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大的学者陈佩华(Anita Chan),1971年邂逅了几位来自广东的年轻人,对他们与香港年轻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感到十分震惊。明明地域相邻,口音一致,但广东年轻人口中讲出的却是令香港人迷惑不解的词汇。那时她就渴望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两地人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Chan,1985:2-3)。
1974~1976年两年间,陈佩华访谈了14位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年轻人,并从中选择了四位性格迥异者进行深度剖析。这些访谈对象曾在“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教育下,自觉自愿服从党、毛主席和学校老师的教诲,按照政治积极分子标准要求自己。然而历经了“文化大革命”风雨的洗礼,他们坚定的信念动摇了,最终选择离开内地到香港谋生和发展。本着见微知著的愿望,陈佩华尝试结合自己十几位访谈对象的集体记忆,以及其他两位学者(Stanley Rosen & Jonathan Unger)的一些访谈资料,把握这一代大陆城市中等阶层年轻人的生活处境,进而就整个中国社会作一些概括性的分析(Chan,1985:6)。其研究成果出版成书Children of Mao: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Political Activism in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中文译名为《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该书首度触及新中国第一代年轻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故而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从中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两个维度来洞悉那一代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