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小书即将收尾的时候,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几万字的篇幅其实涉及了许多宏大而复杂的时代课题与历史难题: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如何发展下去?这三者又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导语里说过,这本小册子没有也不可能对这些宏大、严肃、深奥的历史课题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它的面世确实在努力提出问题,提出那些关系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就这样讲:“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这样提出问题,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做出预测。苏东剧变之后,各种人物、各种政治观点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做出预言。其中,“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就是极端预言的典型。然而在当时,就有针锋相对的反驳声音,而且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人士。美国的《每月评论》杂志在1990年苏联即将解体的时候,就严肃认真地指出:“不能把苏联模式的失败看作是社会主义难以实行的证据”“虽然创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
在21世纪初资本主义危机的时代,讨论和筹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复活”“复苏”“复兴”“振兴”,已经在左翼理论家那里提上日程。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在西欧北美,一些知名的左翼学者已经举办了三次以“共产主义观念”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齐泽克、巴迪欧、朗西埃、哈特、奈格里、博斯特尔斯等共商拯救和重构“共产主义”。斯拉沃热·齐泽克说,现在“要去思考共产主义的哲学观点或这一理想如何能被重新激活,以及怎样在21世纪发挥作用”。“在当前受金融灾难影响而日渐恶化的形势中,共产主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观点,而属于它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西方左翼行动起来了,而且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大讲特讲“共产主义”。尽管他们界定的“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有很大不同,但这件事情本身就表明:21世纪的主旋律已初露端倪,它不属于资本主义,而是属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回顾起来,自19世纪中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一直围绕两大历史性课题持续探索:一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行了70多年的探索,取得过巨大成就,最终因苏联解体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对这一历史性课题也进行了近70年的探索,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持续努力,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系统的理论回答和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对于社会主义振兴来说已具有世界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改革探索中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新的努力。而对于第二个历史性课题,西方国家也进行了几代人的尝试和探索,从巴黎公社到夺取政权的其他革命尝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欧洲共产主义,再到21世纪初西方国家共产党及左翼的探索。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达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先例,但这些持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积淀和生长着社会主义的因素。
另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新的环境下继续探索本国本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的国家也提出走具有本国本地区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比如拉美地区的“21世纪社会主义”、南亚地区的“毛主义运动”、非洲大陆一些社会主义政党提出的“民族社会主义”、原苏联东欧地区社会主义政党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等,其中有的实践成效显著,影响较大,比如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等,在本国政治舞台上都有较好的作为,甚至成为本国执政党,党的领导人成为国家首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已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那么,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则完全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曾提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参照系”的观点:在19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参照系是德国,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参照系是俄国(苏联),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巩固;而到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参照系已转到中国,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全面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真正确立。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崛起,正在充分展示着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巨大优越性,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振兴产生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历史老人总是在各种主客观条件酝酿成熟的时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历史传承的“接力棒”交付给已准备好的国家和民族手中,下一步就看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了。
20世纪初的时候,列宁领导下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和运动变为鲜活的现实制度,从而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者。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和期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犹如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一样,必将造成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新局面。
人间正道,唯有沧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展望未来,又立足现实;既满怀理想,又脚踏实地;既看到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历史必然性,又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艰巨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与以往革命的不同,并以睿智深刻、生动形象的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曲折艰巨,以及经历了无数历史坎坷之后走向胜利的新境界。他这样说:“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则经常自我批判,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把敌人打倒在地,好像只是为了要让敌人从土地里汲取新的力量并且更加强壮地在它前面挺立起来;它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再三往后退却,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局势为止,那时生活本身会大声喊道: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