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以人道为中心的,其理想境界和最后归宿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内化于人心的是仁爱、贵民、太和、中庸、忠恕、重义、诚信、守礼、敬祖、谦德、廉耻等社会价值观。董仲舒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朱熹同样讲:“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朱子文集》卷五十九《答余方书》)儒学社会化从根本讲要立足于人,儒学之道在于能对人性、人伦、人格、人道加以肯定,使之有别于人以外之自然物。为成全此人性、人伦、人格、人道之完整意义,乃有必要作相应的儒学之社会化。
儒学在西汉时期获得“独尊”的地位,儒学社会化借政权之力取得成功,儒学价值观也得以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植根发芽、历久不衰。但鸦片战争之后,使儒学社会化遭遇从形式到内容的重重困难,儒学社会化危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儒学价值观的衰微。儒学社会化与儒学价值观的“立”与“破”休戚相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