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00~2006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个方面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确实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从2000年以来到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确实显示出非常强的势头。比如说GDP的数字按人民币计算,2000年只有9.92万亿,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达到了20.94万亿,财政收入从1.34万亿增长到了3.94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29万亿增长到10.99万亿,居民的储蓄(不含企业)从6.43万亿增长到16.16万亿,增长的速度确实非常惊人。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政府感觉到和以前相比,具有更大的能力,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能力去帮助农村更快地发展,帮助农民尽快地摆脱贫困。这就是新农村提出的背景之一。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特别是从居民的收入情况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在扩大。比如说2006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87元,和2005年相比扣除物价指数净增长5.4%,这是非常令人喜悦的增长速度;但是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扣除物价指数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10.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增长,但是很明显,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民收入增长的要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之比为3.28∶1,也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不多是3.28个农民的纯收入。这个差距就像图1所指出的一样是在逐步扩大的。很多研究中国农村的专家和学者都了解,1978年,城乡居民尽管水平都不高,但是那个时候收入差距是1∶2.57,但是过了29年之后,这个差距扩大到了1∶3.28。除了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之外,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农村的落后可能要比收入差距这方面更加突出。
图1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比较
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另外一方面城乡居民差距并没有缩小,这种情况促使中央政府在2005年10月份再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对它的主要内容用五句话来概括,说明这是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社会的变革。通过中国新农村建设,要使得农村生产能够发展,农民的生活能够宽裕,农村的社会风尚能够进一步好转,农村的环境面貌能进一步改变,农村的生活管理能够得到加强,所以它是一场涉及面非常宽广的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运动。但是从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已经采取的这些政策,特别是中央政府采取的这些政策,我感觉到是可以直接让农村从中得到实惠的。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社会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已有良好开局。我概括一共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政策,使农民直接从中得到实惠。
第一方面就是减轻农民的负担,各级财政主要是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农村基层实行比较大幅度的转移支付。在1999年以前,中国一直实行着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农业税政策。农业税政策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从2004年开始,中央政府下决心开始逐步取消这个税种。就像表2所列出来的那样,农民在税费改革之前所要承担的税费负担是比较重的,其中包括农业税及其附加、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还有乡镇政府的统筹资金、村一级组织的提留资金以及农村教育的集资,还有其他一些费用。1999年的时候,全国农民在这些方面总的负担达到了1450亿元。经过税费改革,特别是2004年以后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其附加,取消三提五统,到2006年年底这1450亿元中已经减少了1250亿元,这一块应该是实实在在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费之后,基层政府的运行、基层组织的运行当然主要靠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对基层实行转移支付。到目前来看,中央政府2006年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达到782亿元,我估计2007年还略会增加。省市一级政府对农村的税费改革之后,转移支付大约是250亿元,如果再加上2005年、2006年,由财政部提出对财政困难的县乡和产粮大县给的奖补资金合在一起,地方政府所获得的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已经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总额基本相等。
表2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减负情况表
第二方面的政策就是从2004年开始对农民生产特别是对效益比较低的粮食生产给予了几项补贴政策。对于补贴政策,第一项就是对于农民特别是主产区,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根据土地面积给予直接补贴,2006年达到142亿元。第二项补贴就是鼓励农民购买优良的粮种。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民,下一年使用的种子往往是他自己上一年收获的粮食,种子不断退化,中央政府2006年提供41.5亿购买优质粮种。第三项补贴就是在一些土地相对较多、人比较少的地区,对于农民购买大型机械给予补贴。2006年一共给了6亿元的机械采购补贴。从2005年开始,由于国际的能源大幅度涨价,石油天然气都涨价,影响到农民生产资料的价格。考虑到这个因素,2006年中央政府又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120亿元的补贴。这四项补贴合在一起,2006年农民一共直接获得了309.5亿元的直接补贴,这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持中国所需要的粮食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好处的。除了这些补贴之外,在统计31个生产粮食的省市自治区中,有13个被定为粮食主产区,有7个可以调出粮食的生产区。在这7个粮食生产区,对于它们生产的一些重要的粮食品种给予了一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使得农民不担心生产出来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卖的时候价格会跌破预期。2006年政府提出南方四省早先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是每公斤4毛钱人民币,小麦可以达到每公斤1.56元人民币。有了这样一个最低收购价格,市场价格就比较稳定,种粮农民的收益和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9949亿斤,接近5亿吨,和2003年相比增产了1300多亿斤粮食,应该说这是和这些政策分不开的。
