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摩托引路,“神秘之旅”从河内开始
说说来越观感,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希望能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切导演成一部比较准确的、有些现代感的纪录片,放映出来。
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大概是9月,天气很好。从这里启程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所以也没有特别激动或伤感。大约飞行了3个小时,降临到南宁机场。1个小时的过境令人烦躁不安,天气也燥热起来。再次起飞已经是晚上8点,40分钟后终于抵达河内的内排机场。
内排机场是改建的现代化机场,钢筋的纵横交错有些时代感。航班不多,机场内显得非常安静,好奇就从安静的现代化建筑里弥漫开来。走出机场大门,迎面看到几个身穿越南民族服装、手持鲜花的美丽姑娘后,意识到这里的天气要比北京热得多。
越南街道上是摩托车的海洋,每当绿灯开启,伴随着巨大的轰鸣,摩托车们像蝗虫一般扑面而来。初来乍到看到这样的景象肯定惊慌失措,瑟瑟发抖。每一条街道都是摩托车的赛道,让人无所适从,危机四伏,安全感只能来自自我安慰和对中越友谊的期盼。时间长一点安全感增加了不少,主要是对赛手们精湛的技术建立了信心。
时常会看到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阿婆、阿公们扭动着瘦小的身躯坐上摩托小鸟般飞驰而过,更不用说那些年轻后生了。除了脏兮兮的白色衬衫、破旧的拖鞋、充满田园气息的双脚外表现出来的胆识和技艺在成龙大哥的影片中也难得一见。会看到衣着前卫、清纯美丽的妙龄少女骑着重型摩托车并肩缓行,或大声或私语。摩托车的使用范围在这里被最大化了,不只冰箱、彩电用摩托车运载,而且车上装5个男性成人,每人也都镇定自若,哼着小曲风驰电掣。越南人钟爱摩托车就像草原人热爱骏马,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更是财富的体现。
图1-2 摩托车使用在越南被最大化了
认识一位当导游的河内女孩每月带团到北京、上海、广州,工作辛苦。初次见面,见她骑着摩托车连连赞其勇敢,车子漂亮。勇敢,她心领了,对于车子却说:“这是中国内地产的,没人喜欢,有钱了一定要买一辆更好的。”果然,两个月后再次见面她骑着一辆崭新的银色摩托车,虽然也不过是中国台湾的,脸上却充满了自信和喜悦,摩托车让她感到骄傲!
有许多西方人到越南自助游,会租摩托车,手续很简单,河内、西贡等大城市有很多租赁公司,有护照和钱,一切OK。骑姿怪异、表情严肃、动作夸张的大多是这些外来人。在越南骑摩托车不需要戴头盔,特殊路段除外。只有老外才会规规矩矩在30~40℃的高温下还戴着头盔。
有一个中国朋友是驻越企业的负责人,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当然也是支持民族工业,考虑再三,买了一辆国产摩托车。由于河内市已经限制上牌照,他上了一个外省的。第一天上路,为安全起见戴上头盔,行驶不到1个小时,被罚3次。回来仔细问过当地雇员后得知,骑中国摩托车、上外地牌照、戴头盔、穿皮鞋是最明显的提示,相当于高喊着告诉警察我是有钱的外国人,来罚吧!
