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Chapter 10 聚集了曾经飘零的智慧——秋盆河水说短长
在线阅读

图10-1 来的都是客(会安)

会安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会安浓郁的是中国情!

老街区在小镇南部,从秋盆河北岸的古宅向北都是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老屋。当地居民仍然居住其中,虽然很多已改成餐馆、商铺、酒吧。木门高坎,木檐巨匾,陈设装潢仍然掩不住浓浓的华风汉雨。

目前国内开发了许多古城民居景点,著名的“丽江古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当然还有“徽州民居”和“山西大院”,虽然别致精美,感觉却大不相同。建在异国他乡土地上的会安老街,使人感到愈发亲切,所有弥漫于雕梁画栋之间的乡情始终难以融化。由于身处异域,夹杂了异国元素的祖屋馆庙就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图10-2 会安小镇街景

对我而言,在秋盆河边随便找一间小咖啡店,品一杯清茗,让夕阳洒落秋盆东逝的春水中,让夕阳洒落在咖啡馆漆黑的对联里,让夕阳洒落在皱紧的眉头间,让夕阳洒落在摆渡少女柔柔地摇着双桨轻轻哼起的歌声里——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望穿春水,等着夕阳散尽,等着月上枝头,直到弯月落到了春水里——河水静静地向东流着,月亮静静地在水面飘着,浓情静静地在心中烧着。

忽然领悟到会安的真谛所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情聚集了曾经飘零的智慧,乡愁像永远驱不散的浮云,永久地落在了会安的头上。品着香茶就像是品着那浓浓的乡愁,品着东去的秋盆河水就像品着游子流不尽的眼泪。而那弯弯的月亮此时变成了我的眼睛,紧紧盯着远方——家的方向。愁如秋盆,愁如弯月。秋盆河据说是越南最短的河流之一,只有十几公里就汇入了大海,这短短的秋盆河又怎能寄托浪迹天涯的游子长长的思念呢?然而就是这短短的秋盆河浓缩了所有的异国乡情,流向很近很近的南中国海,流向很远很远的海的那边!1642887

图10-3 秋盆河

古老的会安原是古老占婆王国的贸易港口,又称为“大占海口”。占婆灭亡后,会安仍然作为港口起着极大的作用。那时,中国、日本、南洋的商船和商队经常在此进出。17世纪前后,这里与马六甲成为当时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那时来到会安的华人华侨落地生根,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华人聚集区。越南南方许多华人都是从会安迁去的。在南方遥远的富国岛曾经偶遇一位女士,自述原为会安华人,后嫁到西贡,为生计辗转到了富国。由此可见,许多越南华侨特别是南部的大都视会安为根据地,而会安同样以她古老的会馆,古老的关帝庙,古老的华人传统牵动着所有旅越华人的心。1642888

19世纪初,会安情况发生了巨变,长期的郑阮争霸战争给会安造成了巨大破坏,加之秋盆河口被大量淤泥阻塞,流动不畅,严重阻碍了海陆转运。因此位于汉江河口的岘港逐渐取代了会安。繁荣的港口从此衰败,喧闹的城市走向宁静。宁静之中开始重新寻找生存方式,闻名越南的会安灯笼随之应运而生了。

图10-4 现场制作(左图)

图10-5 巧手编出幸福来(右图)

今天的会安,新城古街中有许多灯笼店。灯笼制作精良,五颜六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直径可达1米多,最小也就5公分。灯笼的内部用檩条编制,外部用纸或绢包裹。

灯笼就在店铺中现场制作: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按照分工和工序分别席地而坐,编笼者多为男子,女人则主要负责裁减面料和粘接包裹。会安古街房子跨度很大,临街的做了铺面,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四周是主人居住的地方。灯笼挂满了整个店铺,天井也被灯笼占据——堆得像山一样。

灯笼在人们的巧手中发生了变异,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越来越多地具有了越南味儿。白色灯笼在中国只有在丧事中才会使用,而会安灯笼除了传统上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外,白色占据了很大比例。江边街头的许多饭馆酒吧全是“大白灯笼高高挂”!

