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国际文化战略问题的几点认识
在线阅读 收藏

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战略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回顾与反思,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拓展思路,从而在战略文化的层面上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提供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无疑是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也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的真诚热爱者和坚定守护者,我呼吁:统一制定国家层面的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国际文化战略,此其时也!今天我很乐意就我们国家的国际文化战略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承认,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它的成就,它的地位,它的意义,它的影响,已不乏充分的肯定和总结,已不乏广泛的揄扬和宣传,这当然是理有固宜、心有共鸣,很正确、很必要!因为这么做,有利于准确全面反映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和崛起的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有利于鼓舞和振奋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凝聚人心,促进事业。

然而,“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团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既善于在逆境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更善于在顺境朝乾夕惕、如临如履。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决不会忘乎所以、自我陶醉。因此,我们在热情讴歌改革开放30年来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应该去积极关注、反思和解决我们这项光荣事业中相对滞后的问题,更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国际的视野考察我们国家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事业的可持续推进提供战略预测上的前瞻性、战略选择上的多样性、战略手段上的可操作性。我认为,这就是在人文社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有之义,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鉴于这样的认识,再来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相形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尚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换言之,在决定社会面貌、时代精神的几大核心要素中,文化这个板块可以说是盛水木桶中比较短的那块木板,这一点,在今天正越来越表现得明显,即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硬实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并没有进入相应的位置、体现相应的力量,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阻滞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一个瓶颈。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显然相对滞后,未能很好地应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形势和种种挑战:对自己优秀传统的漠视,导致了广大民众对自己文化主体性的疏离;对自己历史文化资源的菲薄,导致了广大民众对自己民族自豪感的缺失;缺乏对西方文化观念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批判,导致了西方价值观无孔不入的渗透与泛滥;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只讲借鉴或只强调防御而不主动出击,导致了西方话语霸权的横行与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

所有这一切,都告诫和提醒我们,中国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遭遇了新的严峻挑战,这包括如何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秩序体制的重组,如何在提升硬实力同时,发展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使之在多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现在显然不是高枕无忧、歌舞升平的时候,漠视存在的问题,陶醉于所谓“盛世”的风光,那是危险的,相反,我们只有戒骄戒躁、虚怀若谷、脚踏实地、再接再厉,才能促成我们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那么,中国文化该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气派,该怎么样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整合、融会和重新构建,这不是光凭一腔热情空喊口号所能达到目的的,而必须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文化战略,立足于扎实的工作,我个人认为,以下的思路与方法是值得进行尝试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