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5-1 也学赶海人注重参与
我不是博士,所以对于越南文化这一宏大的命题心存忌惮。赶海人注重参与,寥寥几枚,重在纪念。
游历途中最先闯入视线的一定是建筑。
越南的建筑形式大体分为三种,中式、法式、中法式,就是没有越式。
自古以来,越南受中国影响之深是每一个到过越南的中国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当然越南人自己不太愿意承认,您想呢,谁愿意让自己的物件跟别人扯上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一扯就是几千年,还把祖先都搭上了。
越南最古老的建筑遗迹是河内附近的古螺城(Co Loa),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螺城是螺旋式的独特团城建筑,建筑形式颇具中国特色。李朝以后越南的建筑融入了新的要素,形成中国建筑传统形式特点与浓郁的佛教色彩相结合的新风格。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有琼林塔(Quyah Lam)和报天塔(Bao Thien)。到了13~15世纪建筑风格趋于坚固稳重,和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和谐均衡。位于清化省的石城始建于胡朝,保留比较完好的建筑群颇具代表性。16~19世纪,越南建筑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创意,风水概念被更加广泛地引用到建筑设计中。这一时期风格的最大变化来源于西方人。
法国人来了,源于西方欧式风格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理念登陆伊始就显出强大的力量,被全面接受和融合。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建筑群也是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就是顺化皇宫、皇陵。虽然来自于中国,主要是北京紫禁城的风格几乎被微缩复制,但细节上却更多地融入法国建筑特点,使之成为崭新的“中法风格”。
对顺化的皇家建筑进行归纳总结:远看城墙似中国,近看城墙像法国,要让城墙掉个个儿,上头像法国,下头像中国。顺化皇陵从轮廓上具有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的显著烙印,顺应自然,依山而建,顺水而修,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而建筑中又非常注重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的防卫能力。皇宫外部的法国多邦(Vanban)式防卫体系的设计及其与香江、御屏山的完美结合就是很好的证明。据说顺化的地理正好符合青龙和白虎的意境,是龙脉的自然流动。根据风水先生的理论,置业安家、坟地、陵墓必须选择龙脉。龙脉是大藏气脉,顺应龙脉则五行调
图25-2 法式建筑
20世纪开始,越南的建筑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以法国风格为代表的西方建筑越来越多,传统的中式建筑开始走下坡路。西方的建筑除了教堂、别墅,许多大型建筑也相继诞生。例如河内和西贡的中心邮局、市政歌剧院以及古老的酒店。在一些旅游区,西方建筑形式颇具规模,大叻城和沙巴镇是法国色彩最为浓烈的市镇,漫步其中像徜徉于法国南部的山间小城,味道好极了!
此外,占婆和高棉风格对越南,特别是对越南中南部有着巨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著名的“美山遗迹”。事实上,中部往南古占婆塔就频繁出现在视线中,印度风格的红砖建筑清晳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占婆人的土地。会安古建筑群则完全是中国式的,古镇保存得挺好,建筑大约有百年左右历史。基本上以清代南方住宅形式为主,更接近于广州老屋的风格,难得的是华人后代们目前仍然在里面居住,平静的生产生活使古建充满了人气和生气,这也是越南独领风骚的建筑群落。
图25-3 越柬边界高棉棚
农村和海边的茅草屋形态各异,北方地区虽然也是茅草盖顶但相对坚固,面积也大,南方的渔民对居住条件不太讲究,简陋的茅屋更像草棚子,越柬边境附近的草棚子搭得有些变化,受柬埔寨影响更大些,称为“高棉棚”。
民间艺术是了解风土人情的有效途径。
北宁木刻是越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位于郑良胡村(Tranh Lang Ho)或称胡村(Ho Village)是木刻画的中心。胡村木刻产生于11世纪的李朝,开始是黑白的,到了15世纪以后改成彩色。木刻画的内容非常广泛,上刻天文,下画地理,从神到人,从人到物,大千世界,皆可刻画。有趣的是版画还展现了包括政府官员和当权者腐败、贪污的内容,让人忍俊不禁。
漆器是越南旅游商店中最容易让老外们掏钱的商品之一。据越南考古学家研究表明,在公元3~4世纪的古墓中就已经被发现。通过对出土漆器进行分析,越南制造漆器的技术和工艺堪称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图25-4 木刻艺术工作者
越南漆器分为两种,一种是釉子漆,另一种为磨石漆。釉子漆是由树脂和慕(Mu)油融合,品质更好的磨石漆则是混合了漆树和松树的树脂后制成。和釉子漆不同,磨石漆在画上图案后必须泡在水中人工打磨直到外表平滑光亮为止。制作漆器的原料除了树脂外,还需要其他多种原料使作品丰富起来,比如调制各种不同红色色度的辰砂,纯金粉和纯料粉是用来打造边框或涂染表层的,苯胺染料是调制绿色的主要颜料,水仙花的种子用以“制黄”,蛋壳碎片又是白色染料的最好来源,另外珍珠、某些软体动物和蜗牛则使漆器呈现蓝紫色的光泽。
上述只是越南漆器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艳丽颜色,而制作漆器最为重要的还是木板。木板必须异常平滑和干燥,容不得半点瑕疵。漆匠们制作的漆画、屏风、盒子、花瓶、托盘和各种大小不同的碗,水平堪称一流。
我甚至认为漆器之于越南就像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历史悠久、工艺深厚,而且拿得出手,顶有面子。重要的是价格也好,一只中型的漆器碗,光鲜亮丽,风格独特,做工精细,图案明快,售价越盾5万(约合人民币20~30元),拿回去摆在家里或者送给领导、朋友、情人和交警都管事儿,人家一准儿不知道这么好的物件只是越南大众工艺品。没来过越南的拿着这只碗还真不敢随便估价,说高说低都不合适,高了心里觉得不踏实,一个碗能贵哪儿去呀,低了又怕人笑话没文化少见识,受赠之人多半只能连声道谢,这就达到了送礼的最高境界:“礼轻人不知!”
