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始终是世界范围内众多讲演、文章和会议的主题。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6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要围绕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更加平衡和更加公平的增长所进行的。在本文中,我将着重阐述以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为基础的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关键和谐要素。
虽然德国的面积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两个国家在医疗改革领域所共同面临的诸如人口变化、医疗费用增长等问题,以及扩大医疗服务普遍覆盖率的共同目标。
有人可能会对于以下这个事实感到惊讶,即虽然德国拥有很长的社会保障传统——德国每个公民必须被强制要求购买医疗保险——但这一规定才刚刚成为德国法律。
2007年2月,德国的医疗改革对我们以往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总结。
——公平/全体覆盖:对于所有德国居民的强制医疗保险。
——效率:私人和公共医疗费用对所有人进行公开,加强竞争。
——团结:人口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协调。于2009年1月将启动建立公共医疗基金,以期统一医疗保险费率和平衡人口不均衡地区间的医疗费用风险。
——更多地发挥国家所起的作用:为了应对人口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和降低劳动成本,国家应更多地发挥其在税收和补贴之间的调节作用。
——加强个人的责任:充分利用那些想要采取预防手段改善自己健康状况的投保人的积极性。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政府有责任将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到全体中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农村居民。
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在使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中国医疗体系的分权化和市场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超高的预算外开支、城乡不平衡、无效竞争被中国政府和诸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著名智囊机构视为形成医疗体系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中国在这些环节上不是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而是何时改革的问题。
为了扭转这些不利趋势,温家宝总理曾在其讲演中宣布,政府将设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补贴制度,以使所有的中国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一新的建议以及包括十一五规划在内的所有中国的政策性文件都强调了加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使我坚信,中国将在这一领域内延续它在其他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功。
众所周知,接下来关键的步骤,是将这些政策和规定推行到中国的广大地区以及所有社会群体。
在中国,就如同在德国一样,福利国家历史的发展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演进是不可分割的。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两个重要事件:德国1878年颁布反共产主义法和于1881年颁布帝国宣言。
这两项措施的初衷在于缓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苦难和社会变迁。引入工人的社会保险抑制了政治的动荡,并最终使德国成为第一个建立在社会保障基础上的国家。
125年过去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整合取得了长期的成功,并始终作为德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伙伴关系的一个基石,对德国经济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正如我们从几星期前德国议会所通过的医疗改革方案中看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内容是需要加以调整的。
我们从中学习到,这一在基本民众广泛支持下取得的成功主要是建立在以下几项原则上:①个人的职责,②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团结,③公平的机会,④存在于资本和劳动力间的社会伙伴关系,⑤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所有在德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讨论都是围绕这五项基本原则来进行的。
2003年非典的爆发显示了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对于公共卫生的关注——正如环境问题的挑战——是跨越国界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担负起责任。只有对于彼此的优势和劣势有所了解,各国之间才能以此为基础增强合作与交流。我深信,中国将对至关重要的问题予以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