越南摩托车的数量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从几百美元的中国货到数千美金的日本产、欧美产花样繁多。问及为什么花数千甚至上万美元购买摩托车,几乎众口一词:要买就买最好的!顶级的日本车在这里比比皆是,雅马哈公司的促销能挤上几万人,那种景象使人感受到越南人民对时尚生活和现代化的渴望。摩托车对越南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时尚标志,白天行使在狭小的城区街道上,晚上停进自家的小院或一层的客厅,在家庭里中摩托车的地位可高了。摩托车给人插上了翅膀,同样也是街头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线。
八月十五——中秋节,浓重的乡思让我无法安静,异国的孤独令人窒息,迫不及待地冲出去舒缓压抑的心情。
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那里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此时是晚上10点多,街道两边聚集了很多人,基本以家庭为单位,自发地挂起一串串小灯笼,在地上铺一个凉席或直接在草地上席地而坐,放上简单的饮料和茶点等小食品。明月下,充满了幸福,挂满了微笑。孩子们更是欢愉,手拿五颜六色的纸灯笼在大人身边跑来跑去。大街上的摩托车就像白天一样蜂拥而过,冲向湖畔、酒吧。
不知不觉走到玉庆湖,湖光月色分外妖娆。河内有大大小小40多个湖,每个湖都有着美丽的名字和传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还剑湖、西湖、禅光湖、讲武湖、七彩湖等。湖是河内最妩媚和浪漫的元素,白天波光粼粼,偶尔几个少年嬉笑泛舟,入夜含情脉脉,湖畔拥满了谈情说爱的情侣,或偎坐湖边,或直接坐在摩托车上相拥而吻。湖畔有许多风格迥异的咖啡吧、酒吧。或许是天气的原因,大大小小档次不同的水吧、酒吧、咖啡吧的生意都很好。人们下班后通常在这儿逗留,谈资丰富,海阔天空,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家。除此之外这些“吧”也是重要的工作场所,谈判交流等政商活动也常在这里进行。
咖啡馆的风格受西方影响很大,法式建筑内放一些竹制家具,浪漫的情愫就像本地浓浓的咖啡迷漫飘香。小资们都会趋之若鹜,一杯咖啡只需要人民币5元,冰咖啡7元。当地人喜欢咖啡,特别是自产的,越南是世界上咖啡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咖啡在越南依据口味分号饮用,尝试了其中一种后,我将其命名为“感冒冲剂”,味道非常浓郁。当地人习惯不加糖,研磨冲泡,让苦味和香味慢慢漾开,回味其中。越南人民泡吧扶老携幼、男女老少、从早到晚,泡吧是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非常实在、非常实惠。
图1-3 越南“吧”
八月十五,湖畔“吧”的生意更加兴隆,只是除了往日情意绵绵的情侣外增加了更多家庭和游客,没有工作,都是情怀;八月十五,月亮挂在湖水的斜上方,不用抬头就能看到,湖中的倒影更加娇媚,圆月映衬着幸福的笑脸,让思绪波澜般慢慢展开。不知从哪一间酒吧传来邓丽君的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泪水不觉已满脸肆虐,异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只是比家里的要远、要朦胧。
事实上,越南的中秋更加人性化,更有民族特色。人们在节日的特定内涵里尽情挥洒和享受亲情、爱情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不像国内的节日都打上了商品的标签,中秋节里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在月饼大战中某个品牌又卖到了某种价格。在这儿看到的却是路边隔离带内的草地上坐着一群群少男少女,吃着零食,热烈讨论着人生或是明天的小测验。
原来中秋能够这么过!
来到越南,经常在街上看到婚车、婚棚,密度很大。黄道吉日好像到处都在结婚,无论平日还是休息日,无论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话说远了,还是来说结婚吧!
