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面临消化和疏导“剩余经济”的新阶段,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鉴于历史因素,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及其所催生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向后工业化转轨中仍存在多方面的不适,突出表现为旅游休闲产品的供给结构失调、区域发展失衡、开发形式失当。破解这些不适的关键是正视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社会与人文属性,推动政府理念转型和制度变革。其中,土地制度、规划制度、文物管理制度对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具有基础意义。权能改革、景区分类和旅游活化则是当前阶段应当推进的先导工作。
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动能,港澳台旅游
吴必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旅游学、规划学研究。
徐小波: 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