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在相应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部署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与指导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这种理论与学说体现为“本末”论,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关于对“本末”地位、作用与关系的认识,发生过重大的争议与变化。
“本”指农业和与之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旧称“农桑”或“耕织”。以农为本的思想是先秦诸子的共识,而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灭亡的前夜。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大国,农业是社会最古老、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古代人类衣食之源,所以在重农、重本这一点上大家几乎没有歧义,不过表述的语言不同而已。
“末”指以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和商业,这个概念产生、形成于战国时期。当时,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封建经济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更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们重视、倡导的对象。他们逐渐意识到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对于作为他们的统治基础的自然经济,有极大的侵蚀作用,有碍于他们完成统一全国、建立地主阶级一统天下的大业。故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法家学派把“重农”思想逐渐发展成为重农抑工商、重本抑末思想。在战国至西汉中期以前,这种思想顺应了地主阶级完成统一全国,建立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使命的需要,故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自西汉中期“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作为汉儒代表,在先秦儒家“重义轻利”的基础上又接过先秦法家“重本抑末”的口号以后,这两种思想开始合流,成为后世王朝治国的思想教条,成为钳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精神枷锁,其在封建社会后期所起的消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重本抑末”后来虽然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但各朝各代不乏反主流的有识之士。早在西汉中期,司马迁提出了“农、工、商、虞”同为“衣食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