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扎实推动中国衍生产品的发展
在线阅读

表1 全球期货成交金额及其增长率

表2 全球期权(交易所)成交金额及其增长率

我们新产品最早的是1997年人民币的远期产品,基本不到10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期货仍然缺位,我们还没有金融期货,场外期权仍然缺位,外汇债券、利率和互换产品都有了,但是没有一个活跃交易起来。现在应该是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产品都有了,却交易不起来的时候了。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1994~2005年全球(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和期权总量。大家看,1994~1999年,年均增长率只有0.7%,这说明基本上没有增长。2000~2005年,是以29.7%的速度在增长,这个比例90%左右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GDP增长年均能有3%就不错,但是这个市场仍然以3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衍生产品这个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发展非常迅速。我在下文中将讲到为什么这两个的时间区别很大,最主要还是风险管控方面的原因。

前面讲的是国际市场仍然以很高的速度增长,而且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还没有看到减速的迹象。前面讲到的场内的产品,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只有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交易所可能离得不算很远了。国际的衍生品市场场内外的产品是套在一起做的,场外产品就是银行的产品,是场内产品交易的动力。请看表3,柜台交易的银行交易的衍生产品,它有一个外存量,相当于期货交易柜台平仓合约的金额。年底的柜台交易的OTC产品的外存量总量,这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数字,用当年全球的期货交易所的期货和期权的总金额,除了以后,从2000~2004年基本上是一个很接近的一个倍数,从4倍到达到了4.6倍,这个数字相当接近,说明了场内交易的产品还是为柜台交易的产品服务的,就是场内外市场必须协调在一起来发展的原因。我们柜台的交易缺乏流动性,现在银行做的这些产品,都是跟外资背对背的。我们没有场内的产品,市场很难有持续的发展。首先,没有规避风险的工具,第二个我后面还要讲的,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模型所必需的参数。

表3 世界场内外衍生产品总成交金额和存量比较关系

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国内现在银行间的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状况。2006年3~6月,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部协作部,负责协调和组织工作,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银行间的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检查。自2003年10月公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暂行管理办法之后,2004年2月正式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有61家银行拿到了这个牌照。2006年3月下旬,我们开始做这个研究调查的时候,给当时的57家中外银行全部发了表格,兴业银行也包括在内。因为我们没有正式公布,整个调查结果的数量我不宜在这里讲。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外币对外币之间的产品,国际市场有的主要产品我们国内都有。从调期、期货、互换到利率和外汇互换,甚至国际市场比较复杂的信用互换在我们国内都开始做了,期权包括普通期权,还有很多类型复杂性的期权,平调式的期权,我们现在担心这样一些产品,包括交易的机构怎样进行风险控制。

我稍微侧重一点讲我们的本币产品,人民币是我们的本币,再过10年甚至20年,所有的中资银行加在一起在国际市场里面也许都起不到一个主导作用,但是本币这一块如果我们丢掉了,业务创新、设计定价我们都没有经验,还要完全或主要依赖外资机构,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我们看看本币市场的产品,推出了三四年情况现在怎么样。

最早的本币产品是人民币远期结售汇。1997年4月1日我们就开始做了,到现在整整9年多的时间,数字我不宜准确地公布,2004年、2005年全年远期结售汇量占我们的贸易总额不到1.5%,全球的外汇远期和全球的贸易比例这几年基本上是150%,甚至超过了150%。我们做9年了连国际市场的1%多都不到。外汇汇改于7月21号正式公布实施,8月15日外汇交易中心就获得了人民银行的批准,正式进行远期交易。兴业银行,最近有几个月一直排在前面,这方面其他的数据我不能公布。这两个数据是人民银行货币司刚刚公布的报告里面的。第一季度,外汇交易中心交易人民币远期是34.2亿元人民币,第二季度是72.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一个季度,不到境外香港为中心的人民币无本金交易远期一天的交易金额。这是我们的本币产品。

由于不到一天的成交金额,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的价格,定价起不到决定的作用,这是讲的是最简单的一个产品。然后,大家可以看看,我刚才看到李所长的报告中提到这样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互换,11月25日已经推出来了,我们业界都知道,总共成交不会超过20单,甚至10单都有问题。国债远期,2005年推出来了,国债不到2000亿元,实际上准确的数字是1300亿元。债券远期我们推出来了,全行业连1400亿元都没有交易出来,利率互换3月推出来了,总共交易多少单,大家查查就知道了,我就不公布准确的数字了。

