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汇率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收藏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中国的货币一直都是被低估的。它的经常账户剩余在过去两年里猛增,从2001年的1700万美元,或者说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一下子增加到了2003年的4600万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也高达3.2%。中国在2004年的贸易剩余是3200万美元,而2003年的贸易剩余还只有2550万美元。但是,中国在2003和2004年潜在的经常账户剩余一定远远高于表面上的估计,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正如后面要详细讨论的,中国经济最近虽然还是在以创记录的速度增长,但它显然已经无法稳定地保持这种速度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引发了进口需求的空前增长,仅在2003年就增长了40%,这使得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在2004年,中国的进口继续以36%的速度增长。当甲国经济最终放慢增长步伐时,很可能的结果是进口增长的下降要比出口增长下降得更厉害,这会使得中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拉大。这也是1993年到1997年度上一个宏观经济周期内,经常账户顺差逐渐增加起来的模式。

其次,很大程度上因为人民币只是盯住美元,人民币在实际贸易中的价值从2002年初开始就在不断地下降。因为那时候美元的价值达到了顶峰。这对实际贸易平衡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不过会有一个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常账户会进一步扩张。在这两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经常账户的剩余比用目前价值来衡量的水平还要高1.5个百分点。

中国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账户的顺差每年都在增加。如果不算上2003年突如其来的大量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了预期汇率被低估的看法而非真的看好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常项目剩余平均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这可以用来计算中国正常的净资本流入。

一个经常被用到的检查一国支付平衡的分析框架即是所谓的“低估平衡法”(underlying balance approach),它把汇率的均衡作为在平衡收支的全面均衡的结果之一,也即外国资本的流入加上经常账户被低估的水平,结果应为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广泛地把这套方法用到它对各国汇率的评估工作中去。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中国的汇率水平离开均衡已经很远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