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光到咸丰、同治年间,北京的戏曲演出更为活跃,戏班、艺人迅速增多,演出市场也急速扩大。戏园的大量增加,打破了以往清政府颁布的“内城不许建戏园”的规矩,除了以往王府和前门外的戏园外,这时因为戏曲成为时髦的文化消遣,连稍大些的饭庄和地方会馆都以演戏来招徕顾客。19世纪末,北京正是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盛期,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加上当时许多学子、文人、候补的官吏盘桓京都,因此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观众群体。
一种戏曲艺术的完备与成熟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出现上。在徽剧与汉调合流、京剧诞生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起这种职责并荣膺如此殊荣的首先是被誉为“三鼎甲”的三位老生艺术家,即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也可以说是京剧诞生时最杰出与知名的表演大家,随后而起的是一个庞大且多行当的优秀艺术家组成的群体——“京剧同光十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