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1 山间骑士
一辆越南版“QQ”向导般带着我们左拐右转。我们紧紧跟着“QQ”,生怕被落下而错过景致,一簇枯黄带绿的芦苇挡住了视线,绕过芦苇丛,“QQ”的车头正对着我们,这里已经是路的尽头。十来平方米的空场中央有一个井口大小的石头转盘,车辆绕圈返回,很无趣跟着跟着却只找到了一个石头转盘。“QQ”继续在前面引路,看他们熟练的样子不像头一次来。又是一簇高大的芦苇丛,瞬间“QQ”转了出来,车内的越南中年男子拉着一位漂亮少妇。我们的心随着汇车的一刹那沉了下去,转过芦苇丛,果然又是一个井口转盘——第二折返点。跟着“QQ”向着另一条路而去,芦苇丛猛然又冒了出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脸上凝固了,车内一点声音都没有。拐过芦苇,“QQ”停在旁边,我们禁不住异口同声地高呼折返点!”
图7-2 草莽中神秘的“QQ”
三次折返与“QQ”熟悉了,大家在第三折返点相视大笑,虽然语言不通但依然会心。有人分析说,这二位是婚外恋,就是为了找没人的地儿,谁知道我们紧跟不放,人家只能带我们走折返点。虽然最终没有能够甩掉我们,但是“折返点”之游为他们的“偷情之旅”和我们的“周末之旅”都带来了欢乐!
因此在下山的路上,不禁振臂高呼:折返万岁!
仔细一想,人生不也就是在不断的折返中寻找方向吗?没人心甘情愿总是慌不择路,总是无功而返,总是迷失方向。因为没有那么多青春无悔,没有那么多壮心不已,没有那么多老骥伏枥。有的仅仅是生活和生存的本能。快乐的折返虽说比痛苦的回头在过程上好些,下场却是一样的浪费时间,糟蹋精力。但愿人人能够少走些弯路,少来些折返。反之若彼,年未入壮,凄凄然已花丝攀顶,回首展望,全然不知所行。
憾哉,痛哉!
在巴维国家森林公园内健行或者骑车可以到达很多景点,例如:碧清的帝池、绿框、梦流泉、关山湖、二泉等等。下山途中路过“石榴溪”景区,溪水从山上缓缓流淌下来,山谷中汇集了大小不等的怪石,也许是长年被流水冲击,石头的形状嶙峋怪异,两山之间修筑了栈道和铁索桥。隐在山边的茶馆和旅店具有浓重的越南风格,别有洞天。周末带着家人来此聚会或悄悄地与情人约会甚是浪漫和有趣。
已近下午四点,石榴溪一个游人也没有,估计“折返点”情人知道我们要来这儿,也躲到别的地方去了。阳光照射着清澈的溪水,透明得就像孩子的眼睛,林中的小鸟叽叽喳喳好奇地议论着我们几个外表类似越南人的外国佬。不知道是精神作用还是确有其事,觉得空气中陡然增加了大量的负氧离子,我们张着嘴大口大口地喘,仿佛要把肚子里的鱼露全部倾倒出去。茶馆里特凉快,服务员们懒散地倒在巨型树干制成的椅子上嗑着瓜子,打着瞌睡。满地的瓜子皮和纸屑无人清扫,谁也不愿意动弹,大概害怕破坏了石榴溪的宁静和安详。一路上声嘶力竭的欢笑也让我们有点累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心里嘀咕:一会儿还得回到沸腾的河内啊!
