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观念在中国古代出现较早。《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650680古文献学者认为这是“博物”观念最早的表现,用以指代有关动植物的基本知识;而作为古人动植物常识教科书的,则是中国最早的分类辞书《尔雅》。1650681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有“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句,1650682把这部典籍与“博物”和“多识鸟兽虫鱼”的含义紧密联系起来,从此延续了两千年。《尔雅》诸篇包括对花草、树木、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的解释,是我国较早的关于自然知识的文献,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知识的分类观念。
不过作为一部解释名物的语文性辞书,《尔雅》中的博物观念与近代新教育所确立的“博物学”知识体系并没有多少历史渊源关系。花鸟虫鱼出现固然较早,在中国传统教化体系看来,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知识,被排除在作为进身之阶的科举制度之外。到晚清随着新知识的引进,新式教育制度建立,“欧化输入,而始有植物学之名,各学校有博物教科”,1650683近代“博物”知识才进入普通学堂教育。戊戌维新前后,得风气之先的江浙、华南等地,许多新式学堂逐渐开设“博物”课程,并使用专门的教科书。165068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堂设博物课,教授植物、动物、矿物和生理知识。1650685“博物”科作为“溥通学”,从此成为近代基础教育的一门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