我们现在是该有的产品基本都有了,更复杂的产品,条件不成熟,不要做那么多复杂的产品。把那些最简单的产品搞活跃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刚才我给大家列举了,该有的简单产品,我们基本上都有,但是没有一个活跃交易起来,远期结售汇最大,连国际水平的1%都不到,一个交易都活跃不起来,推那么多干什么呢?先把几个简单的活跃交易起来,积累经验,然后再搞一些复杂的产品。

刚才我讲到境内市场,境内的产品,我们一个季度才做了9亿美元的成交金额,而以香港为主的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2005年日均成交金额已达到10亿美元,现在比10亿美元还高一些。无本金交割期权也相当活跃,虽然比无本金交割远期的流动性稍微低一些。除了这些产品以外,中国香港地区市场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人民币产品在香港现在都有十几种产品。远期和无本金交割远期标底都是我们人民币基期。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内这三年以来远期结售汇率是在境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动下,不断地往下走。我们是在境外汇率、境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动之下,境内的业务也跟着升值,境内的远期汇率也跟着升值,这个是汇改之前的一个情况。

现在应该是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该有的简单产品都有,为什么没有一个产品能活跃起来,不应再大面积推出,而是我们应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调整政策,加强市场基础建设。我们现在应该分析这方面问题,我感觉有几个方面是关于市场基础建设的,刚才说的推产品,就像我们开发一个新区。这地方建一栋楼,那个地方盖一座房子,道路修不好,水电供不好,这个园区不可能建立起来。那么市场基础建设是什么呢?我搞的就是利率工作,李所长是国内利率方面的专家,我看过他很多的东西,我不会讲利率理论上面的东西,我跟大家只讲一个体验,说明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

两个星期以前,我在大连开会,主题是如何推动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先不要说衍生产品,没有利率市场化,我们做业务的,如果连一个标底一个基础的因素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做业务?什么因素影响利率,不光是我不知道,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比我知道的更多。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利率,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因素影响利率,怎么能知道国债变化,怎么变化?都不知道国债怎么变化,怎么知道国债如何交易呢?我们做业务的人,知道什么因素影响一个目标,分析这些因素,从而进行交易的决策。这个利率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变,还不要说衍生产品,比如债券、企业债,甚至我们的资产证券化,我们都不好定价,怎么发展呢?没有利率市场化,我们刚才说的人民币远期价格汇率都确定不了,价格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产品怎么活跃起来呢?

所以,又回到我刚才讲到的表3。全球2005年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1408万亿美元里边,超过90%是利率类的,因为利率反映了银行和企业之间最主要的一种关系——信贷关系。我们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不再向外迈出一步,直接和利率互换连在一起了,你推出衍生品,我都不知道利率怎么变化,我怎么进行业务教育呢?这是决定所有衍生产品的最主要的产品,利率曲线的构建,我可以多讲一下。

第二个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利率市场化这个事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应该有一个方向、有一个步骤。这两三年我们还不知道利率怎么变,这是整个利率的衍生产品,包括外汇都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的原因,我们连影响因素都不知道。美国利率怎么变,全球基本上都比较明确的。通货膨胀水平、流动性怎么样、经济的增长程度,要知道这些影响因素,没有这个基础工作,很多工作确实是很难做的。我们这次市场风险检查以后,发现一个问题,包括我们的大型国有银行,没有几家银行的交易账户有日盈亏数字。如果银行的交易账户连自己的日盈亏数字都没有,你搞什么业务。要外国人听起来,这个数字都没有怎么进行风险管理?那不是一堆乱账吗?为什么我们没有,连一个盈亏数字都算不出来?想起来很简单,这个账簿里面有一百个债券,有一个债券一天没有交易,就没有市场价格,盈亏数字不就算不出来了吗?所以,在我们现有的情况下,跟利率市场化完全挂钩的,就是我们利率曲线的建构。我们等不了三五年了,根据国际的时间表,我们的主要银行要实施《巴塞尔新协议》了。所以,在现有环境之下,我们应该不求完善,但是求一个可靠的利率曲线,使大家有章可循。实际我们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个认可的利率曲线。各家银行已经开始做的,大家可以做得更好。没有做的,银行必须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说,只有加强了这个工作,银行才能积累它的日盈亏数字,有了日盈亏数字,后面才能进行风险管理。