图7-3 石榴溪的宁静的安详
其实石榴溪乃至整个巴维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致并无什么过人之处,然而长期生活在河内高分贝的噪音里,能够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一个拥有原始和自然颜色的地方实属不易。也许这就是巴维给我们留下特殊印象的主要原因吧!骑行的老外可能也都是些在河内工作和生活的人,大家有着相同的想法: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越南境内的寺庙、教堂和各类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及场所非常多。我们“西路军”的“西游记”当然也离不开庙。
距离河内40公里左右的柴山寺大师塔(Chua Thay),位于萨山(Sai Son)的小村中。柴山寺原名天福寺,由李太祖(Ly Thai To)于1132年建造,为了缅怀李朝时期令人景仰的得道高僧道行(Dao Hanh)大师而建。寺内除了道行大师,还供奉着李神宗(Ly Than Ong,1127~1138年在位)以及佛祖和十八弟子。
道行大师出家前是一位赤脚医生,精通草药,同时对水上木偶颇有研究。柴山寺前有一大片人工湖,据说是大师当年用来传授水上木偶剧技艺的地方。目前湖上仍然有现代水上木偶表演。建于1602年的连座拱桥横跨湖面,寺内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是一尊巨型白色檀木雕像,用几根细绳灵巧地操纵,佛像就如同水上木偶般左右移动。据传道行大师可能是水上木偶的创始人。
柴社(Thac Xa)附近的村庄风景如画,不仅柴山寺声名远播,还有比柴山寺更加著名的寺院——西方寺(Chua Tay Phuong)。西方寺原名崇福寺,位于西方村,后更名为西方寺。寺庙建于1794年,是西山朝时期的建筑代表作——一座仿中国式的寺庙。西方寺建在西方山的半山腰上,以供奉制作精致的73座木雕漆器神像而闻名于世。雕像分别讲述着佛教的经典故事,73座木雕拥有73种表情。从山脚登上389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门,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越南人称为三宝(Tam Bao)。西方寺的木制雕像被认为是越南18世纪雕刻艺术的极品。当然雕得如何还要行家里手亲自过目,我们也就是看个热闹,起起哄罢了!山门外有一株千年巨型老榕,根暴数米,枝繁叶茂,老当益壮,堪称神器。
离河内近一点(30公里)的成道寺(Dao Pagoda),建于13世纪,寺庙周围风景绝佳,虽然来的路途有些艰难,但还是很有必要看看这里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以及肉身包裹在漆器内的亲哥儿俩——武克明(Vu Khac Minh)大师和武克长(Vu Khach Truong)大师的雕像。
“西游记”中最为重要的寺庙是香迹山中的香迹寺。
香迹山(Huong Tich Son)又称香山,香迹寺(Chua Huong Thich)也就随之被称为香山寺,位于河内西南65公里的美德(My Due)县境内。香山与北京西郊的香山虽然同名同姓,内容则有巨大差别。北京的香山虽然也有古刹寺庙,现如今大都香火不旺,而越南的香山则拥有一系列香火极旺的寺院,最大最著名的香山寺在每年春节前后长达数月的庙会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八乡十六村、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不包括从河内或其他城市专程赶来的香客游人,再加上大量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国观众,人数更加可观。
北京的香山目前主要是全民健身的活动基地,每日冲顶鬼见愁就是为了活动活动筋骨。越南的香山不然,其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风景宜人,走水路最佳,游船悠闲地穿行于青翠宁静的稻田之中,远处起伏的石灰岩山上似明似暗闪现着被巨大的芭蕉叶掩盖的佛塔和寺院。即使登顶也不会费多大劲儿,越南的香山大约50米高。
北京的香山位于京城近郊,坐公交车没多久,腿脚好点儿的大爷大妈一天打俩来回没问题。越南的香山离河内市区可就远了去了,越南境内70公里左右的路程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得计划完备,闹不合适就可能景儿没瞧上还得耽搁不少时间。
图7-4 老背包队员称香迹山、香迹寺为“越南最美丽的地方”
香迹山、香迹寺确实挺牛的——当地人以及那些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背包队员称此地为“越南最美丽的地方”。
香迹寺建在一个宽敞的溶洞内,入口处毫不隐讳地用汉字苍劲有力地佐证了民间广泛的赞誉——“天南第一胜景”。香迹山周围的山水与广西桂林地区十分接近,只是山下的银河(Song Yen)没有漓江宽阔秀美,虽然都是石灰岩地貌,虽然都是嶙峋而怪模怪样,但是香迹山附近的石灰岩山比起阳朔的奇峰耸立要小好几号,这也难怪,越南好像什么都小。
图7-5 香迹寺建在一个宽敞的溶洞内,被誉为“天南第一胜景”