刺绣是越南民间工艺的另一大特色。
事实上,越南的刺绣比我国的苏绣、湘绣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花色品种上都有较大差距,但是“越绣”自有取胜之道。当地人哪知道还有什么苏绣、湘绣,在他们心中“越绣”天下第一。“越绣”运用包装手段使产品品质和效果达到了产品本身根本无法达到的高度,在那样一种环境里,外国人很少有不心动的。
图25-5 银针下的灿烂世界
有一间专门针对游客和大款的“越绣”连锁店,名字好像叫“XO刺绣绢画店”(Diem Tham Quun),在越南各大旅游城市都有分号。对顺化那一家的印象最深,商店由展室、现场制作间、庭院茶座组成,装修极有风格,漂亮的导购领着客人们转悠,黄晕的灯光和考究的装饰让商品不知不觉身价百倍。
绣女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对绣品产生疑问的,看着“绣姥姥”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不自觉放了一百个心,似乎满头的银丝可以证明一切:还不就范,正在飞针走线、风姿卓越的美丽绣女不经意朝你娇嗔地扫上一眼,徐风微灯,红颜靓绣,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了自己的钱包。绣店给客人制造了一种无声的促销环境,客人无话,导购小姐自始至终不会多嘴,然而那种清纯脱俗、曲高人静的氛围催人“吐血”,就算意志再坚定的人也难把持。
“越绣”广泛地运用在服装饰品上,摆放搭配之巧妙令人顿开茅塞。河内还剑湖附近有一家小小的刺绣店,白色的纱巾上绣了一朵粉色的荷花,纱巾随意地挂在凉衣杆一样的竹架上,风舞得绣纱轻轻摆动,就像柳梢下俏生生的少女,飘逸轻灵,柔情似水。不用商量,20美元买回家,让它在中国的大地上继续飘舞。
“越绣”的风采应了一句中国的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说越南刺绣的卖点来自于绣女,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越南女人普遍身材娇小,眉清目秀却是不争的事实,来自于长衫的诱惑恐非戏言。
越南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旗袍式样的长衫,称为“袄黛”。祅黛贴身裁剪,曲线玲珑,高领俏丽,衫长过膝,开衩至腰,内衬长裤。18世纪以前越南没有这样的衣服,那时候女人身着长裙,开衩绝不可能高及腰部。
1744年,阮氏统治越南南方部分地区时,诏令参考中国服饰重新设计服装,此后阮朝明命皇帝(Minh Mang)又下令越南境内所有妇女必须穿着长裤。现在越南妇女依然保持穿长裤的习惯,看来是诏命所致。除了部分在“外企”工作的“白骨精”外,穿裙子的现代妇女不多见。比较前卫的装束大多是吊带背心加牛仔裤,牛仔裤低腰至肚脐以下,吊带背心则使胸肌暴显。
1930年,越南一个主张和追求政治自由及文化改革的社会团体——自立文团(Tuc Luc Van Doan)横空出世,此团体汇聚了大量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参与自立文团活动的设计师将多种的颜色和设计理念应用到越南妇女的服饰上,包括露肩的款式。经过逐步的改良和修饰后,服装设计不断地被接受并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1975年,越南统一,“袄黛”在一段时间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恢复。目前这种很像中国旗袍也有几分类似印度纱丽的越南妇女传统服装被当地人称为“国服”。高中女生的校服一水白色,大学生为蓝色,猩红色表示已婚或者在职,最为鲜亮、花色最多、选料精良的多为中老年妇女。
“袄黛”的面料以丝绸或绢纱为主,柔软旖旎。一件面料上乘、做工精细、裁剪合体的高档袄黛大约需要人民币500元,其实人民币300元左右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普通一点的成衣几十元钱搞定。
南方天气炎热,对袄黛进行了更为大胆的革新,过膝的长袍简化到腰部,穿在身上完全没有“袄黛”的风韵,袖子也从长袖剪为半袖,咋看咋像睡衣。不过越南妇女穿“睡衣”上街再普通不过了,各种长短不一,面料不同的专用睡服被越南妇女发展成了休闲装和晚礼服。晚饭后当地人习惯畅游车河,湖畔漫步,路边小酌,沐浴晚风,这时候可以看到许多身着“睡衣”的妇女。
图25-6 越南国服“袄黛”:长衫的诱惑(左图)
图25-7 男人的传统服饰(右图)
越南男人们至今没有什么传统服装,早年的男装也是长袍至膝,像印度风格的大衫,也像中国形式的长袍,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只在西宁高台教区看见过大量身穿传统服装的男人。
诗歌非同一般,不仅属于文学范畴同时还属于音乐范畴,而且好像更侧重于音乐。从古至今的所有艺术形式中,诗歌也许是越南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广、独领风骚的文学体裁。
越南的天气、地形、风景、人文都很入诗(Tho),特别是越南语更加适合吟诵。越南人朗诵诗词更接近于吟唱,情到深处,高转低婉,声情并茂,十分骇然。有人说中国人现在已经不会吟诗了,最多也就是朗诵。的确,由于语言的演变和进化,现在的汉语与古汉语之间有了很大的不同,以目前的读音想要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或者李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恐怕不伦不类。古代汉语对越南语言的影响颇深,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越南人仍然能似模似样、摇头晃脑,以最接近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派头吟读的主要原因。
《金云翘传》为六八体长篇叙事诗,共3254行,具有“越南史诗”的地位。
