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尼克松执政以后,对美国来说冷战进入了“缓和”时期。这是美国因越南战争处于困境,尼克松力图通过政策的调整走出困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突破,因此这段历史也往往受到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特别重视。但是,从整个冷战过程来看,人们比较多的是关注尼克松时期开始的“缓和”对美国来说达到了什么效果,而对“缓和”到底意味着什么讨论得并不充分。我们的目的是讨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素和基本逻辑,因而对我们来说,“缓和”所意味的东西比它所达到的效果可能更值得关注。我们所需要讨论的是,“缓和”所反映的战略思维是否构成美国战略的基本要素,并可能在今天甚至今后继续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最重要的还不是“缓和”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而是“缓和”代表着一种与以前所不同的战略思维。一直到尼克松上台以前,美国所实行的遏制战略,其明确的或隐含的目标,或者路径依赖所形成的战略目标都是带有“普遍主义”特点,即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美国的价值与制度,因而带有追求绝对安全的目的。而尼克松所推行的“缓和”,其战略思维转向了承认力量多极,战略目标变为在多极基础上追求相对安全,途径是现实主义所熟悉的追求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力量之间的均衡,以及超越均衡力图构建一个可信的国际体系。这种 “缓和”对美国来说意味着战略上一个非常大的调整,或者说是两种不同战略思维在遏制战略中的体现。而且,从整个40年的冷战过程来看,美国把追求相对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目标,也就在这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比较突出。正因为如此,我们把“缓和”作为理解美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案例来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