第三个支持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的政策措施就是加大了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尽管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还不足以建设全部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有了政府的投入也就调动了农民和当地村组织的积极性,农民也愿意跟着一起投入资金,投入劳动,这使得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在这几年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在水利方面,现在农村的水利方面政府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对于保证灌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在“十五”期间投入了92.7个亿,再加上地方和群众的配套合在一起还有88.5个亿,这对于整个水利设施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水利建设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农民饮水设施的改善。在农村还有将近3亿农民的饮水是不够安全的,可能是有一些地方矿物质的含量比较高,或者受到化工投入品的污染或者是带有一些寄生虫。保证农民尽快用上安全的水这也是政府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整个“十五”期间,中央安排了100多亿元的资金,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的问题。2006年开始又加大力度,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每年中央要投入60个亿用来改善农村安全饮水的问题,2006年解决了将近2800多万人,2007年的目标是要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础设施还有电网。通过“十五”期间政府投入1600多亿元改善农村电网之后,80%的农村居民都覆盖在大电网之下,基本上也保证了同一个电网里面城乡居民用电是同一个价格。第三个方面就是解决农村的交通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大概一共要投入1000个亿,平均每年投入200个亿用于改造农村的乡镇道路,就目前进展还比较快。2006年中央和政府一共合在一起投入430万亿,解决了12万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的问题,就是把土路变成水泥路或者是沥青路面。另外就是发展农村的沼气。目前,中国农村沼气的用户已经在2500个家庭左右,我们现在每年还在投入25个亿,用于补助农民建设沼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每年提供的沼气1995年统计超过70亿立方米,相当于1090万标准煤能源的消耗,也相当于节约了农村将近6000万亩林地。今后,每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之下将建设500万个农村家庭的沼气地,这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方面的政策就是这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主要是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卫生和农村的文化事业。有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2006年我们已经在整个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自治区,再加上中部10个省、市、自治区,有一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的孩子,合在一起有5200万上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免除了学费,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要提供免费教科书,对其中一部分寄宿生提供生活费的补助。仅仅是免除学杂费这一项,一个农村的小学生一年节省140元,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就可以节约180元;如果一个初中生不仅免除学费,而且也获得了免费教科书和住宿补助金的话,一年可以节省开支600多元,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有1亿4800万孩子在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些孩子将全部免除学杂费,这对于农民是非常好的信息。第二项就是对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农村卫生事业这几年一直在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到2006年底已经在1400多个县,就是占全部县数量的50%以上开展,有4.1亿农民加入这个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对这方面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第三就是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农村由于地处偏远,很多地方农民没有业余文化生活,所以这些年政府为推行建设农村的文化站、图书馆以及保证广播、电视能够进到每一个村,进到每一个农民家庭做了大量的工作。
最后一方面要采取的政策就是,对于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涉及农村、农民几个特殊的群体,最近也采取了一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政策。一个就是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前不久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已经宣布2007年年内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覆盖所有困难家庭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项政策就是扶贫。这几年扶贫的进展仍然在向前推进,2006年中国处在贫困线下这一部分的农民数量又减少了217万,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还有2150万人,我想建立低保制度以后会很大程度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还有一些虽然超过温饱线的,但是收入很低的也就是我们说收入不稳定、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这一部分农民,2006年减少了500多万人。因此,扶贫的工作还是在继续向前推进。最后一个大家关注的群体就是农民工,也就是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进城后的权益很难保障。2006年提出五号文件,对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出10项措施。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人均月平均收入和2005年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6年进城农民人均务工月收入达到958元,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9.9%。