《金云翘传》(The tale of kieu),也称《玉翠翘传》,是越南人民最为熟悉的文学作品,据说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几乎每个人都能随口吟出几段。作品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当然也有中文译本。
越南人说《金云翘传》像是一本“越南的圣经”,举国上下,无论年龄、性别、居住地区和意识形态都在阅读,作品不仅诉说了越南的过去和现在,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作者阮攸(1765~1820年),诞生于河静省(Ha Tinh Province)的宜春县(Nghi Xuan),出身世家名门,家族中有不少当朝为官或博学名士,其父为黎朝宰相。阮攸生活在越南郑阮相争,内乱不休,民不聊生的时代。在阮福映建立阮朝之后的嘉隆年间,阮攸曾任知府,由于清廉无私,才干出众,在1806年被召到京城(顺化)升任阮朝勤政殿学士,自此平步青云,官至礼部参知。奉诏出使中国5年后,阮攸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回到越南,阮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是越南最负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金云翘传》用喃字诗体讲述了一个来自中国明朝时期的故事,人物被越南化。王员外之女翠翘才色双全,偶遇金秀才,两情相许。不料金家突遭巨变,奔丧前二人私订终身。不久,翠翘之父遭害入狱,翠翘先为人妾后沦落青楼,历尽磨难和屈辱。因得起义英雄徐壮士相救终脱苦海。在官军围剿之际,翠翘力劝徐壮士受安纳降,怎知却害了壮士,翠翘悔恨投湖,但寻短未成。结局比较圆满,翠翘终与初恋情人金秀才相见,此时金秀才已经入朝为官,二人相逢,终成眷属。
故事看起来挺老套,然而《金云翘传》的功绩绝不在情节上。在语言和文化上,在精神和思想上所达到的空前高度才是作品传世不朽的主要原因。作品运用了越南喃字形式进行创作,中国的故事用一种越南人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类似童谣的韵律和形式表现出来,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在《金云翘传》中的唐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被改写成“前后哪得见人影,去年桃花依旧笑春风”,《诗经》中的“彼蔷斯丰”被引用为“彼蔷斯丰何足异,红颜天妒,本亦寻常”。这种创作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越南人在阅读时把所有来自汉文化的精华迅速吸收并认为这些就是越南的本土诗句、越南的本土成语、越南的本土俗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越南的一部分。阮攸之能在于改写吸收之能,中国文化精髓被巧妙地、不留痕迹、不露声色地融进了喃字诗句中,中国的诗词手法和修辞被赋予了更多的越南本土文化,这也许是“拿来主义”流行越南最为精妙的巅峰之作。在精神和思想的高度上,越南社会中的罪恶、美德、丑陋、高尚、卑劣和阴谋都被诗人活灵活现地剖析,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才”和“命”,《金云翘传》给予了重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逆旅人生百岁中,命才两字巧相冲”,还有“有才何必倚才权,才字韵同灾字联”,等等。这种命运转回的才命之说对于现在的越南人仍然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事实上,很多现代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都能在《金云翘传》中找到根源和答案,《金云翘传》对越南文化思想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的贡献都是无法估量的。
图25-8 越风之十二:循迹旅行阅读《金云翘传》,命运转回的才命之说深入人心
越南游历忠告:学好“金云翘”,走遍越南都不怕!
越南的戏剧源远流长,保留下来并进一步得到发展的主要有嘲剧、
剧、改良剧和水上木偶剧。
图25-9 边吃边唱
嘲剧是在越南北方平原地区产生的,由原来的民间歌舞和宗教歌曲发展而来。由喃字小说改编的嘲剧剧本包括:《观音氏敬》、《刘平—杨礼》、《张园》、《师云》等剧目,至今久演不衰。
早年嘲剧主要在农村庙会和节庆上巡回演出,20世纪后,嘲剧进入城市并获得了在剧场舞台上演出的权利。与村庙草席的演出截然不同,嘲剧在市民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开始退化、变质、混杂。目前河内上演的嘲剧明显带有欧洲舞台剧的风格。从唱腔上来说,嘲剧与我国南方地区的地方戏有不少相似之处,由于对故事情节的生疏加之语言不通,外国旅游者欣赏起来有很大困难,因此看折子戏或者听几首著名曲段也就足够了,深入进去恐怕困难不小。
剧和嘲剧差不多,以前泛指一折“倍剧”(民间对
剧的俗称)或一折改良剧。自1950年开始,
剧专指“倍剧”。倍剧是由流行于越南中部地区的传统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的,受中国戏剧影响很大。13世纪元朝官军把当时的中国戏曲传到越南,创始人可能是当时被俘的元官李元吉。
剧在越南有三大流派,包括北
、中
和南
,其中中部
剧最具民间风格。在内容上,有古典
剧、宫廷
剧、幽默
剧和人文
剧(19世纪末),1930~1945年又出现了小说
剧。是否有
剧样板戏不得而知,至少现在
剧不再只为宫廷和达官贵人服务,不再只演王侯将相、牛鬼蛇神。在越南改革开放前出现了很多现代革命题材的
剧,主要反映广大工农兵的英雄事迹。不过现在到顺化,旅行社向游客们推荐和贩卖的却还是当年的宫廷
剧,是否可称为返璞归真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后,越南出现了一种民族歌剧,被称为“改良剧”。
