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江苏近期金融环境的评析和战略选择
在线阅读 收藏

近20年江苏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因一为持续地改革开放,二为高储蓄率,省内外多渠道注入大量资金,金融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江苏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率逐年回落,与全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也在缩小,继续保持12%的年增长率显得有些吃紧。保证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在于加强市场、技术和制度创新,把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深入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亦需要为这样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条件。而金融环境条件近些年来变化较大,不久前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又做出新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对之贯彻实行对于江苏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是很大、很深的。因此,研究评析这样的金融环境与走势,则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对于近期江苏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与走势,可从资金和体制两方面分析。从资金环境与走势看,主要的问题不在于资金总量短缺,而在于资金效益不高,关键是产品市场实现困难。过去江苏信贷资金运作一直是“贷差”。自1994年新金融改革以来一直为“存差”状态,且呈持续增长势头。1994~1997年,前三季度信贷资金存差依次分别为100亿元、417亿元、774亿元和11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至1997年9月末已达到4116.63亿元,而各项存款余额同期已达5299.73亿元。实际情况是银行系统资金充裕,不少银行机构宁存“央行”,也不愿放贷,放款极为小心谨慎。这主要是由于受当前市场和企业效益及投资回报率的状况所制约。一般来说,只要有好项目、好产业、好回报,银行就会争相贷款。1997年底、1998年初,经济运行重新启动,但并不同于1992~1993年的情景。今后三年内,经济增长率将为全国平均8%左右,物价涨幅为全国平均5%~6%,速度并不算快,但是期望增长更实在、更富有效率,将是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江苏保持快于全国的速度是可以期望的。因此,对资金总需求的增幅不同于“八五”中期。此外,江苏工业、贸易企业效益仍好于全国许多地区,所以省外其他地区的资金和外商资金仍会流向江苏,经济发展在资金总体环境上不会吃紧,关键在于以好项目、好企业、好产业吸收利用资金,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工夫。这就要求企业在调研、细分市场、技术创新和资产、资本营运(包括结构调整重组)上多做工作。当前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金融风险的化解、防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对银行来说关系到存款者利益,对证券市场来说关系到股民、债权人的利益,对外资来说关系到外商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一句话,关系到各类投资者的切实利益问题。江苏经济发展快,融资规模大,渠道也较多,整体金融秩序尚稳,但金融资产质量水平呈现下降之势。此外,金融案件较多、较大,对江苏金融的稳健发展不利。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克服此问题,一靠增强信用观念和金融法制意识,二靠深化和加快金融改革。

从金融体制环境与走势看,今后三年,江苏必将进入新一轮金融制度创新时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是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的集中调控和经济性布局,这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发展规律。但在贯彻实施中,江苏同其他兄弟地区一样,不会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出现。就地区经济金融发展而言,此轮金融创新亦为正、负效应叠加。新金融制度创新的实质性内容主要是通过弱化行政性制约,调整“央行”组织布局,加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控的集中统一性;通过强化商业银行的经济性布局,重组组织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运作效能与效益;整治金融产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市场和产权市场;通过全面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替代低效率的信贷规模指令性管理制度等。这些步骤与措施总的说来有利于优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金融秩序与环境,但在实施中,素质较差的企业、弱势产业以及欠发达的区域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会感到“阵痛”;有些金融机构(甚至市场中介组织)可能受到影响。这些问题、矛盾甚至摩擦也值得重视。主要是企业、政府部门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投融资体制,这一体制愈是向规范的、国际惯例性的体制转换,其不适应性就愈是明显。新的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是有利于防范、化解和抵御金融风险的,但对我们的企业、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加快推进各类企业体制和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以便尽可能地克服这种不适应性。值得强调的一个问题是要高度重视保持和强化南京的金融管辖功能。我以为这是关系江苏经济金融发展的长远的头等大事。道理在于:如果在南京的金融机构附属于上海或其他大城市,江苏的金融就将失去主动权,其地位和能级就将大大降低,于经济金融发展不利。南京虽靠上海近,但它在江苏省、南京区域经济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上均占有独立的地位,并发挥自己独立的作用,条件和优势亦明显。保持在南京的金融机构的管辖功能并强化之,既完全必要也完全可能;既有历史背景,也为现实需要。长江流域经济带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这几个大的城市金融是各自成体系,可分别独立地开发建设。这就是:①保持并强化在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机构对江苏省乃至南京周边其他地区的管辖功能;②保持并强化在南京设置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区域管辖功能,发挥它们的管理作用;③把南京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加以精心组织建设,在此开辟、健全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的金融市场网络,充分发挥它的区域金融中心作用。

总之,近期江苏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与趋势既有机遇、又受挑战,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充分准备、果敢作为、主动应战的战略值得选择。

(本文发表于《咨询要报》1998年第1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