所以我想,中国政府最近这些年所采取的这几项具体的政策,应该说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但是新农村建设并不简单靠增加投入就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但只要坚持了这个方向,坚持通过公共财政的制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使得城市居民,而且使得广大农民也能够共享,在中国宣布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那一天,我想也可以讲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 class="a2">收藏一年半以前,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时候,提出了要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口号,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央政府就曾经提过。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现在提的新农村建设和半个世纪之前有很大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表1 2000~2006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个方面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确实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从2000年以来到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确实显示出非常强的势头。比如说GDP的数字按人民币计算,2000年只有9.92万亿,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达到了20.94万亿,财政收入从1.34万亿增长到了3.94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29万亿增长到10.99万亿,居民的储蓄(不含企业)从6.43万亿增长到16.16万亿,增长的速度确实非常惊人。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政府感觉到和以前相比,具有更大的能力,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能力去帮助农村更快地发展,帮助农民尽快地摆脱贫困。这就是新农村提出的背景之一。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特别是从居民的收入情况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在扩大。比如说2006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87元,和2005年相比扣除物价指数净增长5.4%,这是非常令人喜悦的增长速度;但是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扣除物价指数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10.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增长,但是很明显,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民收入增长的要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之比为3.28∶1,也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不多是3.28个农民的纯收入。这个差距就像图1所指出的一样是在逐步扩大的。很多研究中国农村的专家和学者都了解,1978年,城乡居民尽管水平都不高,但是那个时候收入差距是1∶2.57,但是过了29年之后,这个差距扩大到了1∶3.28。除了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之外,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农村的落后可能要比收入差距这方面更加突出。
图1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比较
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另外一方面城乡居民差距并没有缩小,这种情况促使中央政府在2005年10月份再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对它的主要内容用五句话来概括,说明这是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社会的变革。通过中国新农村建设,要使得农村生产能够发展,农民的生活能够宽裕,农村的社会风尚能够进一步好转,农村的环境面貌能进一步改变,农村的生活管理能够得到加强,所以它是一场涉及面非常宽广的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运动。但是从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已经采取的这些政策,特别是中央政府采取的这些政策,我感觉到是可以直接让农村从中得到实惠的。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社会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已有良好开局。我概括一共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政策,使农民直接从中得到实惠。
第一方面就是减轻农民的负担,各级财政主要是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农村基层实行比较大幅度的转移支付。在1999年以前,中国一直实行着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农业税政策。农业税政策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从2004年开始,中央政府下决心开始逐步取消这个税种。就像表2所列出来的那样,农民在税费改革之前所要承担的税费负担是比较重的,其中包括农业税及其附加、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还有乡镇政府的统筹资金、村一级组织的提留资金以及农村教育的集资,还有其他一些费用。1999年的时候,全国农民在这些方面总的负担达到了1450亿元。经过税费改革,特别是2004年以后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其附加,取消三提五统,到2006年年底这1450亿元中已经减少了1250亿元,这一块应该是实实在在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费之后,基层政府的运行、基层组织的运行当然主要靠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对基层实行转移支付。到目前来看,中央政府2006年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达到782亿元,我估计2007年还略会增加。省市一级政府对农村的税费改革之后,转移支付大约是250亿元,如果再加上2005年、2006年,由财政部提出对财政困难的县乡和产粮大县给的奖补资金合在一起,地方政府所获得的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已经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总额基本相等。
表2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减负情况表
第二方面的政策就是从2004年开始对农民生产特别是对效益比较低的粮食生产给予了几项补贴政策。对于补贴政策,第一项就是对于农民特别是主产区,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根据土地面积给予直接补贴,2006年达到142亿元。第二项补贴就是鼓励农民购买优良的粮种。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民,下一年使用的种子往往是他自己上一年收获的粮食,种子不断退化,中央政府2006年提供41.5亿购买优质粮种。第三项补贴就是在一些土地相对较多、人比较少的地区,对于农民购买大型机械给予补贴。2006年一共给了6亿元的机械采购补贴。从2005年开始,由于国际的能源大幅度涨价,石油天然气都涨价,影响到农民生产资料的价格。考虑到这个因素,2006年中央政府又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120亿元的补贴。这四项补贴合在一起,2006年农民一共直接获得了309.5亿元的直接补贴,这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持中国所需要的粮食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好处的。除了这些补贴之外,在统计31个生产粮食的省市自治区中,有13个被定为粮食主产区,有7个可以调出粮食的生产区。在这7个粮食生产区,对于它们生产的一些重要的粮食品种给予了一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使得农民不担心生产出来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卖的时候价格会跌破预期。2006年政府提出南方四省早先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是每公斤4毛钱人民币,小麦可以达到每公斤1.56元人民币。有了这样一个最低收购价格,市场价格就比较稳定,种粮农民的收益和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9949亿斤,接近5亿吨,和2003年相比增产了1300多亿斤粮食,应该说这是和这些政策分不开的。
