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保险业创新的问题
在线阅读 收藏

大家好!听了很多专家还有监管官员谈了很多观点,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感到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好,而且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听了专家的一些发言,我非常赞成李扬所长的意见。我觉得,在现阶段,作为一个监管机关、一个监管者是有责任和义务来承担创新责任的,因为中国的市场跟国外的一些市场是不太一样的。监管机构的创新不能够替代市场主体的创新,应该形成一个互动的格局,在适当的时候实现转换。我也感到现在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我参与的保险基金的情况来看,包括跟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些联系来看,在监管的同时,发现更多的是能力不足和基础不足。所以说,要把握创新的节奏,注意创新和基础条件的平衡,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从我的工作来看,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主体所做的创新的支持;另一个方面是推动保险业自身的创新,以此对金融界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贡献。2006年1月8日召开了创新行业大会,建立创新型国家,保险业也要建立创新的行业。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些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23号令,简称“国十条”,可能一些同志知道,相对于证券业和银行业,它对保险业的影响比较大。我想说的观点是,“国十条”发布以后,在保险业引发了一些思考,作为保险机构来讲,不仅仅是做保险产品,其本质意义是做资产的管理业务。就是说,卖一份保单就是做了一个资产管理,所以说,这几年也建立了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大家通过学习得到一个概念,资产管理不仅仅要成为保险公司发行产品和承保业务的一个支持面,而且要成为保险业的一个业务。在未来的金融业和未来的保险业当中,应该实现一个保险加资产管理的格局,从国际上说是这样一个格局。

所以说,进行这样的调整,保险业必须加强自身资产管理业务的建设。2003年以来,保险业做了自身最大的战略性选择,就是在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要不断培育和发展自身的资产管理力量,“国十条”的发布,包括保险行业自身管理的发展,会形成一个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竞争的格局。这个情况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会逐步表现出来的。这个还需要法制的保障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今天从创新的角度来讲,这是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保险业过去主要讲承保,卖保单,投资是为了实现保险业务支持的一个方面,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随着资金渠道、投资渠道的拓展,风险在加大,这几年保险业投资的渠道发展很快,我们借鉴国际的惯例,不断开发一些新的投资渠道,风险也随之加大。这里所说的风险主要指管理的风险和市场的问题,是外部的问题,也是自身的问题。这几年应该说我们在跟其他的金融机构交往的过程当中,从保险业来讲,还是比较痛苦的。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资产治理的问题,就是公司治理要有一个机构,要形成资产治理的结构,要形成一个相应的资产隔离的制度。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现在最注重引进财产管理制度,引进有关的国际经验,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和新的运行体系。这里面最突出的是把信托的原理引进来,委托人和受托人同时要在银行引进托管人。过去,我们把很多钱放在银行,名义上是托管,最后变成理财。如果说有新的制度来安排的话,只能做理财,资产由银行托管,隔离开来。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一个新的管理制度,从财产管理的角度来讲,做一个合理的分工。相应要建立一个新保险制度业务的监管体系,因为过去保险业的监管主要是对保险市场,对承保业务的监管,对投资这一块的监管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刚才我说要把信托的原理引进来,建立一个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相互制衡的治理机构。我们考虑基金业、证券业可以去做投资人或者说受托人,那么银行业干什么?这里面银行业的同志提出不同的意见。这里面涉及信托法,涉及商业银行法,涉及一些法律上的制度安排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最近碰到最多的问题,像我们要到境外去,中国银行首先提出,要做一些资产管理,怎么办?银行可以做一些产品,但是它是资产管理人吗?我们正在讨论。

二是技术的创新。保险这个行业,既古老,但在中国又很年轻,基本上可以这么讲,保险资产的管理还是比较粗放的管理,可以说是捆绑式的,卖了不同的保单,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实际是打包在一起的。实际上,保险公司的投资文化跟银行、证券和基金是不一样的,其投资文化最核心的一条是资产负债评级的管理。也就是说,卖的保单负了多少债,应该给客户一个给付的标准,这是当时做一个保险产品的时候,它就确定了它的价格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现在是要从基础开始,就是要实行资产的分类管理,保险资产有一些保障型的产品,还有一些投资型的产品。从过去的市场来讲,有些投资型的产品是不能归入保费收入的。中国保险在做一些调整,把过去简单的保费收入改为保险业务收入。其中,将保障型和投资型分别开来,与此相关,大家可能知道我们最近正在研究投资银行股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要按照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原则,对保险的资产进行分类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逐步建立以产品为专控的一个管理模式,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资产配置,包括战略性和基础性的。