刚才戴根有司长讲的我完全同意,讲得很细,我不多说了。根据我前面的经验,根据戴司长讲的我加一点,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与市场风险相关的信用风险,也是银行相当重要的一个工作。根据与国内银行的沟通,我们没有几家有信贷这方面的历史数据,没有历史数据的积累,根据《巴塞尔新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确实连动都没法动。场内市场缺位,希望期货交易所的推出,能够改变缺位状况。在刘明康主席的几篇文章里面,实际上这几个问题全部都提到了,是基础建设是市场缺位的问题。

根据这一次的市场风险检查,我们真正了解到,我们国内银行现在的基本状况,绝大部分的银行对真正的产品定价,基本上是没有能力的。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成绩,但是我们怎么定价呢?包括我们最大的银行,全部都是花几百万美元买一个外资的软件体系,能达到使用就可以。但是,外资银行知道我们中国的银行没有定价能力,做交易的时候,不做体系里面完全有的东西,稍微发生一点点变化,定价就一点都没有能力了。人家那个定价体系,我们叫“黑盒子”。黑盒子是如何做起来的,没有哪一个银行的专门业务人员对这些东西有了解。前面说了,做外币关系不大,我们现在一边学一边做,但是本币这方面,我们的产品没有设计,没有定价能力,实际上只能做外资银行新产品的代销。

在刘主席的这篇文章里面,我记住这样一段话,没有定价体系。没有定价产品价格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产品就不可能活跃交易起来,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这个新产品的风险参数。当利率、汇率变化了,这个产品的风险在哪里,就不可能知道。不知道风险参数就不可能规避风险,如果不规避风险,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中航油”事件,产品设计、定价能力、风险参数,这完全是套在一起的。要知道风险参数才能进行对冲。由于对这方面工作的缺乏,我们的银行,包括我们最大的银行,交易很多产品的时候都是靠外资报价的,甚或问题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外资银行和中资企业都达成协议谈好了,价格、产品、合约这些都签了,和中资银行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把中资银行拉来做垫背。为什么做垫背?你来承担信用风险。一百块钱可能给你三五块钱,人家赚了多少,你都不知道,因为产品定价你都不知道嘛。是中资银行被拉进来做垫背的。这种状况发展下去确实对我们整个银行的赢利能力、风险管控来说是相当严峻的问题。此外还有期权问题的缺位。

知道了存在的问题,如何具体地推动市场发展,我们心中就比较有数了,分析问题的所在,我们一步一步地推动这样的工作,至于市场风险,市场基础建设,我觉得利率市场化这方面超过银监会的工作范围。人民银行在2006年7月20日汇率风险管理的一个会议上面,吴副行长讲了一段话,她说,市场风险增加,人民银行在里面做什么?就是要加强利率市场的一些工作,马上要成立专门的小组,要确定基准利率。推动利率市场法制方面的发展,这个方面超过银监会的范围。但是,利率曲线的建构相当迫切,没有利率曲线,产品没法定价,市场管理模型动都没法动,我们已经在准确做这方面的工作了,之前都开了内部的会议,在9月和10月,我们应该开几个大型的会议,我们金融界做得比较好的是少数的几个银行,包括我们的股份制银行和大银行。通过大型的一些会议,要推介,让银行和企业知道这是必须要干的活,必须做的作业。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准备做了。

关于场内产品的缺位,还有定价方面的问题,银监会内部有培训计划了,大概从2006年9月开始,我们计划9~12月每一月抽一个星期,主要银行拿了银监会牌照的,必须要安排三四个人,做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的相关人员,我们关起门来进行培训。我们主要请境外的银行,以个人的名义,因为外资银行不可能派人完全把他那套东西教给中资银行,就靠这个赚中资银行的钱。我们专门做这方面的培训,后面要进行考试。通过考试,要持证上岗,产品设计要持证,风险管理一定要持证上岗。这是相当关键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在十几个国际市场中,现在最流行的产品也就是我们的人民币最流行的产品,打开黑盒子,就是要从头到尾一步步地弄清定价的公式怎么推出来的。每一家银行,做这个业务必须要下工夫,要不完全就依赖别人,而且这些东西在国际也不是秘密的。10年前,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有一个标准化的理论定价方式,然后还有理论定价和实际定价的关系。打开黑盒子,与我们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包括我们的商业银行、拿到银监会牌照的商业银行、我们的银监会主管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我们东部的发达地区的主要银监局。