人小总比小人强过百倍,根据亲身体验,凡个人者必当自私而胆小。自私仅限于权财,胆小则识情势而变。与己利佳,皆可巧取豪夺,更长于锦上添花;遇风起浪急,胆若鼠丸,筑高墙以避危亲。由此小人大约在乱势中或可得利,或可自保。小人之心如同惯偷之手,不招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乱。小人尚不知其为失于君行,君子亦不耻于腌臜,君子小人因而经常携手并肩,相安有事。人小比之小人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小人物和大人物一样,除了包含小人和君子外,更多的是既非小人又非君子的普通人。
中国如此,越南如此,世界都如此。
当然越南也有大的,比如口气。
香迹寺被越南书籍称为“亚洲第一溶洞寺庙”。“第一”的称谓如何得来还没来得及考证,但香迹山确有峰峦、岩洞和溪流,有古塔、宗祠和寺庙;香迹山树木郁葱,梅树成林,稻谷悠悠;其周围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众多的溶洞幽静奇妙。难道如此等等就可夺冠吗?是否第一还得世界人民说了算。
山间解冤寺(Giai Can Chua),到此一游据说心灵会受到洗礼。有人说从寺门出来立刻会感到神清气爽,哀愁仿佛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到香迹山确有了这种心情,但到解冤寺后我却没增加更多。来香迹山不入香迹寺属于误事,以后无论如何也就香(想)不起来了!1767~1782年间,郑王郑松(Lord Trinh Sam)将这座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寺庙喻为“国之重寺”。据越南人说,观音菩萨是在香迹山将自己化为女身的。越南人还说,香迹寺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而史料记载,寺庙是在公元1575年才开始修建,庙中的石刻碑文显示,庙中最大的观世音石头塑像在1793年落成。原来是青铜铸像,在西山(Tay Son)起义期间’义军将青铜塑像抬走并熔制成炮弹发射了。所以2000年间的历史是越南群众的“大话香迹寺”史。
香迹山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是香迹庙会。
越南旅游总局这样介绍香迹庙会的空前胜景:“香庙会是越南最长久的盛会,盛会期间有成千上万的人进香,游客到此瞻仰美丽的风景和地下溶洞并在香山内分散的寺庙求神灵保佑幸运、安康和幸福。”
这一时期前往香迹山可以大饱眼福,越南广大人民群众坐上由女船工熟练地用两脚上下翻飞、乱蹬乱踹的小木船争相涌向山脚下的小码头,人声鼎沸,拥挤不堪。船上香客高声呼喊着“阿弥陀佛”,还没到岸边诵佛之声已是此起彼伏。平日里香迹寺内常年燃烧的香烟已经非常浓重,到了庙会期间,云集的香客把小庙们弄得像着了大火似的,蓝烟滚滚。商贩也比平时多了好几倍,手工的蚕丝、木器、贝雕、刺绣等等全都是现场制作,现场销售。当然少不了越南小吃粉骚包”(牛肉炒粉)即解馋又果腹,当然中意啦!
当地越南朋友介绍,香迹山最好在下小雨的时候去,又诗意又凉快。否则顶着大太阳坐小船,还没见到观音的面儿就被烤熟了。其实庙会期间基本上正值越南的“梅雨”时期,天天阴阴忽忽,细雨不断,想找大晴天还难呢。
从去巴维开始,每到周末就再也闲不住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寺院和风景区,我们“西路军”继续西游。下面要去的是位于河内西北部太原市附近的三岛山(Nui Tam Dao)。
越南海岸线悠长,天气炎热,到了酷暑难当的盛夏,自然会选择大海和沙滩避暑。如果在越南过夏天,最难熬的是晚上。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睡觉,躺在床上就像躺在桑拿浴室,汗水浸泡着全身,加之频频袭扰的蚊子,令人孤枕难眠。若不去海边,能够让人在这样的天气里不用空调就能睡着的地方并不多,南方的大叻,北部的沙巴,中西部的三岛,被认为是越南内陆的三大避暑胜地,巧合的是这三个地区据说都是当年法国人发现的。估计当年法国人在越南也被热得够呛,当地盛产的花头小蚊子决不会因为法国佬满身带毛而放松工作。因此那些个凉快点儿的地界儿都修了很多消暑度假的法国别墅。
三岛当然也不例外,不知建于何时的破旧的法式教堂被绿树围了个严实,浓雾将屋顶上端的十字架搞得忽隐忽现。从教堂大门里突然蹿出的大灰狗冲着我们目不转睛后摇摇尾巴、迈着四方步又溜了回去。大灰狗可能不知道,它从屋中冲出来的一刹那,我们都被吓得呆若木鸡。它如果面露一丝不友好的表情并稍微再向前走一步,我坚信自己一定会勇敢地抱头鼠窜:设想一下,在一个伸手看不清五指的大雾中,面前突然出现一条身披雾色的大灰狗,毫无表情的狗眼盯着你猛看,谁能不虚啊?
二岛多雾,雾盖崇山;三岛多云,云掩绿岛;三岛多溪,涧瀑倥鸣。海拔1375米的天市峰,海拔1388米的石盘峰和海拔1591米的扶义峰常年被白云环绕,远看如同云海中的三个小岛,故此得名“三岛山”。三岛山景区距离河内大约90公里左右,山区长50公里,宽12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0~22℃。如果天气晴朗,从河内市区向西北远眺,三岛山隐约可见。由于自然环境原始,气候独特,山里经常被浓雾困锁。我们上山后就没有摆脱大雾,听当地人吹嘘“早上观云,中午观日”是三岛山最有名的美景,为方便观云者,山顶公主庙南面建了一座观云台,雾尽后登上峰顶,远村进舍、河流江水、田园风光一览无余。可是我们在山腰上的三岛镇一直等到下午,大雾也没散去,看来翘首河内的重任只能留着您来完成啦!