平心而论,会安在灯笼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独具匠心,创意精巧,极富艺术想象力。比如一个普通的斗笠,中间挖个孔,用铁丝把灯口固定,挂起来效果极佳。竹制鸟笼,上部装灯就是吊灯,下部装灯就是台灯或者地灯。更不用说那些圆的、长的、方的、椭圆的会安灯了!

图10-6 越风之五:大白灯笼高高挂

其实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美妙的灯笼,而是那些盘腿而坐,悄然无语的灯笼制作者。走入其中,随便询问说不定哪位就是老板的女儿或是儿子,余者大多也是亲戚。早年的华人漂泊四海,靠着紧密的家族和亲情打天下,这是海外创业的重要经验。现在的会安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会安众多的会馆和宗祠对此作了极好的注解。1642889

在古城区域内坐落着福建会馆、潮州会馆、中华会馆、琼州会馆等诸多以祖籍或是地域形成的同乡商会组织。而陈氏宗祠、黎氏宗祠等家族祠堂同样反映了华人创业的艰辛与辉煌。

建于1773年的中华会馆位于古城南侧老街之中,由早年来此的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潮州人和客家人共同出资兴建,会馆虽然没有福建会馆和潮州会馆那么庞大华丽,但由于是各地华人的共同会馆,肩负的使命和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华文学校设于此馆。前些年中越关系异常,华语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学习中文的华人后代几乎完全消失了。近几年来,两国关系正常化,双边贸易不断增长,来越南公干或是到会安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华侨子女和越南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增加,中华会馆里的华语学校随之热闹起来。

参观会馆需要买票,可买通票,也可到达景点后单独购票。经高人指点,没购买任何门票,来到关帝庙门口,用汉语大声喧哗,所有评论和争论全都是扯淡,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庙内管理人员的注意。还真灵,听见动静后,庙内走出一位老者,用标准的潮州普通话问我们是哪里来的,获知是中国人后,热情请入,同来的纯正越南人也跟着享受了免票待遇。1642890

图10-7 在广肇会馆享受了免票待遇

会安的关帝庙建于1904年,距今已逾百年,由当地潮州人代为管理。寺庙是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国内南方的清代庙宇非常接近,只是略微增加了一点越南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巨大的关老爷雕像,关平、周仓分列两侧,殿门口是那匹著名的“赤兔马”。上香叩拜后,老者示意自行参观。大殿后院很大,还供奉着观音菩萨。关帝庙隔壁是会安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展出大量实物古迹,缅古怀旧是个好地方。

免票也有碰壁的时候,在“日本桥”——也叫“来远桥”本想依计而行,守桥人无动于衷,我们暗自嘀咕:“这人肯定不是华侨!”其实,不用上桥也可欣赏。小桥由日本人和中国人出资修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建筑风格是日本的风雨桥,后人将其命名为“日本桥”。桥的上部修了一个亭子,可避风雨,也能赏景。小桥和小亭子都是木质的,亭内为一小寺,供奉着镇压水怪保护平安的镇武北帝。稳坐桥头的猴雕和狗雕相传是古代日本吉祥物。这座建于17世纪初古色古香的“来远桥”目前已经成了会安古城的旅游象征,出现在许多明信片和宣传画上。

图10-8 来远桥是会安古城的名片,建筑风格是日本风雨桥

海滩离古街有10来公里,经过一垄垄灌水的稻田和一片片秋盆河水供给的鱼塘,穿过很长的一段林阴道就来到椰树掩映的会安海滨。

初来海边已是擦黑时分,海边人很少,涛声依旧,远处天海变得越来越模糊。蹲坐在湿冷的沙滩上,任涨潮的海水一阵阵漫过脚面,数着海上即将归航的海鸥,耳畔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在无人的海边,寂静的沙滩连绵,海浪拍打着海面,是否想起去年夏天……”当然还记得去年夏天,当然还记得故乡的夏天——海那边的夏天。历历的往事潮起潮落地涌动着思恋的泪花,泪眼朦胧。泪花和浪花都是咸的,分不清也不想去分清。1642891

