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民经济运行的财力保证——财政管理思想
在线阅读 收藏

财政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国家在实现对内压迫、对外战争的职能中,必须使用一定的人力,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这就产生了对财政的需要。我国从进入奴隶社会的夏代算起,国家财政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财政收入是统治集团运转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能源和动力,也是统治阶级自身得以生活消费、挥霍享受的物质基础。财政又是调节各个阶级利益关系,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经济杠杆。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是否妥当,数量是否适度,财政支出的方向是否合理,往往维系着一个王朝的安危存亡。因此,历代统治阶级总是把财政问题作为安邦治国的头等大事。

财政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财政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思维方式,即着眼于从宏观上考虑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因此维系着国家社稷安危和黎民百姓命运的财政管理,便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极为关注的课题。他们在著述中,在对君主的奏议中,在应试的对策中,围绕着建立财政制度、确定收支原则、规定赋税税率和征税对象、纳税手段等一系列财政管理问题,纷纷阐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理论体系。本章将要论述的内容正是中国财政管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几次重大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影响,并兼及对当代财政管理的若干参考价值。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