图7-6 三岛多雾雾盖崇山
再往西去,就到了莱州(Lai Chau)。
莱州省北部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伟大的祖国紧密相连。跨过边境就是云南省的红河自治州,因此始于河内的西游可以让我们直接打回老家去。莱州省西边与老挝接壤,从这里去老挝旅行与从国内的云南出发同样便利。
莱州省的大片土地被森林覆盖,包括傣族、芒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密林深处。然而前往莱州不仅仅为了看望越南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这里拥有一座在越南、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镇子——奠边府。
奠边府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在1954年7月20日越盟(Viet Minh)部队在这里取得大捷,歼灭法军16000余人,从而使法国军队被彻底打败了。指挥奠边府战役的武元甲将军(Vo Nguyen Giap)早先是一位中学老师,当年他把中国人习见习闻.的“口袋战”出神入化地运用到越南的大地上来对付法国人。现在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将军身体依然健康,精神矍铄。武老将军不仅经常在越南电视中露面,讲述和回忆战争是他的永恒话题,而且他还强调采取果断方式抵制腐败的必要性。他在越共十大开幕式上以“特别委员”的身份发表讲话,痛斥贪污腐化,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并在报纸上撰文写道:“一个隐瞒错误的党将走向失败;一个承认和明确错误的党,是勇敢的、强大的和坦诚的。”就在会议期间,党中央委员黄公桓,因受贿和违反“民主集中制”等被撤除谅山省委书记职务。可以看到,对于奠边府战役而言,中国军队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以韦国清将军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是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国产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以及中国的直接支援,法国佬焉能不败?中越军队在奠边府的芒清(Muong Thanh)峡谷形成合围,法军困在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6~8公里的峡谷中,双方连续激战57天,终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由于奠边府战役的胜利,这一地区声名鹊起。
图7-7 曾经指挥过奠边府战役将的武元甲将军
图7-8 陈赓大将像(左图)
图7-9 韦国清像(右图)
坐落于桑那河(Song Nave Rom)东岸的奠边府镇在废墟上逐步崛起,目前已经成为了以旅游为主的边境城市。奠边府仍然保留着战场遗迹,包括当时越盟的指挥所和法军的碉堡。奠边府军事博物馆展览着那时使用或缴获的武器、照片和遗物。烈士公墓在博物馆附近,据说还埋葬着在战斗中牺牲的中国同志。国内有许多介绍奠边府战役的回忆录,如果能够了解昔日的战况后再来奠边府参观可能更有意思,否则类似我国“红色旅游”的奠边府也许会让人兴趣索然。
从河内开始的“西游记”行将结束,如果还觉得不尽兴,可以到历史上的泰族名镇莱州去感受一下越南少数民族的生活起居。莱州省是越南人口最少的省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就30来人,而莱州省的面积比包括河内在内的整个红河三角洲地区整整大了30%,而红河三角洲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却超过了1000人。与河内稠密的人流相比,莱州显得空旷安静,因此珍贵的植物和动物也就多了起来。
忆往昔,庙宇之上往事如烟,山溪之间心路不倦。我总是忘记了“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古训,边看边想,搞得自己心累体乏,应该歇着了。
好啦,“西行漫记”到此结束,祝大家晚安!
