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在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国并没有充分发掘出其潜力。
当人们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时,往往伴随着敬畏。但这些关于经济成长表现的评价一旦触及一个问题后就会无话可说,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究竟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显而易见甚至老套,然而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这个提问很容易使人们将亚洲25年来增长进程中已经发生的非凡事件与之相联。中国经济增长为何如此迅速倒并不值得关注,重要的反而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什么如此缓慢?
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可能会被看做单一事件,然而考虑到这个国家1978年就开始引入经济改革,中国应该增长得更快。中国经济不应该保持现在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加速!
由于中国经济成就所获得的赞誉,中国不断增长中的国民生产总值被评为A级。1978至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以平均每年6.1%的增长率递增,中国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37%。这是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成绩,但并没有打破增长冠军的记录。比如,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50至1973年间创了记录,增长了490%。韩国在1962至199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也超过中国而达到7.6%,甚至台湾地区在1958至1990年间也以平均每年6.3%的速度增长。
拿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与这些更小的经济体比较,看起来似乎并不公平。这是事实,但中国确实应该比它们做得都好。一个国家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可以提供一种功能,即用于比较与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相差有多远。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波处于后发地位的国家倾向于比先前增长更快的原因。当中国经济开始这种波涛汹涌般的增长时,人均GDP是美国的1/20,即使是经过了25年的增长,现在中国的人均产出也仅为美国的1/15。而日本在获得破记录迅速增长的1950年之前,这个数字就已经达到美国的1/5。
这个标准是公平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以似乎应具备的速度追随领跑者。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缺少成功的基本要素,但中国没有理由以此为借口。中国与之前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一样,拥有一支任劳任怨、廉价的劳动力大军,具有将大量劳动力从低产出的农业转移到高产出的制造业的能力,且政治稳定,并有一个能够保持强有力及发展导向的政府。
并且,中国还拥有其他国家从来没有的东西:一个非常高的投资率。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这个数字大概居于全球首位,中国仅固定资产投资就已经接近一个大国的经济。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任何国家都没有如此多的投资,比如中国人均GDP(根据购买力平价或国际可比价)粗略地相当于韩国1982年的水平、台湾地区1976年的水平以及日本1961年的水平。但是,当时日本的投资率刚刚占其GDP的30%,而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这个比率都在30%以下。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相似的发展阶段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与中国目前如此巨大的资本投入相提并论。
为什么中国经济未能表现得更好?这里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极其低效,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助长了这种低下的效率。1993至2000年,中国有超过60%的贷款投向了庞大的国有企业。中国居高不下的坏账水平告诉人们这些已经存在的投资是何等的不堪:根据标准普尔有关机构当前的评估,中国的银行已经存在大约6500亿美元或约占贷款总额40%的不良贷款。假如一个增长中的经济实体一年内产生的不良贷款在10%以上,资本的错误投放就已经足够巨大了。尽管韩国和台湾地区可能没有如此大的资本投入,但它们却持续地从有效的投资中获得了更多的增长。日本在其高增长阶段如此,今天的印度依然如此。
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要想获得更快的增长,就需要比其邻国更大的投资去打好基础。同时,他们认为在一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依然浓重的国家,低效率在所难免。这些似乎振振有辞的观点并没有改变一个结论:如果给中国充足的机会和投资,人民生活水平应该能够获得比现在更快的提高。
有个底线显而易见:不要认为中国的快速增长既不同凡响又稳操胜券。两者都不是,社会和政治对中国快速增长的影响值得考虑。但机会也是巨大的,中国的经济繁荣能够健康地持续推进,而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