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3年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盈利水平
印度的发展模式可能永远无法重现巅峰时期的韩国和中国连续十几年达两位数的GDP增长速度的情形,中韩靠被低估的资本推动超负荷的投资,促使经济爆炸式增长。低投资率和储蓄率能约束印度经济的膨胀。
但印度模式必须证明比中国采用的典型的东亚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印度正在发展更有效的公司、更稳健的银行、更具有活力的服务业以及更大的消费基础。中国赢得了短跑,而印度练习的是马拉松。(李华芳 译)
');" class="a2">收藏到2004年12月底,印度第四季度GDP的增长速度引人注目地达到了10.4%,使印度有望成为下一个中国,其前景有望进一步提高。同中国或者其他一些对亚洲发展战略表示拥护的国家相比,印度的增长模式预示着更稳定、更持久的发展和对投资者更大的回报。由此,印度在GDP增长和平均产出上将赶超中国。
一些公司的杰出表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印度近期的成功。根据JP摩根的调查显示,上榜印度公司与可比的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日本、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公司相较而言,具有更高的净收益率(ROE)。更引人注目的是,印度企业将高净收益率和亚洲企业低净负债率结合了起来。巨大的资产净值增强了稳定性,但通常会给高净收益率造成压力,但这更让人对印度企业的高收益率印象深刻。
对亚洲而言,印度高速的经济增长给投资者带来了罕见的高回报。因为东亚的增长模式通常缺乏相应的利润,当地股市的糟糕表现拖累了GDP的增长。1990~2002年,印度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东亚股票发展指数(除中国以外,1990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较大规模的股票市场)的增长速度,平均达236个百分点。有良好的公司收益率作支持,印度只有96个百分点的缺口,只有香港的表现比印度好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印度之后。
与中国及其他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相比,印度政府在近期的经济增长中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政府都扶持各自的优势产业,通过税收减免、直接贷款和隐性补贴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印度政府几乎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产业的偏爱。政府把沉重的负担平等地分给所有企业来承担,对企业的帮助是减少苛刻的要求,而不是把生意送给偏爱的企业。私有化和放松管制,而非强制性的产业干预政策,才是政府对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
印度要求国民节俭的任务并不那么繁重。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国的国民储蓄通常最高占到GDP的40%,而中国去年的国民储蓄占GDP的44%。印度20%~25%的储蓄率则要谨慎和适度得多,这使工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稳定的消费可以替代变幻无常的出口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适度的储蓄有助于减少盲目的过度投资。在韩国(“太极虎”)的经济发展中,最高的年份投资额通常会超过GDP的40%。去年中国的投资占到了GDP的42%。在印度,这个数值在20%~25%之间波动,与储蓄率持平。
脱离了政府介入的印度经济得以发展出一个恰当而又不同寻常的结构。而中国、韩国和日本政府的政策则直接把制造业推向了经济发展的最前线。在东亚,服务业始终处于发展的平均水平之下,而印度计算机业、办公设备外购以及信息中心的繁荣,多少得益于政府政策并没有向制造业转移资本。印度服务业的萌芽促使印度经济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撇开旅游业和洗钱,没有一个处在印度发展水平上的国家敢夸口自己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业。
所有这些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低投资率和储蓄率、公平的政府以及高利润的企业,这些都是美国经济的特征。印度追随成功的美国模式,而不是失败的日本模式。
图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3年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盈利水平
印度的发展模式可能永远无法重现巅峰时期的韩国和中国连续十几年达两位数的GDP增长速度的情形,中韩靠被低估的资本推动超负荷的投资,促使经济爆炸式增长。低投资率和储蓄率能约束印度经济的膨胀。
但印度模式必须证明比中国采用的典型的东亚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印度正在发展更有效的公司、更稳健的银行、更具有活力的服务业以及更大的消费基础。中国赢得了短跑,而印度练习的是马拉松。(李华芳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