');" class="a2">收藏香迹寺建在河内之西香迹山的一个宽敞的溶洞之内,在越南被称为“天南第一胜景”、“亚洲第一溶洞寺庙”。“第一”的称谓如何得来还没来得及考证,但香迹山确有峰峦、岩洞和溪流,有古塔、宗祠和寺庙;香迹山树木郁葱,梅树成林,稻谷悠悠;周围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众多的溶洞幽静奇妙。难道如此等等就可夺冠吗?是否第一,还得世界人民说了算。
以河内为起点,能够描绘的“西行漫记”会是一幅纯美自然、水光山色的天然画卷。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和蜚声海外的景点景区,但一路向西,越南北方的佛教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使旅行增色不少。
河内之西就是河西省,河西省是河内的重要门户。
位于河西省的巴维(Ba Vi)国家森林公园距离河内大约70公里。
一个周末,我们几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哥们儿闲得发慌,“54号文件”已经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拖拉机”玩得大家每天睡得很晚,辛苦异常。有人提议到郊外走走,事实上河内近郊与河内也差不多,无山、无水、无树,人多、车多、房多。找来地图,像部队里的班排干部一样,围在桌前寻找着最近的有山、有水、有树的目标。主攻方向很快确定——“巴维”成为大家公认的周末郊游目的地。
巴维的群山不太高,与中国的名山大川相比,个个属于“精豆子”。植被单一茂盛,与国内北方的苍松翠柏相比却多了些细腻和乖巧。在距离巴维20~30公里的路上发现装备整齐的洋人,骑着变速自行车忘情地前奔。越靠近山里,这种打扮的洋人越多,有男有女,有长有少。由于体力和技术的差异,领先与落后的距离最少也有十几公里。进入山中,盘山公路给骑行带来了很大麻烦,如遇坡度太大,干脆推车小跑。
骑行车队的目的地与我们郊游的景点一样——那是一个山谷,一面是古朴简单的山中小庙,另一侧拾阶而上是胡志明纪念堂,供奉着胡伯伯。从山脚到山谷非常难行,人迹少见,除了我们加上洋人“骑士”偶尔碰上很少的几名越南游客,再就是公园管理者。少有的安静让我们感觉连山风吹在脸上都是甜甜的,从河内出来只需要这一片安静也就够了。山谷通往盘山路,顺路而行,两侧变成了稠密的芦苇和蔓草,太阳当头直射,火辣辣的。路在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地伸展着,不知前途。
图7-1 山间骑士
一辆越南版“QQ”向导般带着我们左拐右转。我们紧紧跟着“QQ”,生怕被落下而错过景致,一簇枯黄带绿的芦苇挡住了视线,绕过芦苇丛,“QQ”的车头正对着我们,这里已经是路的尽头。十来平方米的空场中央有一个井口大小的石头转盘,车辆绕圈返回,很无趣跟着跟着却只找到了一个石头转盘。“QQ”继续在前面引路,看他们熟练的样子不像头一次来。又是一簇高大的芦苇丛,瞬间“QQ”转了出来,车内的越南中年男子拉着一位漂亮少妇。我们的心随着汇车的一刹那沉了下去,转过芦苇丛,果然又是一个井口转盘——第二折返点。跟着“QQ”向着另一条路而去,芦苇丛猛然又冒了出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脸上凝固了,车内一点声音都没有。拐过芦苇,“QQ”停在旁边,我们禁不住异口同声地高呼折返点!”
图7-2 草莽中神秘的“QQ”
三次折返与“QQ”熟悉了,大家在第三折返点相视大笑,虽然语言不通但依然会心。有人分析说,这二位是婚外恋,就是为了找没人的地儿,谁知道我们紧跟不放,人家只能带我们走折返点。虽然最终没有能够甩掉我们,但是“折返点”之游为他们的“偷情之旅”和我们的“周末之旅”都带来了欢乐!
因此在下山的路上,不禁振臂高呼:折返万岁!
仔细一想,人生不也就是在不断的折返中寻找方向吗?没人心甘情愿总是慌不择路,总是无功而返,总是迷失方向。因为没有那么多青春无悔,没有那么多壮心不已,没有那么多老骥伏枥。有的仅仅是生活和生存的本能。快乐的折返虽说比痛苦的回头在过程上好些,下场却是一样的浪费时间,糟蹋精力。但愿人人能够少走些弯路,少来些折返。反之若彼,年未入壮,凄凄然已花丝攀顶,回首展望,全然不知所行。
憾哉,痛哉!
在巴维国家森林公园内健行或者骑车可以到达很多景点,例如:碧清的帝池、绿框、梦流泉、关山湖、二泉等等。下山途中路过“石榴溪”景区,溪水从山上缓缓流淌下来,山谷中汇集了大小不等的怪石,也许是长年被流水冲击,石头的形状嶙峋怪异,两山之间修筑了栈道和铁索桥。隐在山边的茶馆和旅店具有浓重的越南风格,别有洞天。周末带着家人来此聚会或悄悄地与情人约会甚是浪漫和有趣。
已近下午四点,石榴溪一个游人也没有,估计“折返点”情人知道我们要来这儿,也躲到别的地方去了。阳光照射着清澈的溪水,透明得就像孩子的眼睛,林中的小鸟叽叽喳喳好奇地议论着我们几个外表类似越南人的外国佬。不知道是精神作用还是确有其事,觉得空气中陡然增加了大量的负氧离子,我们张着嘴大口大口地喘,仿佛要把肚子里的鱼露全部倾倒出去。茶馆里特凉快,服务员们懒散地倒在巨型树干制成的椅子上嗑着瓜子,打着瞌睡。满地的瓜子皮和纸屑无人清扫,谁也不愿意动弹,大概害怕破坏了石榴溪的宁静和安详。一路上声嘶力竭的欢笑也让我们有点累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心里嘀咕:一会儿还得回到沸腾的河内啊!
