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捷径是什么?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如是说,大多数政策专家也对此表示赞同。但中国与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的印度的比较却表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非走向繁荣的惟一途径。事实上,印度的本土企业家可能给印度带来长久的优势,而中国却可能被低效的银行和资金市场所掣肘。
步入任何一家沃尔玛超市,你就会发现琳琅满目的架子上压满了中国制造的商品,包括从鞋子、服装、玩具到电子产品的各种物品,这丝毫不令人惊奇。但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的标签却掩盖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这些商品中几乎没有几件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事实上,几乎没有一家中国本土公司能够拥有全球经营的规模和市场,这一点未免使人沮丧。
这是因为中国出口导向型加工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所造成的,而外商直接投资有效地替代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虽然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但没有几家本土企业能够跟上这一步伐,导致中国私营部门中未能拥有一家能够与大的跨国企业相媲美的世界级的一流企业。
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这种差异部分反应了国际投资者们对中国投资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印度作出的进行自由市场改革的承诺所持的怀疑态度。另一方面,这一差距也是这两个国家海外侨胞故事的写照。中国拥有一个庞大而富裕的海外侨胞群体,长期以来,这些海外华人一直渴望帮助自己的祖国,而且其投资也得到热烈欢迎。然而印度的海外侨胞——至少是直到最近——其成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因此他们也不太情愿向印度投资。印度曾对其海外侨胞的投资以及一般的外商投资不抱希望,转而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
在发展本土企业的过程中,印度成功地孵化了一批能够在国际上与欧洲及美国最佳企业竞争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中有许多属于先进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譬如软件巨人信息系统技术公司(Infosys)和威普诺公司(Wipro),医药及生物技术大王兰巴西公司(Ranbaxy)及雷地(Reddy)博士实验室等等。去年,在福布斯世界小型企业200佳排行榜(每年评选一次)中,13家印度公司榜上有名,而中国大陆却只有4家。
不仅如此,印度还为支持其私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印度的资本市场运作要比中国的资本市场运作更有效更透明,另一方面,虽然印度的法律制度仍有不少缺陷,但与中国相比仍然先进不少。
中国和印度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力量。两国同样提供了相竞争的发展模式。无疑,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经济发展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印度式的发展速度”——带有轻蔑意味的词语,用来指印度无力使自己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人口增长速度——虽然有可能成为过去,但就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重要数字而言,印度仍然无法与中国相媲美。
然而统计数据只能说明部分事实,即宏观经济事实。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事情就并非如此,在这一层面上,印度同中国一样具有活力。事实上,由于依靠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即不借助于外力的增长——译者注),印度更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与中国的外资驱动型途径相比,印度已经选择了一条可能是更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如果事实能够最终证实印度的做法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政策专家如何从整体角度考虑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