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这个词现在用得比较多,但我认为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所导致的物价普遍上涨。从2010年来看,比较多的人用CPI连续6个月超过3%来衡量通胀,这是一个西方国家通用的方法。从2010年5月份算起,中国已经有好几个月CPI超过3%了,从这个角度看,使用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好像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细算下来,这里面可能就没有道理了。为什么说没有道理呢?首先,西方发达国家通常用的CPI构成中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而在中国CPI中农产品或者食品类占的份额达到1/3之多。再来看中国2010年引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2010年初开始,自然灾害大面积连续性地发生,蔬菜、水果、水产和棉花等等出现了短缺、价格上扬,而这并不是因为货币发行多了导致这些农产品减少,或者反过来把货币紧缩了田里就长出了蔬菜、水果和棉花,显然不是。另一方面,大家都应该注意到,2009年中国的CPI是负增长0.7%,可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CPI工作目标是4%,由此提出问题: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实际上在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列出要对一系列资源产品价格进行调价,其中包含了水、电、燃气、油等等。在2009年5月份,曾经在某些地方开始展开了这方面调价,但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为了保证2009年的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的平稳举行,把这项措施暂停下来了。到2009年11月份以后,才陆续启动这项政策,水、电、燃气等等都在调价,这是不是因为货币发行多了导致这种调整呢?显然不是。由于一种或者几种农产品价格上扬导致CPI上行,或者因为政府调价导致CPI上行,不是因为货币发行多了而导致的,不应该简单的套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物价上涨,而不用通货膨胀去概括。
为什么不用通货膨胀概括呢?如果“通货膨胀”这个词只是用于表达物价上涨,那么,这个词怎么用关系都不大,非常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一讲起通胀,紧接着就提出要用货币政策予以治理。问题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货币政策本身解决不了刚才所讲的那些事,比如说某些农产品的短缺导致的价格上行,比如说由于资源类产品的价格调整导致的价格上行,货币政策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有的时候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且还有害于它。大家知道2007~2008年,当时CPI上涨最高点是2008年2月份的8.7%。那一轮物价上涨的主要成因是因为猪肉短缺。在这时候如果加息了,直接结果是,饲料大户如果有贷款,成本就提高了,资金成本提高了,饲料价格就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户的成本就提高,养猪户就更不养猪了。养猪户有贷款,利息成本也上去了,这是一方面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不是影响某一个产业或某种产品,对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的方面。有人讲,物价是货币现象,我觉得这个话只讲对了一半,任何的物价都是用货币来表示的,比如一瓶矿泉水价格是1元钱,1元钱是用货币表示,当它涨到1.5元,也是用货币表示,从这一点上来讲,任何价格都是货币现象,任何价格变动都是货币变化是可以说通的,但是不等于任何价格变动都是货币政策现象,这两者不能相混。实际上,相当多的农产品变化或者是季节性波动,比如说蔬菜,通过两三个月的补种,价格就下来了。有些问题需要运用财政政策予以解决。2007、2008年解决猪肉问题主要从财政方式解决,给母猪直补,这个过程不能简单地与货币政策相挂钩。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眼下不存在通货膨胀。如果把这个眼光放长一点,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一直到现在,中国非食品类的或者西方国家称为CPI的指标,中国从来没有超过2%,有些年份还是负增长,用这样一个概念来看,中国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就不存在通货膨胀。
我认为,在往后一段时间内CPI可能还会继续上行,依然是这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农产品方面发生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类调整。当然,农产品发生变化也有国际市场因素,今年粮食严重歉收,俄罗斯已经禁止出口,这些方面会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眼下最主要的即刚才说的几类,不应该定义为通货膨胀,而是称为物价上涨。
不是由货币发行过多引致的物价上涨,例如某些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致的价格上涨,应更多地选择财政政策和行政措施予以解决。财政政策的重心有二:一是弥补农民因自然灾害所引致的损失,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提高对低保和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支持力度。行政措施的主要着力点是抑制和打击游资对短缺产品的恶意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