图25-10 南越改良剧
改良剧是在越南南方的才子音乐“李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的形式就是常见的“表演唱”。起先改良剧内容都是传统题材,比较著名的有阮庭炤编写的《蓼云仙》等,到了1920~1930年间,随着“望古调”的兴起,改良剧迅速红遍南越。改良剧的主要唱腔由高文楼在1918年创作设计。此后,改良剧从南方传到北方,涌现出不少优秀艺人。
在1975年越南统一前后的一段时间,为避免怀柔情绪的扩散,消除靡靡之音的影响,改良剧被越共禁演禁唱。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改良剧得到新生。现在西贡的街头,每天早晨大喇叭里会定时播放改良剧,与河内的时事广播形成强烈对比。
水上木偶剧是越南古老的、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这种起源于稻米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广大越南人民特别是农民兄弟的喜爱。
图25-11 水上木偶剧
水上木偶剧源于李朝,发源地在越南河南省李仁县。有两种流派:竹竿操纵和绳操纵。一般来说,水上木偶剧的舞台长6米,宽4米,称为“水亭”,水亭上挂着横幅,上书“国中有圣”四个汉字。木偶在水上表演,布景和帷幕在水上竖起,演员也站在幕后水中操纵木偶。开演之前,穿着红兜肚的小丑率先出场,开场白:“小丑我本天上神,偷摘仙桃贬凡尘,天地风尘红颜多屯世事多端,问谁操劳人间事?”这哪是什么小丑呀,整个一个孙悟空!念毕退下,笙旗从水中冒出,水里同时跃出两排木偶,随后是小丑舞、摔跤、黄鼠狼捉鸡舞、蛇喷火、钓青蛙、斗水牛、四灵同舞、仙女群舞等。演出中配有民间音乐、灯光、烟火、火把等舞台效果,也就是声、光、电齐上,形成群偶乱舞之势,场面好不热闹。
越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乐器有德郎琴、独弦琴、科郎布寥等,有一种金钱云板比较有意思,是一种节奏打击乐器,在顺化的“夜游香江”中可以很好地见识此物。同中国一样,目前越南的民族音乐同样也在经历着推陈出新、与现代流行音乐抗争的境遇,只不过越南民族音乐家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大多数越南人即使是年轻的少男少女并不十分排斥本民族的传统。不间断地保持传统礼仪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越南人在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敬祖拜神等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严格的礼教,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融汇其间,民间文艺和传统文化从来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仍然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感觉比中国民乐的日子好过得多。
当前流行音乐对越南的影响自然是难以估量的,年轻人对韩、日、港、台商业音乐的追捧日盛,韩剧、韩歌、韩星的波及面巨大,南方地区尤甚。在西贡,流行歌星的唱法、台风和服饰早已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与亚太地区的猛烈“韩流”同步。
对于绘画艺术越南人民有着深厚的功底,在商业运作方面更是达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步。
图25-12 音乐无国界但有民情
河内、顺化和西贡的旅游纪念品卖场从来都不缺少画廊。画廊分为高、中、低三档,高级一点的装修考究,制作工艺精美,以西洋油画和越南风格的大型民族画为主,销售越南本土画家的作品,价格不菲:中档画廊是互动式开放环境,画匠(也可能是美院学生或者美术爱好者)坐店临摹,顾客要啥仿啥,画得好不好全凭一句话,无论凡·高、莫奈、毕加索,凡是够级别的都能带走,唬人足够了,这种画廊有意思,可以拿着小板凳在画师旁指指点点,添色加彩,价格适中:低端产品包括绢画、磨漆画、版画、木刻等民间画,价格很有人情味。
越南的民间画经常在过年和庙会时买来挂,又称为贡画或年画。著名的民间画有河内的鼓行画、北宁的东湖画、河西的金黄画和顺化的生村画。越南的木刻与国内的非常相似,主要的程序都是画、刻、印。所不同的是越南木刻在印版上有些差别,东湖版画每色用一块小印版,鼓行画是用大印版(与中国一样)手工描绘。
图25-13 画家的世界:价格很有人情味
我个人比较中意手绘书签,绢纸之上,寥寥几笔,椰林斗笠,小桥流水,庙宇花香,皓齿明眸,仅售5千盾!
绘画之外,着重强调一下造型艺术。
越南造型艺术历史悠远,大概已经几千年了吧,有现藏于河内美术博物馆的东山铜鼓为证:从出土的铜鼓花纹、人、琴、兽等形象考证不难发现,越南具有辉煌的雕刻历史。李朝、陈朝、黎朝到阮朝,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雕刻都具有很高的水准。但是由于气候潮热,战争破坏,完好保存下来的精品不多。从现在看到的石碑、塑像、陵墓、城墙和庙宇的遗迹上还是能够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如果不考虑越南人民的民族情绪,客观而真实地评价越南美术事业还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越南的其他艺术门类相同,早年受中国影响,后来被洋人侵占,借鉴多,原创少,极端拿来主义!
图25-14 东山铜鼓
文化是什么?
文如其民,画如其族,民族的一切习俗和传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一切表象和内涵都反映了民族的生活。越南是多民族、多元化、历史悠久、传统丰富的国家,不可能三言两语表述完整。从旅游者的层面概括起来比较简单,似曾相识,似是而非!