三就是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应该说,2006年对于保险业来讲,是最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中国保险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5年底的资产规模是15000亿元,实际上可以将其切成两个,2005年是5000亿元的规模,2004年以前那么多年是10000亿元的规模。按照我们的计划大约在今后每年是5000亿元的规模,到2010年的时候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实际上,2006年很可能超过预期,上半年大概是3700亿元,所以2006年很可能会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也就是说,对2006年来讲,需求最大,配置最大,风险最多。现在新增加的保费和已经到期再投资的保费,我们可能超过5000亿元,就是说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配置非常难,我们整个保险资产现在的配置是大概是9∶1,也就是90%配置在固定收益率产品上。但是今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今年的固定收益率市场是不一样的,今年的金融市场不太乐观,我们遇到了低利率的打击,低利率对保险业特别是对寿险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配置是非常难的。可以这么讲,就是在2006年年初的时候,各家保险公司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以比较少的资产在低利率市场取得比较好的收益。在固定收益率市场稳住了基本的配置,实现了全年的按照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投资收益的要求。可以这么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工具不足,尤其是固定收益率的债券不足。

从长期来看,保险业面临很多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利率的风险。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的利率状况,对于保险业来讲有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说历史上是这么看,保险业发展呈上升势头的时候是2000年和2001年,在利率下调的时候,保费当时有的公司卖的价格比较高,上升的规模比较快,那个时候收了大量的保费,但是买一个低收益率的债券。从我们的概念上讲,是低收益的错配。大概是整个全行业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有30000亿元的规模要出来,要重新配置。如果现在这个时期是低利率的,我们仍然是配置低收益率债券的话,不仅是当前的问题,而且是长期非常大的问题。二是经济周期的风险。2003年以来,这一轮经济周期还是在往上走,对保险业来讲,保险业是一个长期的负债行业,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在经济上升的阶段,我们不能实现很好的赢利和积累,那么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对保险业来讲问题就比较大了。我们必须要在这个上升阶段实现足够的赢利。三是市场问题。大家都感觉2005年确实不错,很多的外资都到中国来,老外的钱到中国来主要是盯着股市,还盯着房地产,没有投到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所以说我们从长期角度来讲,把中国的保险市场就放在本土,还是放在全球范围来配置来化解它的风险,这就是我们在要长期解决的几个的问题。所以利率的风险,经济周期的风险,包括市场带来的风险对我们来说是很多的。从这个投资的政策而言,不仅是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要从战略上解决一些,做一些布局,做一些调整和配置。就是说我们借鉴过去的惯例,直接投资企业的股权等,就是说,直接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我们感到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战略机遇期,那么战略机遇期应该是把保险的资产配置到哪些战略性资产上去,为保险的长期发展打下战略性的基础。所以我们参与整个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银行业的改革,把保险业最好的机遇期配置到战略与资产上去,这是长期发展的一个安排。保险金和养老金是一样的,是长期负债投资,和资金投资是不一样的,收益率不一定要攀高,只要负债匹配好了,对整个保险行业长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推进混业经营。要允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允许投资基金公司、允许投资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在推动混业经营的过程当中,来实现为保险业争取更多的战略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保证为公司长期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第三个问题是国际战略。我们这次在国家外汇改革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成功地走了一条保险基金由自身的、自有的外汇到实现允许换汇的路子。这个和银行业是不一样的,银行业是老百姓拿自己的外币来买你的银行产品。它是有区别的:一方面实现了国家外汇风险转移到投资主体上;另一方面实现了一个初步的战略,解决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问题。

