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型城镇化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长远出发,新型城镇化要注意全面整合城乡聚落体系,使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环境不同的各类聚落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新型城镇化推进要尊重其演进性,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可顺势而为,助推其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要考虑区域内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变化趋势、城乡聚落的等级规模关系、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关系,对聚落的区位及发展规模进行科学论证。
当前,政府主推的新型城镇化正在许多地方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此可能引起中国几千年聚落传承的巨大改变,学术界对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关注。而这些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已经很快,不少地区通过新农村建设会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过快的城镇化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②中国未来的聚落大小及空间格局会呈现什么形态?在尚未获得科学结论之前,如果按照统一模式规划和建设,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③一些新农村建设过程伴随有“大拆大建”,而中国乡村聚落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和利用环境的结果。不考虑原有的聚落格局,将不利于中华民族人居环境传统的延续。④用地问题。新建聚落多选择在区域中心或交通便利区,这里多为良田。虽然理论上村子搬迁后会整理出农田,但多数地区把原有村庄用地作为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其结果是农田面积不增加,农地质量却下降。此外,新农村建设多按当地户籍人口分配居住用地,人口城市化会使不少农民入城居住,由此带来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错位。这些问题主要形成于实际操作过程中,但根源主要在于其指导理论薄弱。城乡聚落是人们利用自然的一种反映。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可以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以下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