图10-9 是否想起去年夏天

不知道会安的华人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在乡恋的时候坐在这里,守望着来自故乡的消息,等待着海鸥回巢,倦鸟归林。乡愁沦陷在会安,会安人名副其实成为了“大海守望者”,会安所有古筑汉宅也就变成了思念的寄托和催化剂。来的时候正是春节期间,这个时间使愁恋情绪变得更加凝重和浓郁,泪水也比往日轻率了许多。1642892

会安被水浸泡着,除了海水还有秋盆河水。

古城实际上是临河而建,传统建筑形式造成旧宅基本上都有前、后两个门。临水建筑就成了前边大门后边码头。私人码头上停满了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船。小船像是私家车,承担着家庭出行的重担。当然,捕鱼捉虾、采莲养鸭同样自得其乐。乘一叶扁舟,徜徉在秋盆河上,听着船女絮絮叨叨,一头雾水地相视而笑也是蛮有趣的。

事实上,秋盆河水经过会安城的一段非常脏,水面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人们很自然地站在自家小码头上,向河里倾倒剩菜剩饭和一切污秽的东西。这也没什么不习惯的,整个越南到处可见这样的镜头。在河边寻找小资情调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低头。

越南游历忠告:“小心地雷!”

有了那么接近的海,有了那么接近的河,会安人还不过瘾。在城市新区不少的酒店中还修建了游泳池。泳池一般建在大堂中,说是泳池其实也就是四五米大小的超级浴缸。池子不深,店家每天冲洗、换水、倒也干净,只是游泳和玩水的人并不是太多。店家恐怕是因为周围大海、河流的环境卫生实在难以恭维,又怕扫了客人们玩水的兴致,想出了这个既美化大堂环境又能让客人满意的一举两得的主意。酒店的广告除了房间、价格、饮食、服务等,有无泳池也成了重要的部分。拥有这种超级大浴缸的必然大书特书,没有的就显得羞涩难当了。旅游旅游,不游白不游!1642893

乍一看,会安是那么让人熟悉,细细端详却又有许多陌生。

就说街头裁缝店吧,几乎所有店铺都是前店后厂,裁缝或者服装设计师坐店服务。四周是书架模样的陈列架,花花绿绿的布匹面料横躺在里面。这样的放置形式既不是中国风格,也不是越南风格,会安曾经是占婆王国土地,受到了占婆人乃至更远印度人的影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看到了许多“帕斯米纳”围巾和“纱丽”店如此布置。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经营的服装店里大都也这样装扮。

图10-10 越南商经之九:前店后厂会安裁缝店

此类风格在越南的传播轨迹大致如此:印度服装店风格和形式通过占婆人文化传至会安华人,会安华人将此种风格发扬并影响整个越南。南方受的影响更大,在西贡可以看到很多与会安如出一辙的裁缝店。

会安裁缝店销售已经做好的成衣,更多是量体裁衣,现场制作。无论是中式服装、越南民族服装、西服、礼服,甚至奇装异服只要拿出图片样子一律来者不拒。

老外们玩得好,在与裁缝深入讨论后,一件件改进的越式或中式服装或使用当地布料缝制的新潮服装纷纷出炉,穿上后非常舒服。原因是所有的服装都是经过自己挑选面料,裁缝仔细测量和精心缝制的。由于是量体裁衣,加之有些款式是自己与裁缝进行改进或变异的,在会安买的衣服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做衣服时间不长,一两天就可以取,绝不耽误事。

因此,逛逛会安裁缝店比其他购物游有意思得多。

会安是一个适于多停留些时间的小镇。

安静又不失情调,古老又不失时尚。西式酒吧、餐厅自不必说了,有那么多西方人在此一住就是数月,得让他们有饭吃呀!现在中式酒吧和中式餐馆也多了起来。河内、顺化的越南饭如果让人肠胃翻动,酸水四流的话,在会安吃上地道的中餐或是改良的中式越餐都是十分惬意和容易的事情。在这里,大可不必为肚子着急,怎么吃都顺流。因此会安必定成为旅游加油站-加注精神,加注食品,加注情绪,当然也加注继续前进的信心。1642894

图10-11 在会安能吃上地道的中餐,只道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有一种感觉——我称之为“会安心情”。

