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当下的行为应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新的形势下,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再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一如既往地确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只有站在这一战略高度,才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确保国家整体生态安全。青藏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自然景观相应呈原始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状态。尤以青南和藏北牧区草原面积最大,生存环境极为艰苦。在南起冈底斯山、北至昆仑山以南包括西藏的羌塘,青海玉树、果洛、黄南的辽阔草原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700余公里,海拔4000~5000米,在其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立有国家级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但在如此广袤的区域中,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和脱离现实的问题。
青藏高原生态地位的确立,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应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同时应从青藏高原的实际出发,调整生态治理思路,把生态治理的重点放在对牧区植被的保护上。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面积约18亿亩,应纳入生态环保的重点区。过去就生态论生态,一定时期推行“以草定畜”方针,通过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大规模建设草库仓和网围栏,灭鼠、改造黑土滩等来保护天然草地。但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虽然对经济与生态环保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因人畜数量的快速增加和科技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原因,致使生态环保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生态恶化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1998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保被放到国家生态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对那些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保收率低、海拔3000米以上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旱耕地和毁林毁草新开垦的耕地,实行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生态极其脆弱的整个青藏高原来说,所治理的范围只是局部的。因此,对青藏高原的生态治理,必须调整思路和着眼于长远,在畜牧业发展中切实落实禁牧减牧措施。
青藏高原草场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除了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等传统做法外,还必须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牧草种子基地建设、草场水利设施建设、人工种草、黑土滩治理和改良草场等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对青藏高原生态地位的认识,通过生态教育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伦理规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使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只有提高全民的环保认识,才能实现青藏高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在考虑今后的发展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把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确保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安全,使之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生态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为此,国家应加大协调区域、地方之间关系的力度,形成必要的组织管理系统,安排落实工程项目,用法律形式建立区域间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以保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建议国家将三江源、可可西里、羌塘等保护区连为一片,建立全国最大面积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核心区,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对湖泊、沼泽地、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严重退化草地实行全封闭,严禁任何形式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自然恢复原始生态;其二为缓冲区,即核心区外的半休牧区,允许少量牧民进行季节性游牧,主要以解决当地牧民的生活为原则,严禁一切采挖活动;其三是生态牧业区,主要涵盖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湖环湖草地、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及藏南谷地等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在这里合理发展生态畜牧业,保证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