最后,我花两三分钟讲一点:加强世界市场风险管控,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我带大家再回顾前面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资本市场没有发展,进入21世纪,市场以发达国家GDP增长的10倍的速度还在增长,原因是什么?有很多的原因,我这里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风险意识的增加、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大家想想,1995年3月的巴林银行。1993年我在瑞士银行工作的时候,1994年大的事件还没有发生。在银行做风险管理的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很多机构看门的一样,他们没有多大的重视程度,做风险控制的部门不赚钱还在那儿花钱呢!但是巴林银行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就像刘主席那篇文章说,百年老店如果不重视风险,风险管理不善,可能都有灭顶之灾。90年代发生了这么多的事件,银行自己本身觉得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监管部门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跟一些大的银行,还有一些银行业的协会,大家共同组织起来研究提高市场抵御风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风险管理首先被银行重视起来了。

再一个,监管的方法,市场管理的模型,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建立起来的,由于这样的一个原因,进入21世纪,这个市场大的事件很少出现了。因为外资机构经过了阵痛,倒了这么多机构,赔了那么多的钱了。但是大家想想,我们国内的事件可是一个连一个,“中航油”完了以后还有,我觉得今后还会有。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经过真正的阵痛,人家的阵痛我们只是看看报纸,看看电视而已,我们没有经过阵痛。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的市场风险开始抬头,要充分地注重市场风险管理,我们的银行创新和风险管理,就相当于我们的开车,我想在座的同志一半以上的可能都在开车。如果只有注重创新,就相当于只有踩油门,不是撞墙就是撞树,一个小时不撞,两个小时一定会撞。但是不踩油门,只踩刹车,你哪里都开不到,尤其是我们的市场长期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的时候,油门和刹车协调地踩,才能协调地走。

刚才前面说的我们的大银行,应该是按时间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要求会更早一点。我们的股份制银行,银监会半年前专门成立执行《巴塞尔新协议》的时间表和具体的方式,国内的八家主要银行,都是在我们主要的研究小组里面,我在这里面主要是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一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也建议大家再看看刘主席的那篇文章,他对于我们国内的衍生产品的市场存在的问题、市场管理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银监会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部署,这篇文章应该说写得是相当精炼的。就是说,银监会一两年来,虽然市场风险还没有出现,我们在这个2004年外汇改革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已经公布了一年半以上,但是通过我们的检查,我们觉得不同的银行重视的程度还很不一样,我们的主管领导唐主席,唐主席还有一篇专门的署名文章,里面有几句话:要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市场风险管控的重视性。我们以前,没有那么多的市场风险,以后出事的话,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出。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我们的衍生产品,外币先不要说,我们人民币本币,我们自己的国内现在也有,都做了快10年了,但是本币在境外比我们多做了10倍以上,我们也有;但是数量我们连境外的1/10都不到。定价权能不能在这里?汇改之后的定价和汇改之前没有显著的提高。大家想想,我们的本币,境外做得比我们我们还火,我们的银行以后干什么?我想这种状况是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都不想看到的状况,我今天是随意讲讲我自己对市场一些情况的看法,很多方面可能讲得不太正确,也希望领导专家同志批评指正,谢谢。

');" class="a2">收藏

2006年6月16日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金融》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面提升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控能力》的文章,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主要媒体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报道。这篇文章认为市场风险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全球金融界都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因为市场风险比信用风险还难控制,就像我们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以前市场风险在我们的国内市场还不是很重要,利率和汇率是全部控制在一起的,也就没有什么风险。但是,汇率改革一年多以来,利率市场化,现在已经迈出了一定的步伐,所以说,市场风险今后几年在我们国内会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说企业、银行要管理风险,一定就需要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工具。

从一个方面来看,2006年4月13日,人民银行公布了境外理财和投资的文件,现在已经有几家银行,保险公司还有基金公司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准。在我们的国内面临的市场风险有限,市场风险的增加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国内的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直接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国际市场方面的市场风险。这就像我们从游泳池里面跳到大江大海里面去游泳。这里面面临的市场风险就不是我们在国内面临的那个市场风险,在数量级上都不是一个概念了。由于境外投资的理财,最大的风险就是汇率风险,银行境外理财一到二年到期,最后还是要转成人民币。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持续压力下,以什么样的汇率转成人民币,用什么样的工具规避这样的风险,目前对我们国内的机构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国内的理财产品都推出来了,但没有一个能活跃交易起来,没有一个能用得上。境外的产品是离岸市场的产品,国内银行不得不用它,这就推动了境外的理财市场,自己的市场没有发展起来。