这种感觉让我久久不愿离开这座古老而又孤零零的小镇,无论是艾芜先生的《南行记》还是冰心老人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抑或是大诗人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愁吟,都无法说清会安半壁苍苔、玉笛折柳的故园情。无论是什么原因带来的迁徙和远行,无论是义无反顾还是无可奈何,无论是哽咽垂泣还是荡气回肠,会安终于让我明白了: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由此不得不感谢会安,因为思念本来就是旅行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因为思念而远行的,然而哪有远行而不思念的呢?1642895

“晴寒雨凄,浪打白云低,愁水望尽长安梦。莫道去国便容易,堪愁事,散入清风落‘高楼’,闻酒常相忆。常相忆,鬓毛如雪,漫潮沾衣。”

这几句是写给会安的,也是写给自己的。

会安的砖砖瓦瓦浓郁了旅人驱之不散的乡情,没有了浓厚的乡愁,又怎么能有会安的浓情呢?

');" class="a2">收藏

忽然领悟到会安的真谛所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情聚集了曾经飘零的智慧,乡情像永远驱不散的浮云,永久地落在了会安的头上。秋盆河据说是越南最短的河流之一,只有十几公里就汇入了大海,这短短的秋盆河又怎能寄托浪迹天涯游子长长的思念呢?然而就是这短短的秋盆河浓缩了所有的异国乡情,流向很近很近的南中国海,流向很远很远的海的那边!

会安实际只是一个华埠小镇。

对于我所制定的纵贯越南的旅行,会安(Hoi An)刚好位于中间,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能得到休息,对中国人来说,会安是不错的客栈。如果旅行从河内出发,在会安驻留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在落后的邻国受到排斥和冷落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松弛和抚慰。此时,会安正好就在面前。就像马拉松比赛途中的饮水站,会安为我们补充了水分,补充了精神,补充了体力,补充了信心。1642884

小镇并不在一号公路旁,进入镇里需要从一个很不起眼的路口、走很长一段很不起眼的小路方能到达。然而,仿佛在翻过海云岭的时候就嗅到了她的体香,仿佛惊涛拍岸的海浪卷起的不是粒粒白沙,而是她那花白的长发;仿佛不需要任何路牌的引领,就像到巷口邻家串门一样熟悉而自然地走进她的怀抱。1642885

一瞬间我的眼睛模糊了,身体几乎瘫倒,旅途中所有的艰辛和委屈像潮水般汹涌,离家的忧伤和牵挂一齐浮上心头。望着顺流而下的秋盆河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伤让人无法自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如此不安和思绪万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会安成为了中国人在越南旅行的精神客栈?到底又是什么原因让会安这个人口不到10万人的安静小镇如此灵动和寄情呢?

昔日的会安曾经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和东西方交汇点。

在17、18世纪阮氏政权统治时期,这里被西方人称为法伊弗(Fai fo)。而更早的占婆王国时期,会安就成为了海港,当时名为大占(Dai Chien)。16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了会安,然后是日本人、丹麦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真正让会安繁荣起来,并使其成为越南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使其成为今天不朽的历史展品的却是中国人。1642886

早年中国移民造就了这里,造就了会安老城的全部,造就了会安古城所有创意和灵感,造就了在异国他乡的情结和精神福祉。虽然现在小镇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作用,岘港早已取代了其航运和海港的重要地位;虽然现在小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和恬美,在窄小街道上穿行的西方游客甚至比当地居民还要多;虽然现在小镇已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几代生活在这里的华人后嗣说英语也比其祖辈使用越语要好很多,可我依然还会为猝不及防的“你好!”生出许多欣喜。

图10-1 来的都是客(会安)

会安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会安浓郁的是中国情!

