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在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战略和政策的不断调适:每当一组问题解决时,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因而要随着实际需要设计出新的政策。乡镇企业曾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而当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所面临的所有挑战。
2006年,中国在公布其“十一五规划”时强调了在过去成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从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中受益,社会不平等的情况有所加剧;更多依赖于市场力量意味着某些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和生活水平的降低;经济的快速增长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们发现这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增长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能持续的。以前所走的道路已经无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调整方向。
同时,要为众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继续增长是必需的。然而,其他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即便经济增长,也不一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只有产出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率增长水平时,才会增加就业。
从全球来看,中国在出口方面的成功是很多国家所不能接受的,因为这威胁到了这些国家的就业。谈论竞争和市场的好处是一回事,而对于在市场游戏中失败的国家来说又是另一回事了,在很多地方,保护主义情绪开始抬头。
诚然,中国已经积累了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足够应对任何危机。然而,汇率的提高仍然会对农村产业造成不利影响,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出口产业可以经受住汇率增长的影响(尽管这对全球失衡起不到太大作用,甚至会把情况变得更糟,因为这会使得美国解决贸易赤字的资金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但中国要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中国要通过人民币升值和补贴农业来抵消美国和欧盟提供的补贴,就必须动用教育和医疗等其他发展目标所急需的资金;此外,还需要通过出口税等其他手段来修正贸易失衡,而且不能同时加大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