图7-3 石榴溪的宁静的安详
其实石榴溪乃至整个巴维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致并无什么过人之处,然而长期生活在河内高分贝的噪音里,能够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一个拥有原始和自然颜色的地方实属不易。也许这就是巴维给我们留下特殊印象的主要原因吧!骑行的老外可能也都是些在河内工作和生活的人,大家有着相同的想法: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越南境内的寺庙、教堂和各类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及场所非常多。我们“西路军”的“西游记”当然也离不开庙。
距离河内40公里左右的柴山寺大师塔(Chua Thay),位于萨山(Sai Son)的小村中。柴山寺原名天福寺,由李太祖(Ly Thai To)于1132年建造,为了缅怀李朝时期令人景仰的得道高僧道行(Dao Hanh)大师而建。寺内除了道行大师,还供奉着李神宗(Ly Than Ong,1127~1138年在位)以及佛祖和十八弟子。
道行大师出家前是一位赤脚医生,精通草药,同时对水上木偶颇有研究。柴山寺前有一大片人工湖,据说是大师当年用来传授水上木偶剧技艺的地方。目前湖上仍然有现代水上木偶表演。建于1602年的连座拱桥横跨湖面,寺内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是一尊巨型白色檀木雕像,用几根细绳灵巧地操纵,佛像就如同水上木偶般左右移动。据传道行大师可能是水上木偶的创始人。
柴社(Thac Xa)附近的村庄风景如画,不仅柴山寺声名远播,还有比柴山寺更加著名的寺院——西方寺(Chua Tay Phuong)。西方寺原名崇福寺,位于西方村,后更名为西方寺。寺庙建于1794年,是西山朝时期的建筑代表作——一座仿中国式的寺庙。西方寺建在西方山的半山腰上,以供奉制作精致的73座木雕漆器神像而闻名于世。雕像分别讲述着佛教的经典故事,73座木雕拥有73种表情。从山脚登上389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门,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越南人称为三宝(Tam Bao)。西方寺的木制雕像被认为是越南18世纪雕刻艺术的极品。当然雕得如何还要行家里手亲自过目,我们也就是看个热闹,起起哄罢了!山门外有一株千年巨型老榕,根暴数米,枝繁叶茂,老当益壮,堪称神器。
离河内近一点(30公里)的成道寺(Dao Pagoda),建于13世纪,寺庙周围风景绝佳,虽然来的路途有些艰难,但还是很有必要看看这里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以及肉身包裹在漆器内的亲哥儿俩——武克明(Vu Khac Minh)大师和武克长(Vu Khach Truong)大师的雕像。
“西游记”中最为重要的寺庙是香迹山中的香迹寺。
香迹山(Huong Tich Son)又称香山,香迹寺(Chua Huong Thich)也就随之被称为香山寺,位于河内西南65公里的美德(My Due)县境内。香山与北京西郊的香山虽然同名同姓,内容则有巨大差别。北京的香山虽然也有古刹寺庙,现如今大都香火不旺,而越南的香山则拥有一系列香火极旺的寺院,最大最著名的香山寺在每年春节前后长达数月的庙会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八乡十六村、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不包括从河内或其他城市专程赶来的香客游人,再加上大量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国观众,人数更加可观。
北京的香山目前主要是全民健身的活动基地,每日冲顶鬼见愁就是为了活动活动筋骨。越南的香山不然,其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风景宜人,走水路最佳,游船悠闲地穿行于青翠宁静的稻田之中,远处起伏的石灰岩山上似明似暗闪现着被巨大的芭蕉叶掩盖的佛塔和寺院。即使登顶也不会费多大劲儿,越南的香山大约50米高。
北京的香山位于京城近郊,坐公交车没多久,腿脚好点儿的大爷大妈一天打俩来回没问题。越南的香山离河内市区可就远了去了,越南境内70公里左右的路程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得计划完备,闹不合适就可能景儿没瞧上还得耽搁不少时间。
图7-4 老背包队员称香迹山、香迹寺为“越南最美丽的地方”
香迹山、香迹寺确实挺牛的——当地人以及那些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背包队员称此地为“越南最美丽的地方”。