老街区在小镇南部,从秋盆河北岸的古宅向北都是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老屋。当地居民仍然居住其中,虽然很多已改成餐馆、商铺、酒吧。木门高坎,木檐巨匾,陈设装潢仍然掩不住浓浓的华风汉雨。

目前国内开发了许多古城民居景点,著名的“丽江古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当然还有“徽州民居”和“山西大院”,虽然别致精美,感觉却大不相同。建在异国他乡土地上的会安老街,使人感到愈发亲切,所有弥漫于雕梁画栋之间的乡情始终难以融化。由于身处异域,夹杂了异国元素的祖屋馆庙就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图10-2 会安小镇街景

对我而言,在秋盆河边随便找一间小咖啡店,品一杯清茗,让夕阳洒落秋盆东逝的春水中,让夕阳洒落在咖啡馆漆黑的对联里,让夕阳洒落在皱紧的眉头间,让夕阳洒落在摆渡少女柔柔地摇着双桨轻轻哼起的歌声里——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望穿春水,等着夕阳散尽,等着月上枝头,直到弯月落到了春水里——河水静静地向东流着,月亮静静地在水面飘着,浓情静静地在心中烧着。

忽然领悟到会安的真谛所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情聚集了曾经飘零的智慧,乡愁像永远驱不散的浮云,永久地落在了会安的头上。品着香茶就像是品着那浓浓的乡愁,品着东去的秋盆河水就像品着游子流不尽的眼泪。而那弯弯的月亮此时变成了我的眼睛,紧紧盯着远方——家的方向。愁如秋盆,愁如弯月。秋盆河据说是越南最短的河流之一,只有十几公里就汇入了大海,这短短的秋盆河又怎能寄托浪迹天涯的游子长长的思念呢?然而就是这短短的秋盆河浓缩了所有的异国乡情,流向很近很近的南中国海,流向很远很远的海的那边!1642887

图10-3 秋盆河

古老的会安原是古老占婆王国的贸易港口,又称为“大占海口”。占婆灭亡后,会安仍然作为港口起着极大的作用。那时,中国、日本、南洋的商船和商队经常在此进出。17世纪前后,这里与马六甲成为当时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那时来到会安的华人华侨落地生根,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华人聚集区。越南南方许多华人都是从会安迁去的。在南方遥远的富国岛曾经偶遇一位女士,自述原为会安华人,后嫁到西贡,为生计辗转到了富国。由此可见,许多越南华侨特别是南部的大都视会安为根据地,而会安同样以她古老的会馆,古老的关帝庙,古老的华人传统牵动着所有旅越华人的心。1642888

19世纪初,会安情况发生了巨变,长期的郑阮争霸战争给会安造成了巨大破坏,加之秋盆河口被大量淤泥阻塞,流动不畅,严重阻碍了海陆转运。因此位于汉江河口的岘港逐渐取代了会安。繁荣的港口从此衰败,喧闹的城市走向宁静。宁静之中开始重新寻找生存方式,闻名越南的会安灯笼随之应运而生了。

图10-4 现场制作(左图)

图10-5 巧手编出幸福来(右图)

今天的会安,新城古街中有许多灯笼店。灯笼制作精良,五颜六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直径可达1米多,最小也就5公分。灯笼的内部用檩条编制,外部用纸或绢包裹。

灯笼就在店铺中现场制作: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按照分工和工序分别席地而坐,编笼者多为男子,女人则主要负责裁减面料和粘接包裹。会安古街房子跨度很大,临街的做了铺面,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四周是主人居住的地方。灯笼挂满了整个店铺,天井也被灯笼占据——堆得像山一样。

灯笼在人们的巧手中发生了变异,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越来越多地具有了越南味儿。白色灯笼在中国只有在丧事中才会使用,而会安灯笼除了传统上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外,白色占据了很大比例。江边街头的许多饭馆酒吧全是“大白灯笼高高挂”!

平心而论,会安在灯笼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独具匠心,创意精巧,极富艺术想象力。比如一个普通的斗笠,中间挖个孔,用铁丝把灯口固定,挂起来效果极佳。竹制鸟笼,上部装灯就是吊灯,下部装灯就是台灯或者地灯。更不用说那些圆的、长的、方的、椭圆的会安灯了!