当地的花车都是白色,车上点缀素色花朵和银色的丝带,这是东南亚普遍的打扮,与国内花车的绚丽缤纷迥然不同。新娘通常都身着民族服装,手捧鲜花,新郎则西服革履。参加过一次婚礼,婚礼前很是紧张了一阵,到处打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红包里要放多少钱等等。被邀请参加婚礼的人通常是要给红包的,红包内的金额不同,如果是普通家庭大概人民币50左右,较有身份地位的大约要100元或者更多。
图1-4 中越两国少将阮山(左图)
图1-5 中越双料将军阮山夫妇(右图)
邀请我的朋友是当地高干子弟,她父亲在越南的名字叫阮山,中国名字叫洪水,是极为罕见地在中国和越南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两国将军。洪水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参加了中国的长征和抗日战争,指挥过越南抗法战争的许多战役,与胡志明伯伯情同手足,曾经拥有过几个越南妻子和一个中国太太,河内“阮山路”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在朋友家看到过一幅阮山将军的油画,此公手持烟斗,目光炯炯,披一件老棉袄,头发凌乱,活脱脱一个越南版的“切·格瓦拉”。
婚礼中午举行,地点在河内西湖边一个超市的二楼上,主人通知11点到达。那天天气非常热,超市门口汽车和摩托车数量明显多于往日。迎面一幅越南牛奶公司的巨型广告映入眼帘,画上男女含情脉脉,相互依偎,小伙子手持一盒牛奶,姑娘捧着鲜花,远处青山、绿水、奶牛,好一幅牛郎织女图。这样的巨型宣传画在越南很多,除了世界知名产品广告外,主要路口基本都有大型宣传画,内容包括“咱们工人有力量”、“祖国是个大花园”、“庆丰收”等等。技法和内容,人物表情和服装打扮都与国内20世纪70~80年代的街头宣传画完全相同,倍感亲切。
走进二楼婚礼大厅,人声鼎沸,每个人都要在留言簿上签名并将红包放入一个大筐里。整个大厅能够容纳上千人,此时婚礼还未正式开始,但也到了五六百人。大厅中央是方形舞台,背景是新人的巨型婚纱照,西侧绰着高达2米高的花篮,插好蜡烛和香槟酒杯的大蛋糕被放置在正中间。主人坐在一侧,旁边都是娘家亲戚。
图1-6 这画的风格我熟
座位是西餐厅一样的长方桌,密密麻麻的,6~12人一桌。随便找地方坐下,心中惴惴不安,想起一位中国朋友的故事:他刚到越南时也被邀请参加婚礼,主人非常客气,当众介绍远道而来的客人,并被安排在贵宾席就座。婚礼过半,主持人突然宣布,中国朋友助兴送啤酒一箱,全场立马掌声四起。朋友仔细想想,进门时已经给过红包了,一箱啤酒不算什么,人家客气,送一箱也是应该的,谁让咱是外国人又是贵宾呢?接下来的事情让他难忘,主持人在短短1小时内接连不断为他送出七八箱啤酒,当然欢呼声一次比一次热烈。婚礼结束后,主持人把啤酒账单送到面前,仔细一算,100多美元。从此朋友见人不断告诫:只送红包,决不到场。临来的时候,朋友还一再叮嘱:小心!
婚礼在不安中开始了,新郎新娘由双方父母陪同走上舞台。有关“领导”讲话,男方倒香槟,女方吹蜡烛,四下掌声、音乐声响起,然后新人退出舞台,专业演员们跳起了民族舞蹈。下边的客人们好像并不太关心台上发生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埋头吃菜、仰脖喝酒、四处瞭望。有些快嘴的已经吃完,准备撤退了。这时大厅已经人满为患,没有空调,人们早已汗流浃背,一些带着勋章的老者依然装束整齐、谈笑风生。我忘记了怎么走出来的,回来跟人吹牛,可除了一种经过染色后蒸出的红米饭以外想不起吃了什么。
越南就是这样有些杂乱无章,有些缺乏秩序。像这样的婚礼到处都是,节俭一点的就在马路边搭上蓝色的大棚子,扎上些素色花朵,简单摆上些茶点。典礼一般只在直系亲属间进行,通常也就是你典你的礼,我喝我的茶。总结过程:道喜、送钱、吃饭、走人。
图1-7 越风之一:下半年举行婚礼,下半年不吉利。图为摩托新娘
“说越”是困难的,也是令人回味和激动的。“说越”有时说不好,有时不好说,有时不说好。但是“我要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
这里的人们、这里的美景、这里的建筑、这里的文化、这里的浪漫,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像陈年的美酒,慢慢地融入才能体味醇香。第一印象往往是错误的,第一感觉却往往是深切的。
不由得问自己:
这里,除了神秘和浪漫,还有什么?
这里,除了旅行者的留恋,还有什么?
这里,除了健行者的背包和步伐,还有什么?
让我慢慢道来。
');" class="a2">收藏摩托车的使用范围在这里被最大化了,不只冰箱、彩电用摩托车运载,而且车上装5个男性成人,每人也都镇定自若,哼着小曲风驰电掣。越南人钟爱摩托车就像草原人热爱骏马,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更是财富的体现。而如果摩托车做婚车,是否更为少见呢?