另一个就是我们在银行业工作的问题,银监会一年前已经公布出来的关于《巴塞尔新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里面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这里面有具体的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就是说,执行这样的模型要有一定的新型产品和衍生产品,我们连市场数据都没有。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我们要大力地发展衍生品市场。下面还有其他因素,我们国内银行,现在非利差收入一般的情况10%多一点,在国外大型的十大银行基本上在50%,以前外资银行没有直接进来,在2006年12月外资银行直接进来,对国内银行的冲击是很大的。

我最近在很多内部培训还有内部的会议上经常讲到,外资银行只要换一个标底,什么产品都有了。以前做美元、欧元、英镑,现在换成人民币,产品有了,定价的方式有了,风险的管理模型有了,营销的渠道有了。外资银行只要换到中国来,什么都有了。我们后面跟大家讲,我们的国内包括我们的主要银行衍生品方面基本上什么都没有。我们这样说可能说的有点悲观,我们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的衍生品市场几乎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说几乎都没有呢?我们连最简单的产品现在都没有做起来。大家想想,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外资银行马上就要进来,他们产品都有了,营销的方式也都有了,在我们本地产品的创新方面的利润主要是外资银行的市场,这样的话,大家想想,我们几十家中资银行,几年以后做什么?这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这是我前面讲的迫切性。

第二部分,我主要讲讲国内外市场发展的状况。关于国外部分,我简单地讲讲,国外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经过几十个超过1亿美元的损失事件的冲击,国际衍生产品市场到目前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1995年,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巴林银行的倒闭。有本英文书当时在国内出版(有汉语版),这一系列的事件促使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健康发展。

表1 全球期货成交金额及其增长率

表2 全球期权(交易所)成交金额及其增长率

我们新产品最早的是1997年人民币的远期产品,基本不到10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期货仍然缺位,我们还没有金融期货,场外期权仍然缺位,外汇债券、利率和互换产品都有了,但是没有一个活跃交易起来。现在应该是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产品都有了,却交易不起来的时候了。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1994~2005年全球(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和期权总量。大家看,1994~1999年,年均增长率只有0.7%,这说明基本上没有增长。2000~2005年,是以29.7%的速度在增长,这个比例90%左右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GDP增长年均能有3%就不错,但是这个市场仍然以3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衍生产品这个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发展非常迅速。我在下文中将讲到为什么这两个的时间区别很大,最主要还是风险管控方面的原因。

前面讲的是国际市场仍然以很高的速度增长,而且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还没有看到减速的迹象。前面讲到的场内的产品,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只有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交易所可能离得不算很远了。国际的衍生品市场场内外的产品是套在一起做的,场外产品就是银行的产品,是场内产品交易的动力。请看表3,柜台交易的银行交易的衍生产品,它有一个外存量,相当于期货交易柜台平仓合约的金额。年底的柜台交易的OTC产品的外存量总量,这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数字,用当年全球的期货交易所的期货和期权的总金额,除了以后,从2000~2004年基本上是一个很接近的一个倍数,从4倍到达到了4.6倍,这个数字相当接近,说明了场内交易的产品还是为柜台交易的产品服务的,就是场内外市场必须协调在一起来发展的原因。我们柜台的交易缺乏流动性,现在银行做的这些产品,都是跟外资背对背的。我们没有场内的产品,市场很难有持续的发展。首先,没有规避风险的工具,第二个我后面还要讲的,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模型所必需的参数。

表3 世界场内外衍生产品总成交金额和存量比较关系

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国内现在银行间的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状况。2006年3~6月,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部协作部,负责协调和组织工作,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银行间的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检查。自2003年10月公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暂行管理办法之后,2004年2月正式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有61家银行拿到了这个牌照。2006年3月下旬,我们开始做这个研究调查的时候,给当时的57家中外银行全部发了表格,兴业银行也包括在内。因为我们没有正式公布,整个调查结果的数量我不宜在这里讲。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外币对外币之间的产品,国际市场有的主要产品我们国内都有。从调期、期货、互换到利率和外汇互换,甚至国际市场比较复杂的信用互换在我们国内都开始做了,期权包括普通期权,还有很多类型复杂性的期权,平调式的期权,我们现在担心这样一些产品,包括交易的机构怎样进行风险控制。

我稍微侧重一点讲我们的本币产品,人民币是我们的本币,再过10年甚至20年,所有的中资银行加在一起在国际市场里面也许都起不到一个主导作用,但是本币这一块如果我们丢掉了,业务创新、设计定价我们都没有经验,还要完全或主要依赖外资机构,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我们看看本币市场的产品,推出了三四年情况现在怎么样。