香迹寺建在一个宽敞的溶洞内,入口处毫不隐讳地用汉字苍劲有力地佐证了民间广泛的赞誉——“天南第一胜景”。香迹山周围的山水与广西桂林地区十分接近,只是山下的银河(Song Yen)没有漓江宽阔秀美,虽然都是石灰岩地貌,虽然都是嶙峋而怪模怪样,但是香迹山附近的石灰岩山比起阳朔的奇峰耸立要小好几号,这也难怪,越南好像什么都小。
图7-5 香迹寺建在一个宽敞的溶洞内,被誉为“天南第一胜景”
人小总比小人强过百倍,根据亲身体验,凡个人者必当自私而胆小。自私仅限于权财,胆小则识情势而变。与己利佳,皆可巧取豪夺,更长于锦上添花;遇风起浪急,胆若鼠丸,筑高墙以避危亲。由此小人大约在乱势中或可得利,或可自保。小人之心如同惯偷之手,不招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乱。小人尚不知其为失于君行,君子亦不耻于腌臜,君子小人因而经常携手并肩,相安有事。人小比之小人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小人物和大人物一样,除了包含小人和君子外,更多的是既非小人又非君子的普通人。
中国如此,越南如此,世界都如此。
当然越南也有大的,比如口气。
香迹寺被越南书籍称为“亚洲第一溶洞寺庙”。“第一”的称谓如何得来还没来得及考证,但香迹山确有峰峦、岩洞和溪流,有古塔、宗祠和寺庙;香迹山树木郁葱,梅树成林,稻谷悠悠;其周围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众多的溶洞幽静奇妙。难道如此等等就可夺冠吗?是否第一还得世界人民说了算。
山间解冤寺(Giai Can Chua),到此一游据说心灵会受到洗礼。有人说从寺门出来立刻会感到神清气爽,哀愁仿佛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到香迹山确有了这种心情,但到解冤寺后我却没增加更多。来香迹山不入香迹寺属于误事,以后无论如何也就香(想)不起来了!1767~1782年间,郑王郑松(Lord Trinh Sam)将这座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寺庙喻为“国之重寺”。据越南人说,观音菩萨是在香迹山将自己化为女身的。越南人还说,香迹寺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而史料记载,寺庙是在公元1575年才开始修建,庙中的石刻碑文显示,庙中最大的观世音石头塑像在1793年落成。原来是青铜铸像,在西山(Tay Son)起义期间’义军将青铜塑像抬走并熔制成炮弹发射了。所以2000年间的历史是越南群众的“大话香迹寺”史。
香迹山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是香迹庙会。
越南旅游总局这样介绍香迹庙会的空前胜景:“香庙会是越南最长久的盛会,盛会期间有成千上万的人进香,游客到此瞻仰美丽的风景和地下溶洞并在香山内分散的寺庙求神灵保佑幸运、安康和幸福。”
这一时期前往香迹山可以大饱眼福,越南广大人民群众坐上由女船工熟练地用两脚上下翻飞、乱蹬乱踹的小木船争相涌向山脚下的小码头,人声鼎沸,拥挤不堪。船上香客高声呼喊着“阿弥陀佛”,还没到岸边诵佛之声已是此起彼伏。平日里香迹寺内常年燃烧的香烟已经非常浓重,到了庙会期间,云集的香客把小庙们弄得像着了大火似的,蓝烟滚滚。商贩也比平时多了好几倍,手工的蚕丝、木器、贝雕、刺绣等等全都是现场制作,现场销售。当然少不了越南小吃粉骚包”(牛肉炒粉)即解馋又果腹,当然中意啦!
当地越南朋友介绍,香迹山最好在下小雨的时候去,又诗意又凉快。否则顶着大太阳坐小船,还没见到观音的面儿就被烤熟了。其实庙会期间基本上正值越南的“梅雨”时期,天天阴阴忽忽,细雨不断,想找大晴天还难呢。
从去巴维开始,每到周末就再也闲不住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寺院和风景区,我们“西路军”继续西游。下面要去的是位于河内西北部太原市附近的三岛山(Nui Tam Dao)。
越南海岸线悠长,天气炎热,到了酷暑难当的盛夏,自然会选择大海和沙滩避暑。如果在越南过夏天,最难熬的是晚上。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睡觉,躺在床上就像躺在桑拿浴室,汗水浸泡着全身,加之频频袭扰的蚊子,令人孤枕难眠。若不去海边,能够让人在这样的天气里不用空调就能睡着的地方并不多,南方的大叻,北部的沙巴,中西部的三岛,被认为是越南内陆的三大避暑胜地,巧合的是这三个地区据说都是当年法国人发现的。估计当年法国人在越南也被热得够呛,当地盛产的花头小蚊子决不会因为法国佬满身带毛而放松工作。因此那些个凉快点儿的地界儿都修了很多消暑度假的法国别墅。
三岛当然也不例外,不知建于何时的破旧的法式教堂被绿树围了个严实,浓雾将屋顶上端的十字架搞得忽隐忽现。从教堂大门里突然蹿出的大灰狗冲着我们目不转睛后摇摇尾巴、迈着四方步又溜了回去。大灰狗可能不知道,它从屋中冲出来的一刹那,我们都被吓得呆若木鸡。它如果面露一丝不友好的表情并稍微再向前走一步,我坚信自己一定会勇敢地抱头鼠窜:设想一下,在一个伸手看不清五指的大雾中,面前突然出现一条身披雾色的大灰狗,毫无表情的狗眼盯着你猛看,谁能不虚啊?