');" class="a2">收藏越南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旗抱式样的长衫,称为“袄黛”。袄黛贴身裁剪,曲线玲珑,高领俏丽,衫长过膝,开衩至腰,内衬长裤。高中女生的校服一水白色,大学生为蓝色,猩红色表示已婚或者在职,最为鲜亮、花色最多、选料精良的多为中老年妇女。绣女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对绣品产生疑问的,看着“绣姥姥”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不自觉放了一百个心,似乎满头的银丝可以证明一切:还不就范,正在飞针走线、风姿卓越的美丽绣女不经意朝你娇嗔地扫上一眼,徐风微灯,红颜靓绣,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了自己的钱包。
文化是复杂庞大的命题,有形与无形的内容很难从容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轻松地上升到文化层面,任何物质和现象都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加以品论和分析。文化似乎成了万金油,哪儿痒涂哪儿,好使得很。文化更像是顶博士帽,当“文化”一词脱口而出,口若悬河,力排众议,冷峻而深刻的剖析——论者的学问瞬间被人仰慕。只有博士才有能力和资格漫谈,只有博士才有办法和水平把世间万象提升到文化的高度。
图25-1 也学赶海人注重参与
我不是博士,所以对于越南文化这一宏大的命题心存忌惮。赶海人注重参与,寥寥几枚,重在纪念。
游历途中最先闯入视线的一定是建筑。
越南的建筑形式大体分为三种,中式、法式、中法式,就是没有越式。
自古以来,越南受中国影响之深是每一个到过越南的中国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当然越南人自己不太愿意承认,您想呢,谁愿意让自己的物件跟别人扯上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一扯就是几千年,还把祖先都搭上了。
越南最古老的建筑遗迹是河内附近的古螺城(Co Loa),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螺城是螺旋式的独特团城建筑,建筑形式颇具中国特色。李朝以后越南的建筑融入了新的要素,形成中国建筑传统形式特点与浓郁的佛教色彩相结合的新风格。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有琼林塔(Quyah Lam)和报天塔(Bao Thien)。到了13~15世纪建筑风格趋于坚固稳重,和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和谐均衡。位于清化省的石城始建于胡朝,保留比较完好的建筑群颇具代表性。16~19世纪,越南建筑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创意,风水概念被更加广泛地引用到建筑设计中。这一时期风格的最大变化来源于西方人。
法国人来了,源于西方欧式风格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理念登陆伊始就显出强大的力量,被全面接受和融合。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建筑群也是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就是顺化皇宫、皇陵。虽然来自于中国,主要是北京紫禁城的风格几乎被微缩复制,但细节上却更多地融入法国建筑特点,使之成为崭新的“中法风格”。
对顺化的皇家建筑进行归纳总结:远看城墙似中国,近看城墙像法国,要让城墙掉个个儿,上头像法国,下头像中国。顺化皇陵从轮廓上具有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的显著烙印,顺应自然,依山而建,顺水而修,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而建筑中又非常注重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的防卫能力。皇宫外部的法国多邦(Vanban)式防卫体系的设计及其与香江、御屏山的完美结合就是很好的证明。据说顺化的地理正好符合青龙和白虎的意境,是龙脉的自然流动。根据风水先生的理论,置业安家、坟地、陵墓必须选择龙脉。龙脉是大藏气脉,顺应龙脉则五行调
图25-2 法式建筑
20世纪开始,越南的建筑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以法国风格为代表的西方建筑越来越多,传统的中式建筑开始走下坡路。西方的建筑除了教堂、别墅,许多大型建筑也相继诞生。例如河内和西贡的中心邮局、市政歌剧院以及古老的酒店。在一些旅游区,西方建筑形式颇具规模,大叻城和沙巴镇是法国色彩最为浓烈的市镇,漫步其中像徜徉于法国南部的山间小城,味道好极了!
此外,占婆和高棉风格对越南,特别是对越南中南部有着巨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著名的“美山遗迹”。事实上,中部往南古占婆塔就频繁出现在视线中,印度风格的红砖建筑清晳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占婆人的土地。会安古建筑群则完全是中国式的,古镇保存得挺好,建筑大约有百年左右历史。基本上以清代南方住宅形式为主,更接近于广州老屋的风格,难得的是华人后代们目前仍然在里面居住,平静的生产生活使古建充满了人气和生气,这也是越南独领风骚的建筑群落。
图25-3 越柬边界高棉棚
农村和海边的茅草屋形态各异,北方地区虽然也是茅草盖顶但相对坚固,面积也大,南方的渔民对居住条件不太讲究,简陋的茅屋更像草棚子,越柬边境附近的草棚子搭得有些变化,受柬埔寨影响更大些,称为“高棉棚”。
民间艺术是了解风土人情的有效途径。
北宁木刻是越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位于郑良胡村(Tranh Lang Ho)或称胡村(Ho Village)是木刻画的中心。胡村木刻产生于11世纪的李朝,开始是黑白的,到了15世纪以后改成彩色。木刻画的内容非常广泛,上刻天文,下画地理,从神到人,从人到物,大千世界,皆可刻画。有趣的是版画还展现了包括政府官员和当权者腐败、贪污的内容,让人忍俊不禁。
漆器是越南旅游商店中最容易让老外们掏钱的商品之一。据越南考古学家研究表明,在公元3~4世纪的古墓中就已经被发现。通过对出土漆器进行分析,越南制造漆器的技术和工艺堪称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图25-4 木刻艺术工作者
越南漆器分为两种,一种是釉子漆,另一种为磨石漆。釉子漆是由树脂和慕(Mu)油融合,品质更好的磨石漆则是混合了漆树和松树的树脂后制成。和釉子漆不同,磨石漆在画上图案后必须泡在水中人工打磨直到外表平滑光亮为止。制作漆器的原料除了树脂外,还需要其他多种原料使作品丰富起来,比如调制各种不同红色色度的辰砂,纯金粉和纯料粉是用来打造边框或涂染表层的,苯胺染料是调制绿色的主要颜料,水仙花的种子用以“制黄”,蛋壳碎片又是白色染料的最好来源,另外珍珠、某些软体动物和蜗牛则使漆器呈现蓝紫色的光泽。
上述只是越南漆器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艳丽颜色,而制作漆器最为重要的还是木板。木板必须异常平滑和干燥,容不得半点瑕疵。漆匠们制作的漆画、屏风、盒子、花瓶、托盘和各种大小不同的碗,水平堪称一流。
我甚至认为漆器之于越南就像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历史悠久、工艺深厚,而且拿得出手,顶有面子。重要的是价格也好,一只中型的漆器碗,光鲜亮丽,风格独特,做工精细,图案明快,售价越盾5万(约合人民币20~30元),拿回去摆在家里或者送给领导、朋友、情人和交警都管事儿,人家一准儿不知道这么好的物件只是越南大众工艺品。没来过越南的拿着这只碗还真不敢随便估价,说高说低都不合适,高了心里觉得不踏实,一个碗能贵哪儿去呀,低了又怕人笑话没文化少见识,受赠之人多半只能连声道谢,这就达到了送礼的最高境界:“礼轻人不知!”
