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以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线阅读 收藏

本文就近年来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并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谈几点个人看法。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益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当前,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因此,面对资源约束、环境承载和自主创新等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一个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财政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机制体制创新,注重综合运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不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二是以调整完善资源税、消费税和耕地占用税等税政制度为重点,以及实施以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为标志的生态环境政策,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以“三减免三补贴”为亮点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协调发展。四是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为重要措施,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五是以完善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为代表的涉外财税政策,促进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但由于受传统经济增长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目前,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约束问题突出,环境承载压力有所加大,给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及竞争力带来了严峻挑战。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政策手段,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完善资源有偿取得制度,严格资源开采的准入制度;通过增加中央财政地质勘查基金,引导建立市场化为导向的地勘投入机制;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采利用“废矿”、“尾矿”,挖掘资源开采潜力。二是促进节约资源。完善资源税制度,扩大征收范围,改进计税办法,提高稀缺性资源、高污染和高能耗矿产的资源税税额;完善土地有偿转让制度,通过市场化“招标、拍卖、挂牌”,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土地价格制度,加强对土地出让金收支的预算管理。三是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通过完善财政制度促进废物利用,支持可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快发展替代能源,重点支持发展生物能源、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产业发展。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革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新机制,督促采掘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成本;财政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真正解决“企业污染、政府埋单”的问题。

(2)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人力资本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为一国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一是大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在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目标的同时,着手研究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制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重点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二是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事关国家现代化全局的高技术、核心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开发对经济集约增长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支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从技术装备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实现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三是支持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在坚持政府直接承担重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将一般科研机构逐步推向市场,建立起以企业为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

(3)以坚持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财政将从中国实际出发,支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积极推进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在总结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能源、原材料、水利、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同时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三是实施以产业优化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重点是对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由区域性向行业性转变,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税收制度环境。

(4)以促进对外经贸增长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促进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财政将积极推动经贸体制改革,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内外经济均衡发展。一是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的落实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已经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财政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各项工作,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充分发挥外资在促进对外经贸增长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继续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种子、农业、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进口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及相关产品,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继续扩大“资源型、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继续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促进原产地多元化,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

(5)以财政改革与创新为基点,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财政制度保障。

财政体制是一个涉及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重大问题。完善财政体制,不仅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而且有利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促进转变经济增长的观念、取向与方式。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各级政府事权。根据受益范围等原则,研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研究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的办法。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制度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合理引导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行为。三是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省直管县”改革,大力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通过简化预算级次,逐步使各级政府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税种和渠道。四是调整优化税制结构。加快建立物业税制度,完善地方税收制度,逐步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转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

(6)以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建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机制。

良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一是支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追求科技进步的主体和载体。二是支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当前关键要真正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机制;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投资界线,分清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和质量标准;支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三是支持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水、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使用。四是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支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支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改变片面的政绩观,把政府人员的积极性从过度关注GDP引导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上来。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财政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相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中国财政通过不断完善政策设计与优化制度安排,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必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加和谐的旋律、更加强劲的动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