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都在使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概念,但是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时代是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还是金融危机没有过去?很不清楚。从金融专家的数据来看,全世界金融危机确实已经被遏制住了,或者说经济下滑的趋势被遏制住了,但是还有可能会产生第二次危机,至少是第二次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因此还要继续刺激。为什么还要继续刺激?为什么金融危机变得这么“顽固”?原因就在于,这次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金融领域发生的危机是它的表现,而实际上这次危机还有很深的实体经济或者我们所讲的产业经济的根源。简言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领域,但是实际上是产业经济基础或者实体经济的基础无力支撑过度膨胀的金融扩张。如果把经济体比作一个大树,金融虚拟经济就像树冠,长得非常快,极度膨胀。实体经济就像树干和树根,一旦遭遇大风,不够坚实的树干和树根很可能无力支撑而被大风刮倒。那么,实体经济根基究竟是什么?庞大的金融资产去寻找各种各样所谓的投资的机会时就发现,投资人的信心不足,投资人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创新方向不明。通俗地说,就是不清楚到底什么值得投资(支撑巨大树冠的根基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最终会导致投资人的信心基础崩溃,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了石化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导致了当时的经济衰退。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发现,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可以支撑长期经济增长,于是乐观情绪导致经济增长和泡沫。但是,好景不长,到21世纪初突然发现这个产业也有问题,以纳斯达克指数崩盘为标志,投资人普遍失去长期投资信心。于是,投资方向又转到房地产,导致房地产业的扩张,再次形成乐观的经济情绪和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直到2006年。以后所发生的情况以至于爆发金融危机的过程现在已众所周知。可见,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存在于实体经济之中。
金融危机为什么到现在还过不去?是因为到现在为止美国仍然非常迷茫,实体产业发展仍然前途不明,金融投资的信心基础仍然不够坚实,所以,无奈的美国只得继续用量化宽松政策即扩张货币投放来刺激经济,这必然使得通货膨胀成为危险的隐患,危及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向世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拷问:产业发展究竟向何处去?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经济衰退的危机阴影就挥之不去。现在,发达国家都在寻找答案,这个问题不回答,庞大的金融投资资金往哪儿去?如果不明确这个问题,金融的投资飘忽不定,导致往哪儿涌流哪儿的资产价格就会上涨,产生泡沫。
再看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产业的发展向何处去?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中国投资的环境、空间比发达国家要大。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中国30多年来经济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基于怎样独特的产业发展路径。我们经常讲,我们靠廉价的劳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这是对的。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考虑过,我们的财富究竟来自哪里?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资本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国经济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土地资源,依托于土地和资源的开发、投入。这30多年来,中国的土地资源,包括附着在土地上的能源、矿产等等,哺育了政府、企业、居民的巨大财富。仅仅30年,“中国人”从“贫穷”的代名词变成了“有钱”的代名词,现在外国人一说到中国人,就觉得腰缠万贯,似乎中国充满了财富。怎么会变得这么快?其中土地的故事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给政府算一下账,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钱从哪儿来,很大一部分来自土地和各种资源的开发。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有这么多钱,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土地资源所产生的结果,我们的国有企业怎样脱困,当时也是土地的故事,北京搞“退二进三”,沈阳搞“东搬西迁”,把土地转让得到的很多钱投到另外一个地方开发,让国有企业脱困,解决工人的下岗安排问题等。居民怎样突然增加财富?3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有产者;12年前,中国居民也没有什么财富。1998年住宅改革之后,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万亿居民家庭财产,这个财产是什么?是土地房产。当然,尽管3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国的产业必须要“断奶”,所谓断奶就是要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不能政府也靠土地挣钱,大量企业也靠土地挣钱。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投资房地产?就是因为靠土地获利比做实业更容易。
现在中国产业的发展要解决三个最基本的战略问题:一是应对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使得中国工业化的推进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二是制造业必须要高级化,原来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资源的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但是中国又必须继续推进工业化,所以制造业要高级化。三是必须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的空间。这个问题和发达国家有类似之处,是关于什么产业值得发展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取决于中国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究竟是什么。以下是几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
第一,中国要有资源环境战略。中国不可能停止工业化的步伐,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工业化必须继续推进。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制造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消费大国;不仅只是世界工厂,而且要成为巨大的新兴市场。在这样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会更趋强烈。所以,战略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实现节能环保,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这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内容之一。只有在这个方面取得实质性和全面的进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我们既要发展工业,包括发展一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但同时要节能环保。
第二,中国必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或者说我们竞争力的源泉必须改变。过去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是低价格的资源、低标准的环境保护、低水平的劳动报酬,以此来保证我们的产业具有竞争力。现在必须要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势创新的源泉来支撑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寻求和拓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是中国产业发展决定性的战略措施。没有竞争力什么战略都实行不了,过去的资源优势在弱化,甚至在丧失,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竞争力源泉。
第三,必须要继续推进体制机制的优化,实现体制机制优化战略。我们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尽管我们讲到战略,总是有主观的选择性,往往说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这意味着政府的作用要强化,但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客观规律而任凭主观意志摆布。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政府发挥规划、引导、扶持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市场的公平竞争而过度地进行行政干预。总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形成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里面重要的内容。
第四,在实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还要实施自主性的开放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更加开放的道路,而不是走封闭的道路。中国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公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很多人特别是国外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误解,认为中国自主发展了,自主创新了,就意味着要封闭,其实不是,中国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还要继续对外开放。特别是国务院列举了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产业里面主要体现了三个战略目标:第一个目标跟节能环保有关,是新能源、新材料;第二个目标是继续增强我们的竞争力,是更高一代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第三个目标是开拓新的产业空间。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是全世界的事情。中国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具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有益,对世界也有益。世界上对中国也有一些误解,好像我们在这个领域发展会影响到全世界公平竞争,其实这些产业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涉及资源的节约、能源的替代、环境的改善、市场的扩容、效率的增进,民生受益,体现了应对人类共同的战略挑战所做的极大的努力。总之,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中国的产业走向更加节约、更加清洁、更加高效、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不仅使中国获益,而且将使全人类受益,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理应受到全世界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