图10-6 越风之五:大白灯笼高高挂

其实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美妙的灯笼,而是那些盘腿而坐,悄然无语的灯笼制作者。走入其中,随便询问说不定哪位就是老板的女儿或是儿子,余者大多也是亲戚。早年的华人漂泊四海,靠着紧密的家族和亲情打天下,这是海外创业的重要经验。现在的会安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会安众多的会馆和宗祠对此作了极好的注解。1642889

在古城区域内坐落着福建会馆、潮州会馆、中华会馆、琼州会馆等诸多以祖籍或是地域形成的同乡商会组织。而陈氏宗祠、黎氏宗祠等家族祠堂同样反映了华人创业的艰辛与辉煌。

建于1773年的中华会馆位于古城南侧老街之中,由早年来此的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潮州人和客家人共同出资兴建,会馆虽然没有福建会馆和潮州会馆那么庞大华丽,但由于是各地华人的共同会馆,肩负的使命和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华文学校设于此馆。前些年中越关系异常,华语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学习中文的华人后代几乎完全消失了。近几年来,两国关系正常化,双边贸易不断增长,来越南公干或是到会安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华侨子女和越南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增加,中华会馆里的华语学校随之热闹起来。

参观会馆需要买票,可买通票,也可到达景点后单独购票。经高人指点,没购买任何门票,来到关帝庙门口,用汉语大声喧哗,所有评论和争论全都是扯淡,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庙内管理人员的注意。还真灵,听见动静后,庙内走出一位老者,用标准的潮州普通话问我们是哪里来的,获知是中国人后,热情请入,同来的纯正越南人也跟着享受了免票待遇。1642890

图10-7 在广肇会馆享受了免票待遇

会安的关帝庙建于1904年,距今已逾百年,由当地潮州人代为管理。寺庙是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国内南方的清代庙宇非常接近,只是略微增加了一点越南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巨大的关老爷雕像,关平、周仓分列两侧,殿门口是那匹著名的“赤兔马”。上香叩拜后,老者示意自行参观。大殿后院很大,还供奉着观音菩萨。关帝庙隔壁是会安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展出大量实物古迹,缅古怀旧是个好地方。

免票也有碰壁的时候,在“日本桥”——也叫“来远桥”本想依计而行,守桥人无动于衷,我们暗自嘀咕:“这人肯定不是华侨!”其实,不用上桥也可欣赏。小桥由日本人和中国人出资修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建筑风格是日本的风雨桥,后人将其命名为“日本桥”。桥的上部修了一个亭子,可避风雨,也能赏景。小桥和小亭子都是木质的,亭内为一小寺,供奉着镇压水怪保护平安的镇武北帝。稳坐桥头的猴雕和狗雕相传是古代日本吉祥物。这座建于17世纪初古色古香的“来远桥”目前已经成了会安古城的旅游象征,出现在许多明信片和宣传画上。

图10-8 来远桥是会安古城的名片,建筑风格是日本风雨桥

海滩离古街有10来公里,经过一垄垄灌水的稻田和一片片秋盆河水供给的鱼塘,穿过很长的一段林阴道就来到椰树掩映的会安海滨。

初来海边已是擦黑时分,海边人很少,涛声依旧,远处天海变得越来越模糊。蹲坐在湿冷的沙滩上,任涨潮的海水一阵阵漫过脚面,数着海上即将归航的海鸥,耳畔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在无人的海边,寂静的沙滩连绵,海浪拍打着海面,是否想起去年夏天……”当然还记得去年夏天,当然还记得故乡的夏天——海那边的夏天。历历的往事潮起潮落地涌动着思恋的泪花,泪眼朦胧。泪花和浪花都是咸的,分不清也不想去分清。1642891

图10-9 是否想起去年夏天

不知道会安的华人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在乡恋的时候坐在这里,守望着来自故乡的消息,等待着海鸥回巢,倦鸟归林。乡愁沦陷在会安,会安人名副其实成为了“大海守望者”,会安所有古筑汉宅也就变成了思念的寄托和催化剂。来的时候正是春节期间,这个时间使愁恋情绪变得更加凝重和浓郁,泪水也比往日轻率了许多。1642892

会安被水浸泡着,除了海水还有秋盆河水。

古城实际上是临河而建,传统建筑形式造成旧宅基本上都有前、后两个门。临水建筑就成了前边大门后边码头。私人码头上停满了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船。小船像是私家车,承担着家庭出行的重担。当然,捕鱼捉虾、采莲养鸭同样自得其乐。乘一叶扁舟,徜徉在秋盆河上,听着船女絮絮叨叨,一头雾水地相视而笑也是蛮有趣的。

事实上,秋盆河水经过会安城的一段非常脏,水面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人们很自然地站在自家小码头上,向河里倾倒剩菜剩饭和一切污秽的东西。这也没什么不习惯的,整个越南到处可见这样的镜头。在河边寻找小资情调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低头。

越南游历忠告:“小心地雷!”