刺绣是越南民间工艺的另一大特色。
事实上,越南的刺绣比我国的苏绣、湘绣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花色品种上都有较大差距,但是“越绣”自有取胜之道。当地人哪知道还有什么苏绣、湘绣,在他们心中“越绣”天下第一。“越绣”运用包装手段使产品品质和效果达到了产品本身根本无法达到的高度,在那样一种环境里,外国人很少有不心动的。
图25-5 银针下的灿烂世界
有一间专门针对游客和大款的“越绣”连锁店,名字好像叫“XO刺绣绢画店”(Diem Tham Quun),在越南各大旅游城市都有分号。对顺化那一家的印象最深,商店由展室、现场制作间、庭院茶座组成,装修极有风格,漂亮的导购领着客人们转悠,黄晕的灯光和考究的装饰让商品不知不觉身价百倍。
绣女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对绣品产生疑问的,看着“绣姥姥”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不自觉放了一百个心,似乎满头的银丝可以证明一切:还不就范,正在飞针走线、风姿卓越的美丽绣女不经意朝你娇嗔地扫上一眼,徐风微灯,红颜靓绣,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了自己的钱包。绣店给客人制造了一种无声的促销环境,客人无话,导购小姐自始至终不会多嘴,然而那种清纯脱俗、曲高人静的氛围催人“吐血”,就算意志再坚定的人也难把持。
“越绣”广泛地运用在服装饰品上,摆放搭配之巧妙令人顿开茅塞。河内还剑湖附近有一家小小的刺绣店,白色的纱巾上绣了一朵粉色的荷花,纱巾随意地挂在凉衣杆一样的竹架上,风舞得绣纱轻轻摆动,就像柳梢下俏生生的少女,飘逸轻灵,柔情似水。不用商量,20美元买回家,让它在中国的大地上继续飘舞。
“越绣”的风采应了一句中国的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说越南刺绣的卖点来自于绣女,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越南女人普遍身材娇小,眉清目秀却是不争的事实,来自于长衫的诱惑恐非戏言。
越南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旗袍式样的长衫,称为“袄黛”。祅黛贴身裁剪,曲线玲珑,高领俏丽,衫长过膝,开衩至腰,内衬长裤。18世纪以前越南没有这样的衣服,那时候女人身着长裙,开衩绝不可能高及腰部。
1744年,阮氏统治越南南方部分地区时,诏令参考中国服饰重新设计服装,此后阮朝明命皇帝(Minh Mang)又下令越南境内所有妇女必须穿着长裤。现在越南妇女依然保持穿长裤的习惯,看来是诏命所致。除了部分在“外企”工作的“白骨精”外,穿裙子的现代妇女不多见。比较前卫的装束大多是吊带背心加牛仔裤,牛仔裤低腰至肚脐以下,吊带背心则使胸肌暴显。
1930年,越南一个主张和追求政治自由及文化改革的社会团体——自立文团(Tuc Luc Van Doan)横空出世,此团体汇聚了大量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参与自立文团活动的设计师将多种的颜色和设计理念应用到越南妇女的服饰上,包括露肩的款式。经过逐步的改良和修饰后,服装设计不断地被接受并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1975年,越南统一,“袄黛”在一段时间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恢复。目前这种很像中国旗袍也有几分类似印度纱丽的越南妇女传统服装被当地人称为“国服”。高中女生的校服一水白色,大学生为蓝色,猩红色表示已婚或者在职,最为鲜亮、花色最多、选料精良的多为中老年妇女。
“袄黛”的面料以丝绸或绢纱为主,柔软旖旎。一件面料上乘、做工精细、裁剪合体的高档袄黛大约需要人民币500元,其实人民币300元左右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普通一点的成衣几十元钱搞定。
南方天气炎热,对袄黛进行了更为大胆的革新,过膝的长袍简化到腰部,穿在身上完全没有“袄黛”的风韵,袖子也从长袖剪为半袖,咋看咋像睡衣。不过越南妇女穿“睡衣”上街再普通不过了,各种长短不一,面料不同的专用睡服被越南妇女发展成了休闲装和晚礼服。晚饭后当地人习惯畅游车河,湖畔漫步,路边小酌,沐浴晚风,这时候可以看到许多身着“睡衣”的妇女。
图25-6 越南国服“袄黛”:长衫的诱惑(左图)
图25-7 男人的传统服饰(右图)
越南男人们至今没有什么传统服装,早年的男装也是长袍至膝,像印度风格的大衫,也像中国形式的长袍,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只在西宁高台教区看见过大量身穿传统服装的男人。
诗歌非同一般,不仅属于文学范畴同时还属于音乐范畴,而且好像更侧重于音乐。从古至今的所有艺术形式中,诗歌也许是越南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广、独领风骚的文学体裁。
