现了大量文章、论著,使得文艺真实观问题讨论繁荣一时。争论多集中在“写真实”的口号是否应肯定、“写真实”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写真实”与“写本质”的关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真实性与文学流派的关系、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问题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5年,关于以上这些方面的理论文章有将近1100篇,其中涉及文艺真实性概述的有500多篇、“写真实”的有80多篇、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330余篇、真实性与政治性及倾向性的亦有170多篇……此外,《新时期文艺学论争资料》《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等理论书籍,均对这些讨论进行了说明总结。对文艺真实观研究的关注在此时确实达到了顶峰。除以上讨论外,围绕“真实性”,还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艺术典型、歌颂与暴露、人性人道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8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衰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崛起,“寻根文学”“现代派”“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对真实观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与重构,“真实”概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鲜有重要论著出现。

由以上介绍可看出,对真实观的探讨,多集中在理论建构与不同观点的整理研究上,缺乏从整体上对这一问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状况的连续性把握。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真实观的内在转变,经常被研究者所忽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论文,如《重返“真实性”》《颠覆与重构——新时期小说艺术真实性观念的嬗变》《新时期小说“真实观”的嬗变》《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等,虽然有所挖掘,但相对较少,内容上也有些雷同。本书希望从这方面入手,在整体上对1980年代的文学真实观加以详细的梳理,使“真实性”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更清晰、更准确地呈现出来。

1980年代文学真实观的流变与时代发展、政治转型、环境变迁、语境转换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阶段“真实性”演变的总体概括与条分缕析,可以帮助我们从真实观的角度切入1980年代文学,了解文学发展进程的整体状况,以及此时文学与时代、政治、文学自身等因素的内在关联。为此,我们将整体研究与局部研究、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把理论梳理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同时兼采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对文学真实观的发生、转换机制做了具体细致的剖析,以期对这一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解读,为真实观的研究带来突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