第三个支持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的政策措施就是加大了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尽管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还不足以建设全部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有了政府的投入也就调动了农民和当地村组织的积极性,农民也愿意跟着一起投入资金,投入劳动,这使得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在这几年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在水利方面,现在农村的水利方面政府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对于保证灌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在“十五”期间投入了92.7个亿,再加上地方和群众的配套合在一起还有88.5个亿,这对于整个水利设施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水利建设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农民饮水设施的改善。在农村还有将近3亿农民的饮水是不够安全的,可能是有一些地方矿物质的含量比较高,或者受到化工投入品的污染或者是带有一些寄生虫。保证农民尽快用上安全的水这也是政府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整个“十五”期间,中央安排了100多亿元的资金,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的问题。2006年开始又加大力度,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每年中央要投入60个亿用来改善农村安全饮水的问题,2006年解决了将近2800多万人,2007年的目标是要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础设施还有电网。通过“十五”期间政府投入1600多亿元改善农村电网之后,80%的农村居民都覆盖在大电网之下,基本上也保证了同一个电网里面城乡居民用电是同一个价格。第三个方面就是解决农村的交通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大概一共要投入1000个亿,平均每年投入200个亿用于改造农村的乡镇道路,就目前进展还比较快。2006年中央和政府一共合在一起投入430万亿,解决了12万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的问题,就是把土路变成水泥路或者是沥青路面。另外就是发展农村的沼气。目前,中国农村沼气的用户已经在2500个家庭左右,我们现在每年还在投入25个亿,用于补助农民建设沼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每年提供的沼气1995年统计超过70亿立方米,相当于1090万标准煤能源的消耗,也相当于节约了农村将近6000万亩林地。今后,每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之下将建设500万个农村家庭的沼气地,这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方面的政策就是这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主要是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卫生和农村的文化事业。有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2006年我们已经在整个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自治区,再加上中部10个省、市、自治区,有一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的孩子,合在一起有5200万上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免除了学费,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要提供免费教科书,对其中一部分寄宿生提供生活费的补助。仅仅是免除学杂费这一项,一个农村的小学生一年节省140元,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就可以节约180元;如果一个初中生不仅免除学费,而且也获得了免费教科书和住宿补助金的话,一年可以节省开支600多元,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有1亿4800万孩子在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些孩子将全部免除学杂费,这对于农民是非常好的信息。第二项就是对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农村卫生事业这几年一直在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到2006年底已经在1400多个县,就是占全部县数量的50%以上开展,有4.1亿农民加入这个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对这方面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第三就是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农村由于地处偏远,很多地方农民没有业余文化生活,所以这些年政府为推行建设农村的文化站、图书馆以及保证广播、电视能够进到每一个村,进到每一个农民家庭做了大量的工作。
最后一方面要采取的政策就是,对于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涉及农村、农民几个特殊的群体,最近也采取了一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政策。一个就是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前不久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已经宣布2007年年内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覆盖所有困难家庭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项政策就是扶贫。这几年扶贫的进展仍然在向前推进,2006年中国处在贫困线下这一部分的农民数量又减少了217万,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还有2150万人,我想建立低保制度以后会很大程度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还有一些虽然超过温饱线的,但是收入很低的也就是我们说收入不稳定、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这一部分农民,2006年减少了500多万人。因此,扶贫的工作还是在继续向前推进。最后一个大家关注的群体就是农民工,也就是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进城后的权益很难保障。2006年提出五号文件,对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出10项措施。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人均月平均收入和2005年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6年进城农民人均务工月收入达到958元,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9.9%。
所以我想,中国政府最近这些年所采取的这几项具体的政策,应该说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但是新农村建设并不简单靠增加投入就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但只要坚持了这个方向,坚持通过公共财政的制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使得城市居民,而且使得广大农民也能够共享,在中国宣布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那一天,我想也可以讲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