越南的天气、地形、风景、人文都很入诗(Tho),特别是越南语更加适合吟诵。越南人朗诵诗词更接近于吟唱,情到深处,高转低婉,声情并茂,十分骇然。有人说中国人现在已经不会吟诗了,最多也就是朗诵。的确,由于语言的演变和进化,现在的汉语与古汉语之间有了很大的不同,以目前的读音想要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或者李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恐怕不伦不类。古代汉语对越南语言的影响颇深,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越南人仍然能似模似样、摇头晃脑,以最接近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派头吟读的主要原因。
《金云翘传》为六八体长篇叙事诗,共3254行,具有“越南史诗”的地位。
《金云翘传》(The tale of kieu),也称《玉翠翘传》,是越南人民最为熟悉的文学作品,据说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几乎每个人都能随口吟出几段。作品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当然也有中文译本。
越南人说《金云翘传》像是一本“越南的圣经”,举国上下,无论年龄、性别、居住地区和意识形态都在阅读,作品不仅诉说了越南的过去和现在,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作者阮攸(1765~1820年),诞生于河静省(Ha Tinh Province)的宜春县(Nghi Xuan),出身世家名门,家族中有不少当朝为官或博学名士,其父为黎朝宰相。阮攸生活在越南郑阮相争,内乱不休,民不聊生的时代。在阮福映建立阮朝之后的嘉隆年间,阮攸曾任知府,由于清廉无私,才干出众,在1806年被召到京城(顺化)升任阮朝勤政殿学士,自此平步青云,官至礼部参知。奉诏出使中国5年后,阮攸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回到越南,阮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是越南最负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金云翘传》用喃字诗体讲述了一个来自中国明朝时期的故事,人物被越南化。王员外之女翠翘才色双全,偶遇金秀才,两情相许。不料金家突遭巨变,奔丧前二人私订终身。不久,翠翘之父遭害入狱,翠翘先为人妾后沦落青楼,历尽磨难和屈辱。因得起义英雄徐壮士相救终脱苦海。在官军围剿之际,翠翘力劝徐壮士受安纳降,怎知却害了壮士,翠翘悔恨投湖,但寻短未成。结局比较圆满,翠翘终与初恋情人金秀才相见,此时金秀才已经入朝为官,二人相逢,终成眷属。
故事看起来挺老套,然而《金云翘传》的功绩绝不在情节上。在语言和文化上,在精神和思想上所达到的空前高度才是作品传世不朽的主要原因。作品运用了越南喃字形式进行创作,中国的故事用一种越南人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类似童谣的韵律和形式表现出来,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在《金云翘传》中的唐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被改写成“前后哪得见人影,去年桃花依旧笑春风”,《诗经》中的“彼蔷斯丰”被引用为“彼蔷斯丰何足异,红颜天妒,本亦寻常”。这种创作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越南人在阅读时把所有来自汉文化的精华迅速吸收并认为这些就是越南的本土诗句、越南的本土成语、越南的本土俗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越南的一部分。阮攸之能在于改写吸收之能,中国文化精髓被巧妙地、不留痕迹、不露声色地融进了喃字诗句中,中国的诗词手法和修辞被赋予了更多的越南本土文化,这也许是“拿来主义”流行越南最为精妙的巅峰之作。在精神和思想的高度上,越南社会中的罪恶、美德、丑陋、高尚、卑劣和阴谋都被诗人活灵活现地剖析,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才”和“命”,《金云翘传》给予了重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逆旅人生百岁中,命才两字巧相冲”,还有“有才何必倚才权,才字韵同灾字联”,等等。这种命运转回的才命之说对于现在的越南人仍然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事实上,很多现代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都能在《金云翘传》中找到根源和答案,《金云翘传》对越南文化思想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的贡献都是无法估量的。
图25-8 越风之十二:循迹旅行阅读《金云翘传》,命运转回的才命之说深入人心
越南游历忠告:学好“金云翘”,走遍越南都不怕!
