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许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无疑给刚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即中国将走向何方,这亟待从理论上做出明确的回答,包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极其复杂的。由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有资产的比重在下降,主流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些是直接关系到执政党能否驾驭经济运行的全局并保持原有社会性质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形态。
中国面临经济制度的艰难选择: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避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把资本化、工业化与私有资本之间的矛盾称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至今这一矛盾仍未得到解决,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私人资本的确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流的寄生性。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存在着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两种选择,即公有或私有。如选择以私有制为主导,就可能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再现;如果选择以公有制为主导,则存在如何提高效率及如何兼顾公平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现出了种种矛盾,但现今仍然保持着其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讨论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可以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体现的矛盾是制度与结构的矛盾。但马克思没有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私有制的问题。笔者认为,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同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