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高增长低通胀何以为继?
在线阅读 收藏

世界经济正蒸蒸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期,2004年全球总产出会增加5%,是近30年来的最大升幅。美国的经济增长在2004年早些时候就已走出泥潭,第三季度的增长率可望超过4%。中国今年更将获得9%的惊人增长。日本经济的表现也是自1990年以来最好的。即使是长期停滞不前的欧洲,经济也开始好转。

如果是在过去,如此强劲而一致的经济增长早就拉响了通胀警报。事实上,强劲的需求已经抬高了全球商品的价格,尤其是油价。但迄今为止,商品物价的上涨尚未引发大范围的通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除食品及能源外的消费物价指数,升幅不足2.5%。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物价却没有被抬高。这些变化主要包括美国持续不断的科技革命和全球各大央行控制物价的坚定决心。然而,这一切变化都根源于中国——一个冉冉升起的强大的经济实体。中国强劲的需求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同时也抑制了全世界潜在的通胀,因为中国的飞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其货币被低估,从而推动低成本制造业的出口实现的。

对全球经济而言,中国既是增长的动力,又是通胀的阻力。所有政府决策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都是,依靠中国来维系的这种微妙平衡还能保持多久。事实上,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开始显现,中国的物价正在上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也不可避免地随着这个巨头势不可挡的出口增长而增强。尽管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一直使全球通胀上扬受到压抑的力量近期不会发生逆转,但风险显而易见。正如目前就职于美国智囊机构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官员莫里斯·高士登所说:“这种状态不会维持很久,我们将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导致其自身发展受限制的根本原因。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中国从通货紧缩转变为8月份的通胀率高达5.3%。这个大逆转背后的问题是:表面的经济增长、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银行的过度放贷。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竟然出现了局部的劳动力短缺和薪酬的上涨。

那么,为什么中国不能将通胀转嫁给其他国家呢?很大程度上,信贷资金被用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外国直接投资在GDP中占到近45%。在中国,毫无疑问地,从钢铁制造到手机生产的生产能力的提高,都抬高了石油及其他产品的价格,但从这些工厂出口的廉价消费品却抑制了美国和其他地方的通胀水平。

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张给中国自身带来了很多风险。为了抑制投资过热,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限制工资及其他一些行政手段。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有所放慢:从1月份的增长50%,下降为8月份的增长26.2%。尽管如此,已经投入的金额还是不少,中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将所有的产能利用起来。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表示:“这个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不是几个季度。”

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必须同时加强与美国的贸易联系。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2004年的前8个月跳升到28%,华盛顿当局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要求其对北京采取报复措施。如果华盛顿真地采取行动,势必引发贸易战,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经济学家们认为,调整货币汇率是改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一个途径,但中国拒绝迈出这一步。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其原材料进口价格,并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在2004年10月1日的七国集团(G7)会议上,中国政府拒绝了美国关于设定实行弹性汇率制度时间表的要求。但华盛顿方面不大会做出让步——尤其是在2005年1月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以后,中国将完全控制全球的服装行业。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将导致更多的呼声,呼吁人民币重新估值。

尽管人民币的重新估值将有助于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但这并非全是好消息。中国产品的价格将迅速攀升,其抑制全球通胀的功能也将减弱。如果其他亚洲国家跟随北京提高其本国货币汇率——正如许多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全球物价水平可能会显著地上升。

迄今为止,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关系调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都是正面的。这不但激励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同时还抑制了通货膨胀。然而,它也同时造成了经济的不平衡。要想延续这段美妙时光,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唐学鹏 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