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对考古学的认识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考古学是研究古董,挖古墓,研究古物、古人、古事,与当代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一种认为考古跟当代建设、城乡发展是唱对台戏,有阻碍的意思。
考古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考古是研究过去的一门学问,不仅研究物,更注重透物见人,研究人类的活动,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原因和规律。简单地说,考古是研究过去的历史,与文献历史研究有所不同,他们研究的主要是文献,我们研究的主要是考古发掘的实物。由于这样的原因,在缺乏文献的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研究,秦汉以后文献增多,文献记载以政治史居多,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以考古学为主。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我们研究过去实际上对一个民族了解自己的过去是必要的,所以考古学有它存在的价值。
有人问过,考古学在现代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有什么关系。简单来说,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受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制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结合这个主题,我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考古学与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无疑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考古学带来充分施展的空间。如果没有大量的建设,我们的很多发掘,由于经费的原因、批准的原因是很难做的。这些年大规模经济建设确实使考古学发现层出不穷,经费不断增加,设备不断更新。例如,每年考古发掘项目七八百项,考古经费数以亿计,还有一些主动的学术发掘,95%以上都是基本建设中的考古。最近出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古,西安、洛阳这些地方进行了整体保护,处于保护目的的发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这几年通过大规模建设,比如说三峡工程,全国发掘保护性项目一千多项,发掘面积180万平方米,现在进行的南水北调也是这样,这个规模在世界上空前绝后。有80多个单位在三峡一字排开,全面进行工作,确实是非常壮观的场景。
在现代社会,考古学家也有忧虑,首先是经济建设对文化遗产的威胁。改革开放结合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家也深受其惠。但是不能否认,大规模的建设尤其是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使一些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有毁坏的情况。因为古董热,盗墓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愈演愈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对社会的导向就有问题,吸引眼球在古董值多少钱上,使得古董价值虚高,没有起到正面教育作用。媒体应该做一些探索发现的教育节目,不要把眼光放在价格上,应该关注这些文物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另外,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有一些误区。比如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特别追求经济的增长,把GDP作为自己主要的政绩,认为文物、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甚至认为是自己升迁的阻碍,在经济建设当中对一些遗址有的是破坏,有的是毁坏之后重新建假遗址。大家熟知的北京的城墙、老百姓的四合院,前些年有一些损毁,最近几年各级领导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亡羊补牢。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一些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已被损坏了。
第二,文化遗产的价值。首先,很大一部分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通过古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来体现的。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一旦毁坏永远不可弥补。一个地区经济曾经比较落后,后来可以发展,但文化遗产一旦破坏了,复建的也不再是文化遗产本身。我们认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命脉,也是考古学贡献社会的一个方面。不能仅为保而保,怎样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一般的民众了解、利用,从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古代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摆在学者、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当中保护好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化建设对古代遗址的破坏,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尤其是现在搞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怎样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国家有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值得欣喜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大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保护的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推荐了百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并进行了首批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三,考古学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学家是文化遗产首当其冲的守护者;考古学家应该最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最清楚应当采用何种保护措施,对用何种展示方式最能反映该文化遗产的风貌最具有发言权。这个说法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在有一些遗址的保护规划制定当中,甚至在一些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当中,有的地方是长官意志,考古学家的意见并没有被充分重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政府、学者、媒体、民众缺一不可,四位一体做好保护工作。尤其是政府的作用,一个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好和不好,政府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媒体起到唤醒群众的作用,群众的监督作用,学者的研究基础也不可缺少。特别是最近国家采取了新的方式,即建立考古遗址公园。2010年10月评出了首批10个考古遗址公园,包括大家都熟知的秦始皇陵、殷墟,包括刚刚开园的大明宫。以大明宫为例,跟大家讲讲考古遗址公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原来是一个重要的遗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上面有很多民房,很多建筑,没有办法进行开发工作。大明宫是武则天执政时期主要的宫殿,含元殿相当于紫禁城的三大殿,现在已经在基址上复原。拆迁以前垃圾成堆,污水成河,没有下水道,以至于根本没法儿做考古工作。在大明宫遗址范围内的十万居民全部拆迁,破民房不见了,恢复成唐代的风貌。可以看到大明宫丹凤门门址的情况,一些有科学根据的复建是有必要的,看到一个门,可以想象主殿更加宏伟。
第四,考古学与当代人类文化的需求。人类都需要了解自己从何处来,想了解祖先的生活,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对这种渴望不断增加,这方面考古学者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中华文明是历史悠久的文明,面临的问题是它究竟如何起源,如何形成,是不是有五千年的历史;如果有五千年,有哪些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五千年经过哪些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这些阶段形成这些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回答。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华民族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哪些贡献,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哪些发明,这些方面考古学家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我们发现了一万年前的水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考古发现证明水稻起源于中国,可能是长江中游。还发现了八千年前的小米、粟和黍,这两类农作物也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八千年前出土的龟甲就有刻画符号,比如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就有刻画的符号,跟商代甲骨文象形字、木字一样。碳化的稻米表明当时稻作农业达到一定程度。而且出土的用仙鹤的腿骨做的古笛,八千年前做的古笛声音竟然相当准确,令我们非常震惊。出土的龟甲,每个里面都有白色和黑色的小石子,很可能跟占卜有关。我们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300年,安徽出土的六千年前的符号已经有这样丰富的内容,还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号。虽然现在不敢说是1~10,但是这种规律非常值得注意。有学者把甲骨文的符号和汉字的文化进行了比较,有形体的相似,毕竟六千年前的符号相当发达。在山西南部的遗址发现了尧的都城,在一个陶器上有两个文字,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瓦刻画的墙皮,还有青铜器,这些表明在4300年前的中国华北地区,黄河中游可能已经进入了初期的国家。夏代都城出土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第五,新世纪的考古学。第一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考古学的科学化,考古学得益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跟二十几个国家有稳定的考古合作关系,有60多项考古发掘合作项目在中国进行。在国家支持下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民众的需求也促使考古大众化,促使考古学家走出象牙塔,走进民众。每年中国社科院考古论坛精选的六大发现和国家文物局在中国考古学会的支持下评的十大发现,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国考古中心的建立,都是实现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当然,对学者来说,我们意识到,要向民众传播精准的知识,而不是哗众取宠,我们的研究对祖先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民众负责。像曹操墓这样的事件,有一些非考古学界的学者没有坚持这一点。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最精准的研究。
中国的考古学家很幸运。第一,我们有五千年文明这样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代遗存。第二,中国考古学是一片沃土,世界各种理论和方法在中国有不同程度的用武之地。第三,辉煌多样的考古发现,可以冲破意识形态的壁垒,在任何国家都可以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受到大家关注。第四,中国正在从考古资源大国向考古研究大国迈进,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目标是2020年进入国际著名研究所行列。
考古学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受当代社会发展的制约,也从一个侧面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考古学,社会发展需要考古学,考古学可以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