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宫廷乐钟(上)——先秦时期的乐钟文化与礼乐传播
在线阅读 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河南、安徽、四川、山东、河北等多地发现了商周至战国时代的铜编钟。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城郊发掘出土了曾侯乙墓,被人们誉为“地下乐宫之明珠”的编钟出土,震动了中外考古界。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巨大规模和盛大场面,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这个轰动世界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中,一共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其中: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笙5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排箫2件。在整个“钟鼓”乐队中,编悬乐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全套完整的青铜编钟。这一套青铜编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公斤。出土时,全套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于三层钟架之上。其中,全部甬钟饰有碎龙交错的浮雕花纹,大钟还错嵌红铜,显得富丽堂皇。钟架为铜木结构,纵横两列连接成曲尺形,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七根横梁和上层六个小圆柱为木质,其余为青铜铸造。横梁上绘有彩色花纹和刻纹,两端有浮雕或透雕的龙、鸟、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器。设计轻巧可观。钟架的中下层各有三名青铜佩剑武士承托钟架横梁,气势雄伟。整个钟架尽管承受重达2500多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2400多年,却依然坚实牢固,至今仍能矗立如故。“古编钟重见天日以后,在国际上得到了许多美誉:有称之为‘旷世奇观’,有誉之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乐之王’。”1482307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它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同时也证明我国历史上的乐钟文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不仅用铜制造了劳动工具和生活炊器,而且在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音乐,铸造了青铜编钟,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