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历史演进”,这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因此有必要在导论部分对与本书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经济学的对象、内容及学科发展历史作以简明回顾,以此导出笔者自己的立论根据、取材角度和研究范围。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它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并面临追赶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课题,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当时,众多的刚刚走上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既不同于已经发达了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往昔西方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历史状况,它们是在已经有了少数先进的发达的工业化了的国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亟待经济发展,面临奋起直追先进国家的紧迫历史任务的一群发展中国家。它们具有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低下,存在着众多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结构中高素质劳动力奇缺和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并存;工业基础薄弱,却尚有少数结构残缺布局失衡的现代工业企业,及对农业和初级产品生产的高度依赖所形成的二元化经济;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原宗主国、超级大国和经济强国支配、欺侮的依附或不平等地位等共同特点。因而也就面临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共同问题,得到许多类似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从这些类似的问题与经验教训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使复杂的经济现象得到纲举目张的阐释,使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改革举措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必须建立一门适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科学。这是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学界提出的任务。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虽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但它创立的渊源,或者说思想观点的酝酿,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甚至30年代末期。据国内外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张培刚先生研究考证,最早的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论文,是威廉·吕彼克(Wihelm Ropke)在1938年以法文所写的《农业国家的工业化:一个科学的问题》一文;稍后的是P.N.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tein-Rodan)在1943年以英文所写的《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一文。而最早比较系统地探讨这一问题的专著,则是张培刚先生本人于1945年底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遂被该校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本《农业与工业化》一书。
之后,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为内容的所谓“第四点计划”,需要对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模式作出研究。为此,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于1950年提议,在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中成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委员会。该会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并在1952年创办了一个刊物,即后来在社会科学界有很大影响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其主编为B.F.霍塞利茨,在他们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圈子,并逐渐发展为发展经济学派。一批发展经济学论著也相继问世。其中,W.A.刘易斯(W.A.Lewis)的《经济成长论》,初版于1955年;哈维·赖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的《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初版于1957年;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的《经济发展》,初版于1958年;艾伯特·O.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经济发展战略》,初版于1958年;沃尔特·W.劭罗斯托(Walt.W.Rostow)的《经济成长的阶段》,初版于1960年。此外,在英国出版的则有H.迈因特(HlaMyint或译为H.明特)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初版于1964年。除欧美学者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拉丁美洲一些学者又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发展主义”的理论主张,认为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形成了“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格局,美国等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控制着拉丁美洲等处于“外围”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二者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普雷比什指出,中心剥削外围主要是通过不合理的贸易比价实现的。故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要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的工业化。20世纪60~80年代,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书刊,更日益增多。这门学科便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一支。而且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在张培刚、谭崇台等老前辈的带领下,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了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出了一批理论成果。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独立学科,虽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无论是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分析,还是从同一时代全球的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研究,都会发现各个国家在它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面临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故张培刚先生又把发展经济学分为“广义”发展经济学与狭义发展经济学。所谓狭义发展经济学,也即我们以上回溯的产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之后,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它有严格的定义域,即专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获得政治独立且经济亟待发展的国家的经济问题。而张培刚认为,“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
关于狭义的或者说典型意义的发展经济学还有更深远的学术思想源头的看法,应当说是许多学者的共识。张先生已把它拓展为广义发展经济学,并将其上溯到18世纪中期亚当·斯密那里。我国另位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先生从研究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的角度又把它的上源向上推进了三个世纪,直至重商主义。
谭先生把经济发展思想定义为“涉及国民经济增长(Growth)和发展(Development)问题的原理、学说以及由此而作出的政策推论。这些原理、学说和政策推论或者是比较系统完整的,或者是比较片断零碎的”
当重商主义兴起之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逐渐从封建母体中脱胎而出,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这一规律支配下,资产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必然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因此,经济发展思想是与资本主义同步产生的。谭先生认为,在14世纪之前,尽管西欧一些学者也曾讨论过增进人们物质福利的因素,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等也曾谈论过奴隶社会的一些经济问题,但那只是一些零散的观点,对于经济增长问题更不可能涉及。所以他认为,从体系的完整性,分析的严密性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言,在资本主义之前不存在真正的政治经济学,更谈不上系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谭崇台先生还分析了西方经济发展思想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尤其是对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40年代当代发展经济学产生之前这一百年经济学说史的演化,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百年经济发展思想是绵延不断的,有马克思列宁的经济发展思想,有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有马歇尔(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有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思想,等等。写了一部完整的《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谭崇台先生的巨著是专论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的,从研究对象上当然不会涉及东方尤其是中国经济学说或经济思想。但谭先生关于“经济发展思想是与资本主义同步产生的”
李守庸先生的论文,在关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上有两点重大突破,第一是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发展和拓宽了张培刚先生“广义”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域,把发展经济学从狭义的只是研究近现代后发型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界定拓宽为不仅如张培刚先生所及的包括已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而且包括对人类社会几个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共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第二,突破了狭义发展经济学所依以为凭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凯恩斯主义的限定,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思维方式、理论范畴,因而也就有自己源远流长的也颇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思想及理论体系。李守庸先生的论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本书作者作为后学之辈,上述三位先生对于发展经济学及其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论述及他们的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我是受益无穷的。如前所述,张培刚先生关于广义发展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关于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给我指明了撰写本书的方向。谭崇台先生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定义及所框范的研究内容的11个方面,更成为我研究中国古近代经济发展思想的参照系;而李守庸先生具有创见性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思想的深刻论述,更直接地成为本书研究的借鉴与基础。本书作者还学习研究了当代中青年学者,上述几位前辈的学生严清华教授与李向民博士的新著(严清华:《中日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李向民:《大梦初觉——中国经济发展学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从中获益匪浅。在学习借鉴前辈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作了如下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