图1-1 摩托引路,“神秘之旅”从河内开始
说说来越观感,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希望能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切导演成一部比较准确的、有些现代感的纪录片,放映出来。
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大概是9月,天气很好。从这里启程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所以也没有特别激动或伤感。大约飞行了3个小时,降临到南宁机场。1个小时的过境令人烦躁不安,天气也燥热起来。再次起飞已经是晚上8点,40分钟后终于抵达河内的内排机场。
内排机场是改建的现代化机场,钢筋的纵横交错有些时代感。航班不多,机场内显得非常安静,好奇就从安静的现代化建筑里弥漫开来。走出机场大门,迎面看到几个身穿越南民族服装、手持鲜花的美丽姑娘后,意识到这里的天气要比北京热得多。
越南街道上是摩托车的海洋,每当绿灯开启,伴随着巨大的轰鸣,摩托车们像蝗虫一般扑面而来。初来乍到看到这样的景象肯定惊慌失措,瑟瑟发抖。每一条街道都是摩托车的赛道,让人无所适从,危机四伏,安全感只能来自自我安慰和对中越友谊的期盼。时间长一点安全感增加了不少,主要是对赛手们精湛的技术建立了信心。
时常会看到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阿婆、阿公们扭动着瘦小的身躯坐上摩托小鸟般飞驰而过,更不用说那些年轻后生了。除了脏兮兮的白色衬衫、破旧的拖鞋、充满田园气息的双脚外表现出来的胆识和技艺在成龙大哥的影片中也难得一见。会看到衣着前卫、清纯美丽的妙龄少女骑着重型摩托车并肩缓行,或大声或私语。摩托车的使用范围在这里被最大化了,不只冰箱、彩电用摩托车运载,而且车上装5个男性成人,每人也都镇定自若,哼着小曲风驰电掣。越南人钟爱摩托车就像草原人热爱骏马,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更是财富的体现。
图1-2 摩托车使用在越南被最大化了
认识一位当导游的河内女孩每月带团到北京、上海、广州,工作辛苦。初次见面,见她骑着摩托车连连赞其勇敢,车子漂亮。勇敢,她心领了,对于车子却说:“这是中国内地产的,没人喜欢,有钱了一定要买一辆更好的。”果然,两个月后再次见面她骑着一辆崭新的银色摩托车,虽然也不过是中国台湾的,脸上却充满了自信和喜悦,摩托车让她感到骄傲!
有许多西方人到越南自助游,会租摩托车,手续很简单,河内、西贡等大城市有很多租赁公司,有护照和钱,一切OK。骑姿怪异、表情严肃、动作夸张的大多是这些外来人。在越南骑摩托车不需要戴头盔,特殊路段除外。只有老外才会规规矩矩在30~40℃的高温下还戴着头盔。
有一个中国朋友是驻越企业的负责人,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当然也是支持民族工业,考虑再三,买了一辆国产摩托车。由于河内市已经限制上牌照,他上了一个外省的。第一天上路,为安全起见戴上头盔,行驶不到1个小时,被罚3次。回来仔细问过当地雇员后得知,骑中国摩托车、上外地牌照、戴头盔、穿皮鞋是最明显的提示,相当于高喊着告诉警察我是有钱的外国人,来罚吧!