有了那么接近的海,有了那么接近的河,会安人还不过瘾。在城市新区不少的酒店中还修建了游泳池。泳池一般建在大堂中,说是泳池其实也就是四五米大小的超级浴缸。池子不深,店家每天冲洗、换水、倒也干净,只是游泳和玩水的人并不是太多。店家恐怕是因为周围大海、河流的环境卫生实在难以恭维,又怕扫了客人们玩水的兴致,想出了这个既美化大堂环境又能让客人满意的一举两得的主意。酒店的广告除了房间、价格、饮食、服务等,有无泳池也成了重要的部分。拥有这种超级大浴缸的必然大书特书,没有的就显得羞涩难当了。旅游旅游,不游白不游!1642893

乍一看,会安是那么让人熟悉,细细端详却又有许多陌生。

就说街头裁缝店吧,几乎所有店铺都是前店后厂,裁缝或者服装设计师坐店服务。四周是书架模样的陈列架,花花绿绿的布匹面料横躺在里面。这样的放置形式既不是中国风格,也不是越南风格,会安曾经是占婆王国土地,受到了占婆人乃至更远印度人的影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看到了许多“帕斯米纳”围巾和“纱丽”店如此布置。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经营的服装店里大都也这样装扮。

图10-10 越南商经之九:前店后厂会安裁缝店

此类风格在越南的传播轨迹大致如此:印度服装店风格和形式通过占婆人文化传至会安华人,会安华人将此种风格发扬并影响整个越南。南方受的影响更大,在西贡可以看到很多与会安如出一辙的裁缝店。

会安裁缝店销售已经做好的成衣,更多是量体裁衣,现场制作。无论是中式服装、越南民族服装、西服、礼服,甚至奇装异服只要拿出图片样子一律来者不拒。

老外们玩得好,在与裁缝深入讨论后,一件件改进的越式或中式服装或使用当地布料缝制的新潮服装纷纷出炉,穿上后非常舒服。原因是所有的服装都是经过自己挑选面料,裁缝仔细测量和精心缝制的。由于是量体裁衣,加之有些款式是自己与裁缝进行改进或变异的,在会安买的衣服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做衣服时间不长,一两天就可以取,绝不耽误事。

因此,逛逛会安裁缝店比其他购物游有意思得多。

会安是一个适于多停留些时间的小镇。

安静又不失情调,古老又不失时尚。西式酒吧、餐厅自不必说了,有那么多西方人在此一住就是数月,得让他们有饭吃呀!现在中式酒吧和中式餐馆也多了起来。河内、顺化的越南饭如果让人肠胃翻动,酸水四流的话,在会安吃上地道的中餐或是改良的中式越餐都是十分惬意和容易的事情。在这里,大可不必为肚子着急,怎么吃都顺流。因此会安必定成为旅游加油站-加注精神,加注食品,加注情绪,当然也加注继续前进的信心。1642894

图10-11 在会安能吃上地道的中餐,只道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有一种感觉——我称之为“会安心情”。

这种感觉让我久久不愿离开这座古老而又孤零零的小镇,无论是艾芜先生的《南行记》还是冰心老人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抑或是大诗人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愁吟,都无法说清会安半壁苍苔、玉笛折柳的故园情。无论是什么原因带来的迁徙和远行,无论是义无反顾还是无可奈何,无论是哽咽垂泣还是荡气回肠,会安终于让我明白了: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由此不得不感谢会安,因为思念本来就是旅行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因为思念而远行的,然而哪有远行而不思念的呢?1642895

“晴寒雨凄,浪打白云低,愁水望尽长安梦。莫道去国便容易,堪愁事,散入清风落‘高楼’,闻酒常相忆。常相忆,鬓毛如雪,漫潮沾衣。”

这几句是写给会安的,也是写给自己的。

会安的砖砖瓦瓦浓郁了旅人驱之不散的乡情,没有了浓厚的乡愁,又怎么能有会安的浓情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