越南的戏剧源远流长,保留下来并进一步得到发展的主要有嘲剧、
剧、改良剧和水上木偶剧。
图25-9 边吃边唱
嘲剧是在越南北方平原地区产生的,由原来的民间歌舞和宗教歌曲发展而来。由喃字小说改编的嘲剧剧本包括:《观音氏敬》、《刘平—杨礼》、《张园》、《师云》等剧目,至今久演不衰。
早年嘲剧主要在农村庙会和节庆上巡回演出,20世纪后,嘲剧进入城市并获得了在剧场舞台上演出的权利。与村庙草席的演出截然不同,嘲剧在市民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开始退化、变质、混杂。目前河内上演的嘲剧明显带有欧洲舞台剧的风格。从唱腔上来说,嘲剧与我国南方地区的地方戏有不少相似之处,由于对故事情节的生疏加之语言不通,外国旅游者欣赏起来有很大困难,因此看折子戏或者听几首著名曲段也就足够了,深入进去恐怕困难不小。
剧和嘲剧差不多,以前泛指一折“倍剧”(民间对
剧的俗称)或一折改良剧。自1950年开始,
剧专指“倍剧”。倍剧是由流行于越南中部地区的传统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的,受中国戏剧影响很大。13世纪元朝官军把当时的中国戏曲传到越南,创始人可能是当时被俘的元官李元吉。
剧在越南有三大流派,包括北
、中
和南
,其中中部
剧最具民间风格。在内容上,有古典
剧、宫廷
剧、幽默
剧和人文
剧(19世纪末),1930~1945年又出现了小说
剧。是否有
剧样板戏不得而知,至少现在
剧不再只为宫廷和达官贵人服务,不再只演王侯将相、牛鬼蛇神。在越南改革开放前出现了很多现代革命题材的
剧,主要反映广大工农兵的英雄事迹。不过现在到顺化,旅行社向游客们推荐和贩卖的却还是当年的宫廷
剧,是否可称为返璞归真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后,越南出现了一种民族歌剧,被称为“改良剧”。
图25-10 南越改良剧
改良剧是在越南南方的才子音乐“李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的形式就是常见的“表演唱”。起先改良剧内容都是传统题材,比较著名的有阮庭炤编写的《蓼云仙》等,到了1920~1930年间,随着“望古调”的兴起,改良剧迅速红遍南越。改良剧的主要唱腔由高文楼在1918年创作设计。此后,改良剧从南方传到北方,涌现出不少优秀艺人。
在1975年越南统一前后的一段时间,为避免怀柔情绪的扩散,消除靡靡之音的影响,改良剧被越共禁演禁唱。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改良剧得到新生。现在西贡的街头,每天早晨大喇叭里会定时播放改良剧,与河内的时事广播形成强烈对比。
水上木偶剧是越南古老的、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这种起源于稻米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广大越南人民特别是农民兄弟的喜爱。
图25-11 水上木偶剧
水上木偶剧源于李朝,发源地在越南河南省李仁县。有两种流派:竹竿操纵和绳操纵。一般来说,水上木偶剧的舞台长6米,宽4米,称为“水亭”,水亭上挂着横幅,上书“国中有圣”四个汉字。木偶在水上表演,布景和帷幕在水上竖起,演员也站在幕后水中操纵木偶。开演之前,穿着红兜肚的小丑率先出场,开场白:“小丑我本天上神,偷摘仙桃贬凡尘,天地风尘红颜多屯世事多端,问谁操劳人间事?”这哪是什么小丑呀,整个一个孙悟空!念毕退下,笙旗从水中冒出,水里同时跃出两排木偶,随后是小丑舞、摔跤、黄鼠狼捉鸡舞、蛇喷火、钓青蛙、斗水牛、四灵同舞、仙女群舞等。演出中配有民间音乐、灯光、烟火、火把等舞台效果,也就是声、光、电齐上,形成群偶乱舞之势,场面好不热闹。
越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乐器有德郎琴、独弦琴、科郎布寥等,有一种金钱云板比较有意思,是一种节奏打击乐器,在顺化的“夜游香江”中可以很好地见识此物。同中国一样,目前越南的民族音乐同样也在经历着推陈出新、与现代流行音乐抗争的境遇,只不过越南民族音乐家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大多数越南人即使是年轻的少男少女并不十分排斥本民族的传统。不间断地保持传统礼仪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越南人在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敬祖拜神等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严格的礼教,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融汇其间,民间文艺和传统文化从来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仍然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感觉比中国民乐的日子好过得多。
当前流行音乐对越南的影响自然是难以估量的,年轻人对韩、日、港、台商业音乐的追捧日盛,韩剧、韩歌、韩星的波及面巨大,南方地区尤甚。在西贡,流行歌星的唱法、台风和服饰早已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与亚太地区的猛烈“韩流”同步。
对于绘画艺术越南人民有着深厚的功底,在商业运作方面更是达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步。
图25-12 音乐无国界但有民情
河内、顺化和西贡的旅游纪念品卖场从来都不缺少画廊。画廊分为高、中、低三档,高级一点的装修考究,制作工艺精美,以西洋油画和越南风格的大型民族画为主,销售越南本土画家的作品,价格不菲:中档画廊是互动式开放环境,画匠(也可能是美院学生或者美术爱好者)坐店临摹,顾客要啥仿啥,画得好不好全凭一句话,无论凡·高、莫奈、毕加索,凡是够级别的都能带走,唬人足够了,这种画廊有意思,可以拿着小板凳在画师旁指指点点,添色加彩,价格适中:低端产品包括绢画、磨漆画、版画、木刻等民间画,价格很有人情味。
越南的民间画经常在过年和庙会时买来挂,又称为贡画或年画。著名的民间画有河内的鼓行画、北宁的东湖画、河西的金黄画和顺化的生村画。越南的木刻与国内的非常相似,主要的程序都是画、刻、印。所不同的是越南木刻在印版上有些差别,东湖版画每色用一块小印版,鼓行画是用大印版(与中国一样)手工描绘。
图25-13 画家的世界:价格很有人情味
我个人比较中意手绘书签,绢纸之上,寥寥几笔,椰林斗笠,小桥流水,庙宇花香,皓齿明眸,仅售5千盾!
绘画之外,着重强调一下造型艺术。
越南造型艺术历史悠远,大概已经几千年了吧,有现藏于河内美术博物馆的东山铜鼓为证:从出土的铜鼓花纹、人、琴、兽等形象考证不难发现,越南具有辉煌的雕刻历史。李朝、陈朝、黎朝到阮朝,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雕刻都具有很高的水准。但是由于气候潮热,战争破坏,完好保存下来的精品不多。从现在看到的石碑、塑像、陵墓、城墙和庙宇的遗迹上还是能够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如果不考虑越南人民的民族情绪,客观而真实地评价越南美术事业还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越南的其他艺术门类相同,早年受中国影响,后来被洋人侵占,借鉴多,原创少,极端拿来主义!
图25-14 东山铜鼓
文化是什么?
文如其民,画如其族,民族的一切习俗和传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一切表象和内涵都反映了民族的生活。越南是多民族、多元化、历史悠久、传统丰富的国家,不可能三言两语表述完整。从旅游者的层面概括起来比较简单,似曾相识,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