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为基础设计了六个分指标体系。通过测算河南省“新四化”同步效用可知,2006~2013年河南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指数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工业化指数回落明显,信息化指数变动剧烈。为此,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夯实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河南“新四化”同步效用的优势基础;二是重新审视城镇化;三是梳理河南城镇化发展思路;四是解决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五是优化再造城镇体系;六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七是把握中原经济区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加大跨区域、跨产业的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将中原经济区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其主要战略定位之一就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全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那么,信息化如何融入“三化”协调发展之中?中原经济区如何建设才是“三化”协调发展,其内涵及特征如何界定?目前其发展现状如何?其目标和路径如何选择?其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要解决哪些制度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急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项目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和发展我国“新四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与体系。应用价值是:有利于中原经济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实现国家有关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有利于中原经济区理清“新四化”协调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方法,加快实现“新四化”协同发展;有利于为解决我国同类地区“新四化”协调发展创造有益的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