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向前的中国经济巨轮迫使世界为其让路。对富国而言,它们只需为此调整经济战略。然而中国的崛起对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欧地区的各国政府一面关注着中国这台出口“机器”,一面为如何将制造业的机会留在国内而发愁。这些国家的担心在情理之中,不过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成功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而不是对它们造成伤害。中国的经济力量——以及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将推动对抗贫穷的斗争。
今天,中国掌握着北美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大部分出口市场——贫穷国家对这些市场一直垂涎三尺。若不是因为中国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主顾之一,这种情况将给不少国家带来麻烦。中国每年4500亿美元的进口额中有45%来自发展中国家,而进口贸易额在2003年又增加了550亿美元。事实上,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中国对基础商品(这些产品主要由贫穷国家生产制造)的需求十分强烈,从而抬高了粮食作物以及铝、钢、铜、棉花和橡胶等工业原材料的价格。对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靠这些产品谋生的农民而言,它扭转了几十年来价格不断下跌的局面。
中国还成为惠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区域贸易良性循环的中心。诚然,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原材料,但目前其进口商品的4/5都是制成品,包括办公用计算机、电信设备和电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通过向中国出口电子元器件和机器零件,并在中国进行最终组装来支持贸易的繁荣发展。韩国和台湾地区获益最多,然而在去年,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年出口额竟然猛增了大约30%。其他一些区域生产网络也逐步形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和服装生产网络。因此,即使一个行业在国内出现了衰退,出口贸易还可以使其有利可图。
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强大,而其作为榜样的力量也毫不逊色。中国已经成为展示开放市场能取得何种成就的窗口。它再度掀起了关于贸易如何才能减缓全球贫困现象的辩论。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农业部门,而美国和欧洲的农业部门则被各种补贴和关税所扭曲。随着中国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日益严苛的各项承诺,它实行自由贸易的资格只会更加成熟。2005年1月1日,全球取消了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限制。如果放宽经济限制使中国得以持续30年保持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并在这段时间内让3亿人民摆脱贫困,那么其他国家也能通过打破贸易壁垒获得巨大收益。
面对中国创下的辉煌记录,经济发展表现欠佳的两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平等的全球竞争秩序和外国投资者的剥削——也变得站不住脚了。而且有迹象表明,中国的这种经验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促使印度在过去十年中实行改革并实现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因素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榜样力量。拉丁美洲各国也开始对此有所关注:智利正打算同中国签订一份自由贸易协议,而墨西哥和巴西也正派遣它们的高级贸易和投资考察团赶赴中国。随着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东南亚各国可能受益更大。
通常情况下,北京总是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今,作为一个成功的贸易大国,中国具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来增加其发言的分量,调整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的规则以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当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一致时,其中很多国家都想仰赖中国的支持。举例来说,中国想进一步推动全球农业贸易的自由化,而这正是贫穷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国还可能为齐声呼吁寻求服务行业保护的发展中国家呐喊助威。
当然,的确有一些国家为中国的崛起付出了代价。由于中国的需求抬高了商品价格,那些依赖商品进口的贫穷国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全球配额机制既已取消,中国这个服装制造大国将很可能雄霸世界纺织品市场。这样的情景将损害诸如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等国的服装业工人的利益,这些国家的就业机会和工资都要依靠市场保护。设在中美洲的根据优惠协议向美国出口的马基拉朵拉工厂(美国人在墨西哥开办的装配工厂)由于害怕即将同中国展开的竞争,早已开始逐步退出市场。同样地,随着全球贸易壁垒的减少和中国等生产大国开始加入竞争行列,同美国和欧洲签订自由市场准入协议给一些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所带来的优势也将减弱。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一个更加自由和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所带来的好处还是大于所付出的代价。
几十年前,日本、德国和韩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如何根据基于出口制成品的战略来发展经济。中国的崛起可能提供一个同样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开放的经济制度如何能够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值得效仿而无须心存恐惧。(邹光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