最早的本币产品是人民币远期结售汇。1997年4月1日我们就开始做了,到现在整整9年多的时间,数字我不宜准确地公布,2004年、2005年全年远期结售汇量占我们的贸易总额不到1.5%,全球的外汇远期和全球的贸易比例这几年基本上是150%,甚至超过了150%。我们做9年了连国际市场的1%多都不到。外汇汇改于7月21号正式公布实施,8月15日外汇交易中心就获得了人民银行的批准,正式进行远期交易。兴业银行,最近有几个月一直排在前面,这方面其他的数据我不能公布。这两个数据是人民银行货币司刚刚公布的报告里面的。第一季度,外汇交易中心交易人民币远期是34.2亿元人民币,第二季度是72.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一个季度,不到境外香港为中心的人民币无本金交易远期一天的交易金额。这是我们的本币产品。

由于不到一天的成交金额,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的价格,定价起不到决定的作用,这是讲的是最简单的一个产品。然后,大家可以看看,我刚才看到李所长的报告中提到这样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互换,11月25日已经推出来了,我们业界都知道,总共成交不会超过20单,甚至10单都有问题。国债远期,2005年推出来了,国债不到2000亿元,实际上准确的数字是1300亿元。债券远期我们推出来了,全行业连1400亿元都没有交易出来,利率互换3月推出来了,总共交易多少单,大家查查就知道了,我就不公布准确的数字了。

我们现在是该有的产品基本都有了,更复杂的产品,条件不成熟,不要做那么多复杂的产品。把那些最简单的产品搞活跃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刚才我给大家列举了,该有的简单产品,我们基本上都有,但是没有一个活跃交易起来,远期结售汇最大,连国际水平的1%都不到,一个交易都活跃不起来,推那么多干什么呢?先把几个简单的活跃交易起来,积累经验,然后再搞一些复杂的产品。

刚才我讲到境内市场,境内的产品,我们一个季度才做了9亿美元的成交金额,而以香港为主的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2005年日均成交金额已达到10亿美元,现在比10亿美元还高一些。无本金交割期权也相当活跃,虽然比无本金交割远期的流动性稍微低一些。除了这些产品以外,中国香港地区市场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人民币产品在香港现在都有十几种产品。远期和无本金交割远期标底都是我们人民币基期。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内这三年以来远期结售汇率是在境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动下,不断地往下走。我们是在境外汇率、境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动之下,境内的业务也跟着升值,境内的远期汇率也跟着升值,这个是汇改之前的一个情况。

现在应该是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该有的简单产品都有,为什么没有一个产品能活跃起来,不应再大面积推出,而是我们应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调整政策,加强市场基础建设。我们现在应该分析这方面问题,我感觉有几个方面是关于市场基础建设的,刚才说的推产品,就像我们开发一个新区。这地方建一栋楼,那个地方盖一座房子,道路修不好,水电供不好,这个园区不可能建立起来。那么市场基础建设是什么呢?我搞的就是利率工作,李所长是国内利率方面的专家,我看过他很多的东西,我不会讲利率理论上面的东西,我跟大家只讲一个体验,说明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

两个星期以前,我在大连开会,主题是如何推动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先不要说衍生产品,没有利率市场化,我们做业务的,如果连一个标底一个基础的因素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做业务?什么因素影响利率,不光是我不知道,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比我知道的更多。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利率,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因素影响利率,怎么能知道国债变化,怎么变化?都不知道国债怎么变化,怎么知道国债如何交易呢?我们做业务的人,知道什么因素影响一个目标,分析这些因素,从而进行交易的决策。这个利率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变,还不要说衍生产品,比如债券、企业债,甚至我们的资产证券化,我们都不好定价,怎么发展呢?没有利率市场化,我们刚才说的人民币远期价格汇率都确定不了,价格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产品怎么活跃起来呢?