越南摩托车的数量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从几百美元的中国货到数千美金的日本产、欧美产花样繁多。问及为什么花数千甚至上万美元购买摩托车,几乎众口一词:要买就买最好的!顶级的日本车在这里比比皆是,雅马哈公司的促销能挤上几万人,那种景象使人感受到越南人民对时尚生活和现代化的渴望。摩托车对越南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时尚标志,白天行使在狭小的城区街道上,晚上停进自家的小院或一层的客厅,在家庭里中摩托车的地位可高了。摩托车给人插上了翅膀,同样也是街头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线。
八月十五——中秋节,浓重的乡思让我无法安静,异国的孤独令人窒息,迫不及待地冲出去舒缓压抑的心情。
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那里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此时是晚上10点多,街道两边聚集了很多人,基本以家庭为单位,自发地挂起一串串小灯笼,在地上铺一个凉席或直接在草地上席地而坐,放上简单的饮料和茶点等小食品。明月下,充满了幸福,挂满了微笑。孩子们更是欢愉,手拿五颜六色的纸灯笼在大人身边跑来跑去。大街上的摩托车就像白天一样蜂拥而过,冲向湖畔、酒吧。
不知不觉走到玉庆湖,湖光月色分外妖娆。河内有大大小小40多个湖,每个湖都有着美丽的名字和传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还剑湖、西湖、禅光湖、讲武湖、七彩湖等。湖是河内最妩媚和浪漫的元素,白天波光粼粼,偶尔几个少年嬉笑泛舟,入夜含情脉脉,湖畔拥满了谈情说爱的情侣,或偎坐湖边,或直接坐在摩托车上相拥而吻。湖畔有许多风格迥异的咖啡吧、酒吧。或许是天气的原因,大大小小档次不同的水吧、酒吧、咖啡吧的生意都很好。人们下班后通常在这儿逗留,谈资丰富,海阔天空,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家。除此之外这些“吧”也是重要的工作场所,谈判交流等政商活动也常在这里进行。
咖啡馆的风格受西方影响很大,法式建筑内放一些竹制家具,浪漫的情愫就像本地浓浓的咖啡迷漫飘香。小资们都会趋之若鹜,一杯咖啡只需要人民币5元,冰咖啡7元。当地人喜欢咖啡,特别是自产的,越南是世界上咖啡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咖啡在越南依据口味分号饮用,尝试了其中一种后,我将其命名为“感冒冲剂”,味道非常浓郁。当地人习惯不加糖,研磨冲泡,让苦味和香味慢慢漾开,回味其中。越南人民泡吧扶老携幼、男女老少、从早到晚,泡吧是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非常实在、非常实惠。
图1-3 越南“吧”
八月十五,湖畔“吧”的生意更加兴隆,只是除了往日情意绵绵的情侣外增加了更多家庭和游客,没有工作,都是情怀;八月十五,月亮挂在湖水的斜上方,不用抬头就能看到,湖中的倒影更加娇媚,圆月映衬着幸福的笑脸,让思绪波澜般慢慢展开。不知从哪一间酒吧传来邓丽君的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泪水不觉已满脸肆虐,异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只是比家里的要远、要朦胧。
事实上,越南的中秋更加人性化,更有民族特色。人们在节日的特定内涵里尽情挥洒和享受亲情、爱情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不像国内的节日都打上了商品的标签,中秋节里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在月饼大战中某个品牌又卖到了某种价格。在这儿看到的却是路边隔离带内的草地上坐着一群群少男少女,吃着零食,热烈讨论着人生或是明天的小测验。
原来中秋能够这么过!
来到越南,经常在街上看到婚车、婚棚,密度很大。黄道吉日好像到处都在结婚,无论平日还是休息日,无论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话说远了,还是来说结婚吧!