所以我们想在这个应对过程当中,我们相应地放开关于股权的投资,关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关于不动产的投资,还有境外的投资。境外的投资很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扩大它的市场,过去我们是允许在香港市场上投资,将来会发展到国外的一些成熟的市场像纽约、伦敦去投资。同时在允许买货币基金的基础上,允许股票基金、股票以至股权,这些都会适度进行开发,这些放开都是支持保险业发展的。我们现在确定保险资金的投资有两个基本目标:一个是支持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一个是支持国民经济的建设,可能现在大家都知道,像支持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这是非常好的项目,也是个战略性的资产。

那么在投资基础设施这个政策出台之后,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产品创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实现,这是我们大家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报国务院批准的基础设施的投资里面,我们提出第一个是关于专项的投资计划。要发一个基础设施的专项债权计划,实际上就是直接融资的债权。首先登记、上市,然后我们把它做成,不仅是在合同意义上把它做成凭证,而是使它成为一个资产证券化产品,解决它流动性的问题和相应的风险。第二个是产业基金。允许投资股权,除了银行股权之外,还有很好的国有企业,等等。那么这里边有两种方式,一个方式是直接对股权投资,还有一种方式建立一个股权投资基金。但是可以这么讲,从我们已经有的投资政策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发展为建立这样的专项投资基金,用基金的方式来做股权的,直至发展到最后,将来这样的股权也是可以上市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第三个,是国家科技部推动的创业基金、创投基金。这些在国务院都得到了批准,都可以去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产品,如何来运用这些已经有的政策渠道,来实现它的共荣,那么与此相关的就是在国外市场,我们可能会在衍生产品上来做一些适当的开发,那么在国内呢,像今天有同志讲的,我们也会开发像掉期业务等。说实话,我们还是跟进得比较快的。

我们已批了两家比较大的公司来做调期的业务。因为调期是投资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说到衍生产品之外,我想说一下,今年大家说的债权的问题,现在有一种现象,像银行去买很长期的债权,像中行和建行上市后有很大的资本金进去买是可以的,恰恰我们保险是去买短期债权。本来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保险是长期的,银行一般是短期的。在国外来讲,这两个金融机构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它们往往可以很好地配置来化解金融市场的风险。现在保险恰恰缺乏这种配置,对保险来说痛苦的是制约很多,没有这个长期债。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核心问题,是基准的利率问题,是国外的基准率。所以对我们有关的合作机构来说,既要形成有利于改善保险市场债务的状况,提高它的投资收益,同时要改变整个债权市场的状况,并能对人民币的利率产生影响。这个事情我们正在积极地推动,我们最近跟铁道部谈,我们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债都可以搞,我们要发一批长期债。

那么,随着产品的创新,我们感到证券化是一个方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久会公布基础设施运作的规则,实际上就是股权投资的管理办法。这些都逐步向证券化的方向去推动,在这方面进行创新。

第四个就是关于管理创新。前面已经说过了,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增加,风险在增大。应该说,我们面对的情况、风险的状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这个风险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我们不能说有风险就不做,实际上要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实现投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到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信用风险。对我们来讲其他的风险,操作性风险、市场风险很多,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信用的风险问题。

关于无担保企业债、关于企业资产证券化、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关于银行的混合债券,这都是我们现在正在考虑的问题。关于无担保企业债,大家都很关心的是企业债券管理办法,从现在的草稿里面看,可以允许没有担保的,但必须有两个最好的评级机构最高等级的,允许你买多少。我们现在说,债权必然要进入到无担保这么一个阶段,怎么办,要有应对的措施。

我们今天最想做的就是要加强基础建设,金融风险和评级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风险的管控,这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要特别注意的事情。我们最近要下发关于风险管控的文件,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关于原来对债权投资的信用风险评级的指引。现在我们想,这不光是债权的问题,实际上将来对基金、对股票要采取同样的方法。所以今年下半年,实际上按债权的风险评估指引发展下去,要求整个保险从全行业角度建立一个风险管理的系统。保险公司有能力建的自己建,没有能力的可以购买,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来开展无担保企业债权,包括企业资产证券化,先加强能力建设,再开投资渠道。

关于我们目前的渠道,现在不是渠道不足,而是能力不足。比如我们现在所做的基础设施投资,关于股权投资,相对于整个国内市场而言,我们的比较高级的专家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