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工农业发展“两个趋向”的论断,即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以农养工”和“以工哺农”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围绕工农业关系展开的发展阶段,应该说工农业发展关系问题是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发展依赖汲取农业剩余来实施资金积累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对全国范围内的工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影响所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只是在全国工农业关系层面是工农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同时这种发展战略导向下的制度体系对农业大省的影响更深远。因为全国范围内工业发展受到全国各省农业部门的支撑,在国家层面只需关注农业部门发展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内在约束程度,对河南省来说在服从全国战略需要的同时,工农业发展是否存在完整持续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在工农业发展的“以农养工”阶段,各省农业对工业的支持是普遍的倾向,不过依据各省工农业发展资源的差异,各省对工农业发展的侧重又有所差异。对于河南省来说,首先是一个农业大省和国家商品粮供应基地,这就要求河南省工农业发展首先要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在整个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发展服从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工业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工业化平均发展水平。河南省工业化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工业的投入不足,政府对工业的投入力度与河南省财政投入能力直接相关。在工业优先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就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投资的重点多放在沿海开放区域,这样就造成国家对河南省投入不足,影响河南省的财政收入,而财政能力不足导致对工业发展支持不足的局面。由此,当2003年全国范围内进入工农业发展的“以工哺农”阶段时,河南省必须持续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作为中部区域的省份,河南省工农业发展状况也是中部省份发展态势的集中体现,同时工农业关系状况决定着对中央反哺农业政策实施的滞后。因为中央制定工农业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全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的,但是全国各地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这就决定河南省如果依据中央反哺农业的指示精神强力推行反哺农业政策,实际上存在过早反哺农业的问题。如果在反哺时机上过早实施反哺政策,在政府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造成各级政府的财政赤字。因此,在学界对全国工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得出何时实施反哺农业政策的结论,具体到河南省来说这种结论未必成立。同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工哺农”政策的同时,必然伴随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进程。而河南省在经济发展没有达到反哺农业水平的条件下,强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必然遭遇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难题。而推行农村社区化建设以实现农民的聚居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