当地的花车都是白色,车上点缀素色花朵和银色的丝带,这是东南亚普遍的打扮,与国内花车的绚丽缤纷迥然不同。新娘通常都身着民族服装,手捧鲜花,新郎则西服革履。参加过一次婚礼,婚礼前很是紧张了一阵,到处打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红包里要放多少钱等等。被邀请参加婚礼的人通常是要给红包的,红包内的金额不同,如果是普通家庭大概人民币50左右,较有身份地位的大约要100元或者更多。
图1-4 中越两国少将阮山(左图)
图1-5 中越双料将军阮山夫妇(右图)
邀请我的朋友是当地高干子弟,她父亲在越南的名字叫阮山,中国名字叫洪水,是极为罕见地在中国和越南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两国将军。洪水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参加了中国的长征和抗日战争,指挥过越南抗法战争的许多战役,与胡志明伯伯情同手足,曾经拥有过几个越南妻子和一个中国太太,河内“阮山路”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在朋友家看到过一幅阮山将军的油画,此公手持烟斗,目光炯炯,披一件老棉袄,头发凌乱,活脱脱一个越南版的“切·格瓦拉”。
婚礼中午举行,地点在河内西湖边一个超市的二楼上,主人通知11点到达。那天天气非常热,超市门口汽车和摩托车数量明显多于往日。迎面一幅越南牛奶公司的巨型广告映入眼帘,画上男女含情脉脉,相互依偎,小伙子手持一盒牛奶,姑娘捧着鲜花,远处青山、绿水、奶牛,好一幅牛郎织女图。这样的巨型宣传画在越南很多,除了世界知名产品广告外,主要路口基本都有大型宣传画,内容包括“咱们工人有力量”、“祖国是个大花园”、“庆丰收”等等。技法和内容,人物表情和服装打扮都与国内20世纪70~80年代的街头宣传画完全相同,倍感亲切。
走进二楼婚礼大厅,人声鼎沸,每个人都要在留言簿上签名并将红包放入一个大筐里。整个大厅能够容纳上千人,此时婚礼还未正式开始,但也到了五六百人。大厅中央是方形舞台,背景是新人的巨型婚纱照,西侧绰着高达2米高的花篮,插好蜡烛和香槟酒杯的大蛋糕被放置在正中间。主人坐在一侧,旁边都是娘家亲戚。
图1-6 这画的风格我熟
座位是西餐厅一样的长方桌,密密麻麻的,6~12人一桌。随便找地方坐下,心中惴惴不安,想起一位中国朋友的故事:他刚到越南时也被邀请参加婚礼,主人非常客气,当众介绍远道而来的客人,并被安排在贵宾席就座。婚礼过半,主持人突然宣布,中国朋友助兴送啤酒一箱,全场立马掌声四起。朋友仔细想想,进门时已经给过红包了,一箱啤酒不算什么,人家客气,送一箱也是应该的,谁让咱是外国人又是贵宾呢?接下来的事情让他难忘,主持人在短短1小时内接连不断为他送出七八箱啤酒,当然欢呼声一次比一次热烈。婚礼结束后,主持人把啤酒账单送到面前,仔细一算,100多美元。从此朋友见人不断告诫:只送红包,决不到场。临来的时候,朋友还一再叮嘱:小心!
婚礼在不安中开始了,新郎新娘由双方父母陪同走上舞台。有关“领导”讲话,男方倒香槟,女方吹蜡烛,四下掌声、音乐声响起,然后新人退出舞台,专业演员们跳起了民族舞蹈。下边的客人们好像并不太关心台上发生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埋头吃菜、仰脖喝酒、四处瞭望。有些快嘴的已经吃完,准备撤退了。这时大厅已经人满为患,没有空调,人们早已汗流浃背,一些带着勋章的老者依然装束整齐、谈笑风生。我忘记了怎么走出来的,回来跟人吹牛,可除了一种经过染色后蒸出的红米饭以外想不起吃了什么。
越南就是这样有些杂乱无章,有些缺乏秩序。像这样的婚礼到处都是,节俭一点的就在马路边搭上蓝色的大棚子,扎上些素色花朵,简单摆上些茶点。典礼一般只在直系亲属间进行,通常也就是你典你的礼,我喝我的茶。总结过程:道喜、送钱、吃饭、走人。
图1-7 越风之一:下半年举行婚礼,下半年不吉利。图为摩托新娘
“说越”是困难的,也是令人回味和激动的。“说越”有时说不好,有时不好说,有时不说好。但是“我要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
这里的人们、这里的美景、这里的建筑、这里的文化、这里的浪漫,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像陈年的美酒,慢慢地融入才能体味醇香。第一印象往往是错误的,第一感觉却往往是深切的。
不由得问自己:
这里,除了神秘和浪漫,还有什么?
这里,除了旅行者的留恋,还有什么?
这里,除了健行者的背包和步伐,还有什么?
让我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