所以,又回到我刚才讲到的表3。全球2005年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1408万亿美元里边,超过90%是利率类的,因为利率反映了银行和企业之间最主要的一种关系——信贷关系。我们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不再向外迈出一步,直接和利率互换连在一起了,你推出衍生品,我都不知道利率怎么变化,我怎么进行业务教育呢?这是决定所有衍生产品的最主要的产品,利率曲线的构建,我可以多讲一下。

第二个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利率市场化这个事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应该有一个方向、有一个步骤。这两三年我们还不知道利率怎么变,这是整个利率的衍生产品,包括外汇都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的原因,我们连影响因素都不知道。美国利率怎么变,全球基本上都比较明确的。通货膨胀水平、流动性怎么样、经济的增长程度,要知道这些影响因素,没有这个基础工作,很多工作确实是很难做的。我们这次市场风险检查以后,发现一个问题,包括我们的大型国有银行,没有几家银行的交易账户有日盈亏数字。如果银行的交易账户连自己的日盈亏数字都没有,你搞什么业务。要外国人听起来,这个数字都没有怎么进行风险管理?那不是一堆乱账吗?为什么我们没有,连一个盈亏数字都算不出来?想起来很简单,这个账簿里面有一百个债券,有一个债券一天没有交易,就没有市场价格,盈亏数字不就算不出来了吗?所以,在我们现有的情况下,跟利率市场化完全挂钩的,就是我们利率曲线的建构。我们等不了三五年了,根据国际的时间表,我们的主要银行要实施《巴塞尔新协议》了。所以,在现有环境之下,我们应该不求完善,但是求一个可靠的利率曲线,使大家有章可循。实际我们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个认可的利率曲线。各家银行已经开始做的,大家可以做得更好。没有做的,银行必须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说,只有加强了这个工作,银行才能积累它的日盈亏数字,有了日盈亏数字,后面才能进行风险管理。

刚才戴根有司长讲的我完全同意,讲得很细,我不多说了。根据我前面的经验,根据戴司长讲的我加一点,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与市场风险相关的信用风险,也是银行相当重要的一个工作。根据与国内银行的沟通,我们没有几家有信贷这方面的历史数据,没有历史数据的积累,根据《巴塞尔新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确实连动都没法动。场内市场缺位,希望期货交易所的推出,能够改变缺位状况。在刘明康主席的几篇文章里面,实际上这几个问题全部都提到了,是基础建设是市场缺位的问题。

根据这一次的市场风险检查,我们真正了解到,我们国内银行现在的基本状况,绝大部分的银行对真正的产品定价,基本上是没有能力的。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成绩,但是我们怎么定价呢?包括我们最大的银行,全部都是花几百万美元买一个外资的软件体系,能达到使用就可以。但是,外资银行知道我们中国的银行没有定价能力,做交易的时候,不做体系里面完全有的东西,稍微发生一点点变化,定价就一点都没有能力了。人家那个定价体系,我们叫“黑盒子”。黑盒子是如何做起来的,没有哪一个银行的专门业务人员对这些东西有了解。前面说了,做外币关系不大,我们现在一边学一边做,但是本币这方面,我们的产品没有设计,没有定价能力,实际上只能做外资银行新产品的代销。

在刘主席的这篇文章里面,我记住这样一段话,没有定价体系。没有定价产品价格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产品就不可能活跃交易起来,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这个新产品的风险参数。当利率、汇率变化了,这个产品的风险在哪里,就不可能知道。不知道风险参数就不可能规避风险,如果不规避风险,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中航油”事件,产品设计、定价能力、风险参数,这完全是套在一起的。要知道风险参数才能进行对冲。由于对这方面工作的缺乏,我们的银行,包括我们最大的银行,交易很多产品的时候都是靠外资报价的,甚或问题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外资银行和中资企业都达成协议谈好了,价格、产品、合约这些都签了,和中资银行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把中资银行拉来做垫背。为什么做垫背?你来承担信用风险。一百块钱可能给你三五块钱,人家赚了多少,你都不知道,因为产品定价你都不知道嘛。是中资银行被拉进来做垫背的。这种状况发展下去确实对我们整个银行的赢利能力、风险管控来说是相当严峻的问题。此外还有期权问题的缺位。

知道了存在的问题,如何具体地推动市场发展,我们心中就比较有数了,分析问题的所在,我们一步一步地推动这样的工作,至于市场风险,市场基础建设,我觉得利率市场化这方面超过银监会的工作范围。人民银行在2006年7月20日汇率风险管理的一个会议上面,吴副行长讲了一段话,她说,市场风险增加,人民银行在里面做什么?就是要加强利率市场的一些工作,马上要成立专门的小组,要确定基准利率。推动利率市场法制方面的发展,这个方面超过银监会的范围。但是,利率曲线的建构相当迫切,没有利率曲线,产品没法定价,市场管理模型动都没法动,我们已经在准确做这方面的工作了,之前都开了内部的会议,在9月和10月,我们应该开几个大型的会议,我们金融界做得比较好的是少数的几个银行,包括我们的股份制银行和大银行。通过大型的一些会议,要推介,让银行和企业知道这是必须要干的活,必须做的作业。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准备做了。

