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的兴起,对于研究捻军运动的人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论题。早在1959年,张珊先生便对这一问题做过论述,他认为:“捻军起义是清政府腐败的结果,是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产物”;此外,起义中心处于蒙、亳、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又恰当淮盐和芦盐的交界处,这一特殊的地理形势也为捻军起义提供了条件;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最终促成了捻军起义的爆发。1650242张珊的学生徐国利从清代中叶皖北的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研究了捻子产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原因,认为自然灾害、封建剥削、吏治腐败、经济残破,特别是人口压力导致了捻子的形成和发展,“捻子始终是作为一个群众求生图存的组织而生存、发展,不具有更高的反清目标”。1650243从徐国利文章所引的书目来看,该文章形成于1984年之后。1980年,美国学者裴宜理(Perry,Elizabeth J.)出版了她的“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1650244——《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1845-1945)。1650245在该书中,作者运用生态人类学的方法,从生态环境方面对淮北农民的叛乱原因作了详细研究,力图寻找中国革命发生的内部动力,认为淮北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资源常年不足,捻军的掠夺性的集体暴力行动就构成了谋求生存的合理策略。除此之外,郭豫明的著作《捻军史》在交代捻军起义的时代背景时,也强调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严重、自然灾害和人口过剩。1650246其他研究捻军的论著在解释捻军的起源时也都采用相似的说法,这些说法几乎成了解释各种农民起义原因的通行证。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对于宗族和捻军的关系,江地认为“家族和亲友是结捻的纽带”;1650247张珊则承认:“由于落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皖北一带又多聚族而居。不管贩私盐也好,光棍也好,他们都采取宗族结合的形式。”徐国利承继张珊的说法:“皖北经济的极端落后,商品经济十分微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们的思想愚昧、闭塞,皖北农村的各村落缺乏联系,整个皖北成为一个封闭的地区。加上皖北这时的封建宗族制发达,广大农村多聚族而居,各村落、乡里多是宗族、亲戚关系的组合,因而活动在广大农村的捻子群体自然就成为一种宗族、乡邻关系的组合。”1650248毛立平也以聚族而居作为皖北宗族势力凸显的一个标志。1650249
捻军的宗族组织到底如何?宗族组织和捻军的起源有何关系?本文试图从淮北的宗族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