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北与榆林市的定边、靖边县毗邻,东南与志丹县相连,西南以子午岭为界和甘肃省华池县接壤。地跨东经107°38′57″~108°32′49″、北纬36°33′33″~37°24′27″。南北长93.64公里,东西宽79.89公里,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全县辖4个镇、8个乡、164个村、1110个村民小村,总人口1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全县有党政群机关、乡镇、事业单位383个,人员编制4476名;有基层党委26个、支部362个、党员7751名(其中农村党员5249名)。
吴起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高程1233~1809米。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境内以白于山为界,东北部地处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南缘,属无定河流域,地势向北倾斜,涧地平展,谷宽梁缓,间有少数残丘低峁,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5%;白于山以南属洛河流域,北高南低,梁峁狭长起伏,沟壑深窄陡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5%。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从1998年起实施退耕还林,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已达到62.9%,是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
吴起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冬长夏短,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26.7℃,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北部最短只有96天;年平均降水量483.4毫米,主要集中在汛期的7~9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9%;年太阳总辐射量117.2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1小时。雨热同季,农作物一年一熟,干旱、大风、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危害较多。
吴起,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而得名。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在此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曾改为吴旗,2005年10月19日更名为吴起县至今。现有毛泽东旧居、革命烈士纪念牌、“切尾巴”战役遗址等革命纪念地,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全县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亩,发展林牧业潜力巨大。现有人工草地120万亩,林地191万亩,成林沙棘125万亩,是全国沙棘基地建设示范县、全国人工种植紫花苜蓿最大县、全国活体羊储备基地县。羊肉、荞麦、山杏、沙棘、苜蓿草等地方农特产品资源丰富,美名远扬,“胜利山”牌荞麦香醋、“百里香”牌吴起羊肉、“绿源”牌开口杏仁和沙棘保健茶等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其中石油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地质储量1.5亿吨。目前,石油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是陕北石油年产量最大县。农作物种植主要以荞麦、谷子、糜子、豆子、葵花等为主。
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以来,勤劳勇敢的吴起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油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3119万元,财政总收入20248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9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98元,综合经济实力2005进入西部百强县第27位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第5位,县域经济提升速度跻身全国最快百县(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