关于场内产品的缺位,还有定价方面的问题,银监会内部有培训计划了,大概从2006年9月开始,我们计划9~12月每一月抽一个星期,主要银行拿了银监会牌照的,必须要安排三四个人,做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的相关人员,我们关起门来进行培训。我们主要请境外的银行,以个人的名义,因为外资银行不可能派人完全把他那套东西教给中资银行,就靠这个赚中资银行的钱。我们专门做这方面的培训,后面要进行考试。通过考试,要持证上岗,产品设计要持证,风险管理一定要持证上岗。这是相当关键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在十几个国际市场中,现在最流行的产品也就是我们的人民币最流行的产品,打开黑盒子,就是要从头到尾一步步地弄清定价的公式怎么推出来的。每一家银行,做这个业务必须要下工夫,要不完全就依赖别人,而且这些东西在国际也不是秘密的。10年前,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有一个标准化的理论定价方式,然后还有理论定价和实际定价的关系。打开黑盒子,与我们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包括我们的商业银行、拿到银监会牌照的商业银行、我们的银监会主管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我们东部的发达地区的主要银监局。

最后,我花两三分钟讲一点:加强世界市场风险管控,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我带大家再回顾前面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资本市场没有发展,进入21世纪,市场以发达国家GDP增长的10倍的速度还在增长,原因是什么?有很多的原因,我这里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风险意识的增加、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大家想想,1995年3月的巴林银行。1993年我在瑞士银行工作的时候,1994年大的事件还没有发生。在银行做风险管理的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很多机构看门的一样,他们没有多大的重视程度,做风险控制的部门不赚钱还在那儿花钱呢!但是巴林银行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就像刘主席那篇文章说,百年老店如果不重视风险,风险管理不善,可能都有灭顶之灾。90年代发生了这么多的事件,银行自己本身觉得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监管部门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跟一些大的银行,还有一些银行业的协会,大家共同组织起来研究提高市场抵御风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风险管理首先被银行重视起来了。

再一个,监管的方法,市场管理的模型,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建立起来的,由于这样的一个原因,进入21世纪,这个市场大的事件很少出现了。因为外资机构经过了阵痛,倒了这么多机构,赔了那么多的钱了。但是大家想想,我们国内的事件可是一个连一个,“中航油”完了以后还有,我觉得今后还会有。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经过真正的阵痛,人家的阵痛我们只是看看报纸,看看电视而已,我们没有经过阵痛。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的市场风险开始抬头,要充分地注重市场风险管理,我们的银行创新和风险管理,就相当于我们的开车,我想在座的同志一半以上的可能都在开车。如果只有注重创新,就相当于只有踩油门,不是撞墙就是撞树,一个小时不撞,两个小时一定会撞。但是不踩油门,只踩刹车,你哪里都开不到,尤其是我们的市场长期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的时候,油门和刹车协调地踩,才能协调地走。

刚才前面说的我们的大银行,应该是按时间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要求会更早一点。我们的股份制银行,银监会半年前专门成立执行《巴塞尔新协议》的时间表和具体的方式,国内的八家主要银行,都是在我们主要的研究小组里面,我在这里面主要是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一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也建议大家再看看刘主席的那篇文章,他对于我们国内的衍生产品的市场存在的问题、市场管理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银监会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部署,这篇文章应该说写得是相当精炼的。就是说,银监会一两年来,虽然市场风险还没有出现,我们在这个2004年外汇改革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已经公布了一年半以上,但是通过我们的检查,我们觉得不同的银行重视的程度还很不一样,我们的主管领导唐主席,唐主席还有一篇专门的署名文章,里面有几句话:要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市场风险管控的重视性。我们以前,没有那么多的市场风险,以后出事的话,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出。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我们的衍生产品,外币先不要说,我们人民币本币,我们自己的国内现在也有,都做了快10年了,但是本币在境外比我们多做了10倍以上,我们也有;但是数量我们连境外的1/10都不到。定价权能不能在这里?汇改之后的定价和汇改之前没有显著的提高。大家想想,我们的本币,境外做得比我们我们还火,我们的银行以后干什么?我想这种状况是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都不想看到的状况,我今天是随意讲讲我自己对市场一些情况的看法,很多方面可能讲得不太正确,也希望领导专家同志批评指正,谢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