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院长,各位领导、专家、博士后朋友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今天在这里召开,我代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向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向参加论坛的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
1985年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中国实行了博士后制度。2005年11月,庆祝中国博士后制度确立2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表彰大会。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博士后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博士后研究人员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可以面向更多的研究领域,要提倡院士、名师上课堂,要采取一对一的研究方法,要努力为博士后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希望在我们的博士后当中能出现科技领军人物,能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家。何国强在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和创新型的科技队伍,实现更大的发展。
会议同时强调,确立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重在创新质量,造就创新人才。这些制度为博士后今后朝哪个方向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说,中国博士后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逐步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条新路子,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任务。
第一是制度创新的问题。中国博士后制度具有其他人才培养不具备的优势,以其优异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随着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制度本身也面临改革,如何落实“创新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重在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的方针,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如何控制招收规模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现在的规模就可以了,不要再增加了;另外一种认为要大力发展,怎样才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比如,博士后工作站的空壳现象如何解决,“不招博士后”和“招不到博士后”的问题如何解决,评估机制如何建立,如何使博士后基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观念,从而达到博士后制度的不断创新。
第二是博士后工作要不断创新。温家宝总理讲博士后要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也是李政道创立博士后制度的初衷。目前,很多导师拿课题,由博士后做,已经成了主流的培养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创新,但与国外的方式还有差距,与温家宝总理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个问题不解决,博士后很难有自己的成果,很难产生世界级的科学家。因而,仅有这种方法是不够的,要有新的方法。
如何实行导师和博士后一对一的培养方式,也需要从制度上解决,制度上必须能够保证并促进博士后的创新工作。博士后科学基金与博士后培养有直接的关系,为使博士后能独立开展自主创新研究,2006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博士后基金的投入力度,将博士后基金比例提高33%,分为3万元和5万元两档。此外,为鼓励博士后增强研究创新的能力,期间对取得了重大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和在研究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博士后,采取丰厚资助和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方式,这给博士后研究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
与此同时,鼓励各机构、各部门、各事业单位为博士后的创新研究创造条件,给予博士后配套资助。2006年上半年的资助金已经下发,社科院的博士后很有竞争能力,其中获得一等资助的14人,二等资助的13人,资助比例高达42.9%,资助人数接近申报人数的一半,超过了全国资助的平均水平。
第三是管理体系创新。博士后管理是博士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要适应博士后制度的发展,适应博士后工作站的实际要求。2006年我们吸收了各地、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的经验,针对工作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再制定新的博士后管理办法,使博士后管理制度更适合管理发展,更具有中国特色。“十一五”期间,提高了博士后日常工作经费的标准,并改善了博士后经费结构,由目前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万元,其中生活费4万元,用于学术交流的日常工作经费1万元。针对管理效率、成果转化、博士后成果产权保护、管理机构等问题,都应当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批准开始在法学、经济学等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最早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16个单位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工作和相关制度也进一步完善,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10个,覆盖22个研究所,为培养和造就社会科学高水平年轻人员,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我们热切希望培养一大批这样的处于社会科学前沿的高层次博士后人员,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开创博士后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论坛是在加快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充分展示博士后工作成果,加强学术类博士后交流,培育博士后整体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召开的。全球化经济也是博士后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方面有突出的科研力量,这次论坛有这么多专家参加,有李扬所长的高水平主持,论坛一定会取得成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为筹办这次论坛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