二岛多雾,雾盖崇山;三岛多云,云掩绿岛;三岛多溪,涧瀑倥鸣。海拔1375米的天市峰,海拔1388米的石盘峰和海拔1591米的扶义峰常年被白云环绕,远看如同云海中的三个小岛,故此得名“三岛山”。三岛山景区距离河内大约90公里左右,山区长50公里,宽12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0~22℃。如果天气晴朗,从河内市区向西北远眺,三岛山隐约可见。由于自然环境原始,气候独特,山里经常被浓雾困锁。我们上山后就没有摆脱大雾,听当地人吹嘘“早上观云,中午观日”是三岛山最有名的美景,为方便观云者,山顶公主庙南面建了一座观云台,雾尽后登上峰顶,远村进舍、河流江水、田园风光一览无余。可是我们在山腰上的三岛镇一直等到下午,大雾也没散去,看来翘首河内的重任只能留着您来完成啦!
图7-6 三岛多雾雾盖崇山
再往西去,就到了莱州(Lai Chau)。
莱州省北部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伟大的祖国紧密相连。跨过边境就是云南省的红河自治州,因此始于河内的西游可以让我们直接打回老家去。莱州省西边与老挝接壤,从这里去老挝旅行与从国内的云南出发同样便利。
莱州省的大片土地被森林覆盖,包括傣族、芒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密林深处。然而前往莱州不仅仅为了看望越南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这里拥有一座在越南、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镇子——奠边府。
奠边府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在1954年7月20日越盟(Viet Minh)部队在这里取得大捷,歼灭法军16000余人,从而使法国军队被彻底打败了。指挥奠边府战役的武元甲将军(Vo Nguyen Giap)早先是一位中学老师,当年他把中国人习见习闻.的“口袋战”出神入化地运用到越南的大地上来对付法国人。现在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将军身体依然健康,精神矍铄。武老将军不仅经常在越南电视中露面,讲述和回忆战争是他的永恒话题,而且他还强调采取果断方式抵制腐败的必要性。他在越共十大开幕式上以“特别委员”的身份发表讲话,痛斥贪污腐化,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并在报纸上撰文写道:“一个隐瞒错误的党将走向失败;一个承认和明确错误的党,是勇敢的、强大的和坦诚的。”就在会议期间,党中央委员黄公桓,因受贿和违反“民主集中制”等被撤除谅山省委书记职务。可以看到,对于奠边府战役而言,中国军队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以韦国清将军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是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国产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以及中国的直接支援,法国佬焉能不败?中越军队在奠边府的芒清(Muong Thanh)峡谷形成合围,法军困在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6~8公里的峡谷中,双方连续激战57天,终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由于奠边府战役的胜利,这一地区声名鹊起。
图7-7 曾经指挥过奠边府战役将的武元甲将军
图7-8 陈赓大将像(左图)
图7-9 韦国清像(右图)
坐落于桑那河(Song Nave Rom)东岸的奠边府镇在废墟上逐步崛起,目前已经成为了以旅游为主的边境城市。奠边府仍然保留着战场遗迹,包括当时越盟的指挥所和法军的碉堡。奠边府军事博物馆展览着那时使用或缴获的武器、照片和遗物。烈士公墓在博物馆附近,据说还埋葬着在战斗中牺牲的中国同志。国内有许多介绍奠边府战役的回忆录,如果能够了解昔日的战况后再来奠边府参观可能更有意思,否则类似我国“红色旅游”的奠边府也许会让人兴趣索然。
从河内开始的“西游记”行将结束,如果还觉得不尽兴,可以到历史上的泰族名镇莱州去感受一下越南少数民族的生活起居。莱州省是越南人口最少的省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就30来人,而莱州省的面积比包括河内在内的整个红河三角洲地区整整大了30%,而红河三角洲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却超过了1000人。与河内稠密的人流相比,莱州显得空旷安静,因此珍贵的植物和动物也就多了起来。
忆往昔,庙宇之上往事如烟,山溪之间心路不倦。我总是忘记了“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古训,边看边想,搞得自己心累体乏,应该歇着了。
好啦,“西行漫记”到此结束,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